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 高二上学期(选择性必修一) 期末复习
专题 2 神经调节
一、单选题
1.如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B.?刺激d 时,a 处不能测出局部电流
C.?在缩手反射中,b、c 位于大脑皮层
D.?b 和c 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 e 处传到 f 处
2.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①小脑②脑干③大脑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
4.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中b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
B.?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3中物质f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f与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
5.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6.如图是某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若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效应器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细胞体吸收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可能会测到电位变化
D.?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反射活动
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各中枢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身体平衡中枢位于小脑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C.?若大脑皮层受损,则患者排尿反射丧失
D.?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8.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在A点给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9.图甲、乙均表示细胞的一部分,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乙是同一个细胞的两个部分,则该细胞为神经元,图乙中a、c为兴奋区
B.?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兴奋在两者之间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
C.?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甲与乙之间应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且兴奋的传导方向应为甲→乙
D.?图甲在向外分泌物质,则甲可参与构成突触前膜,该物质的分泌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10.如图所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⑤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B.?结构③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C.?释放④的过程需要②提供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D.?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由⑥⑦⑧构成的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11.下图所示,如果a接受适宜刺激,则(?? )。
A.?不会引起e收缩
B.?神经细胞b与d的兴奋是同步的
C.?在c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D.?一般情况下,e中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
12.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 )
A.?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B.?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外流
C.?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内流??????????????????D.?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
13.下列关于兴奋的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
B.?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电位变化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
C.?在突触上,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
D.?依靠形成局部电流回路进行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14.下图A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图B为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上动作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B中,药物对神经元的作用可能是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将图A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小
C.?图B中,药物对神经元的作用是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图A甲区域的膜电位是Na+外流形成的
15.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②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K+ 、Na+通透性增大
③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④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16.下列有关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正确的是(?? )
?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出神经
B.?根据脊髓灰质内容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C.?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前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狭窄部分(后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D.?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7.下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示意图。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传到①时,引起①处Na+通道打开,Na+涌出
B.?兴奋传到①时,乙酰胆碱以主动转运方式分泌
C.?②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D.?②处的乙酰胆碱与③处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细胞膜产生电位变化
18.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a处受到刺激时,有3个电位计发生偏转
B.?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
C.?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0
D.?兴奋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间传导速度不同
19.下图左图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右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图示中的横坐标表示距离刺激点的距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
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
C.?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
20.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下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据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
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
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
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分解,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
21.神经细胞膜上与Na+、K+运输相关的有钠–钾泵和离子通道,钠–钾泵每消耗1个ATP的同时运输3个Na+和2个K+。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图中ATP产生的位置可以确定B侧为细胞膜内侧
B.?根据图中Na+通道开启可确定该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C.?该神经元兴奋一定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D.?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使内部Na+数量少于外部
2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B.?膜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S点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的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D.?S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
23.关于反射活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高等动物的反射需要脑或脊髓的参与
C.?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有的反射活动不需要神经递质参与
24.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两点分別为电表①和电表②两电极的中点,下列错误的是( )
A.?刺激a点,电表①不发生偏转
B.?刺激c点,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C.?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
D.?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25.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差增加
C.?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D.?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一致,均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中甲所示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乙所示为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图甲中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钠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段。
(3)如丙图,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7.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
(2)若刺激图甲中 b 点,则除 b 点外图中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甲图中共有________个突触。
(3)图乙中突触后膜属于下一神经元的________部分。
(4)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单向的/双向的);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单向的/双向的),原因是________。
(5)突触小体产生的神经递质是由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分泌,并通过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该过程属于细胞的________作用。
(6)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________结合,会引起图乙中 B 细胞产生兴奋,使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28.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填“膜外”或“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若刺激c点,图中________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若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
(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9.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 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_(填字母),由________组成。
(2)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___(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是________电位(填“动作”、“静息”)。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__区段的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 A、图中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d时a处不能测出局部电流,B正确;
C、在缩手反射中,b、c 位于脊髓,C错误;
D、b和c为突触结构,而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e表示感受器,a处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b、c为突触结构,虚线部分表示神经中枢,d处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f为效应器。
C
【考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现象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
?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正确;
?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神经中枢,C错误;
?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大量唾液。这是典型的条件反射。
D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即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B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图1中b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A正确;
B、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而膜内则相同,B错误;
C、图3中物质f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C正确;
D、f神经递质与g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据图1分析:a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突触,d表示传出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据图2分析:表示突触的放大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据图3分析:表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图中物质f表示神经递质,物质g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B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 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C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感受器,A错误;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灭活,B错误;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能测到两次电位变化,C正确;
D、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活动,但不叫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3、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突触小体。
C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A、调节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A正确;
B、脑干中有基本生命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正确;
C、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若大脑皮层受损,则无法控制低级中枢活动,但排尿反射还存在,C错误;
D、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人脑的言语区包括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V区为视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思想。2.大脑皮层的功能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做出的,感觉的产生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3.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脑干:维持呼吸等;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D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而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即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题图有两个神经元细胞,刺激A点,兴奋只能传到右侧神经元的细胞体,但不能传到右侧神经元的轴突,所以当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左侧接触的神经纤维上时,此处膜外为负电位,使甲电流计发生1次偏转,乙不偏转。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突触只能单向传递。
C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以后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局部电流,形成兴奋,所以乙中b为兴奋区,A错误;
B、甲乙是同种细胞的话,甲释放神经递质,乙膜电位改变,神经递质传递的是化学信号,B错误;
C、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由图示可以看出,甲表示突触前膜,兴奋由甲传递到乙,C正确;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甲是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作用。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以后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局部电流,形成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⑤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A正确;
B、③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正确;
C、②为线粒体,④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需要线粒体供能,C错误;
D、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需要通过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⑥为突触前膜、⑦为突触间隙和⑧为突触后膜,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其中①为轴突;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④为神经递质;⑤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⑥为突触前膜;⑦为突触间隙;⑧为突触后膜。
C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 A、与a相连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故是传入神经a应是感受器,故A错误。
B、神经细胞b和d经过了突触,在突触处兴奋传递因为信号的转变有延长的现象,故b比d快,故B错误。
C、c处有突触会有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故C正确。
D、一般情况下,e中消耗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的分解,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左侧的神经节(在传入神经上)或c处的突触可知,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的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就是信息分子,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错误;
B、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向前传导,这种冲动就是电信号,在反射弧中,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和效应器,B正确;
C、在突触上,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分别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和抑制,C错误;
D、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经过突触时有以下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此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A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图B中,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A正确;
B、图A神经纤维置于低钠离子环境中,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与钠离子的浓度无关,所以静息电位将不变,B错误;
C、图B中,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但不一定是药物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C错误;
D、图A中,甲区域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负,为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其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C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①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①错误;
②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②错误;
③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③错误;
④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④正确。
综上错误的选项有①②③,共三项,故答案为:C。
【分析】当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 A、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A错误;
B、图中?“” 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是传出神经,B错误;
C、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是传入神经,C错误;
D、反射弧传递兴奋时,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切断某处神经,刺激外周段,肌肉不收缩,刺激近中枢段,肌肉可以收缩,说明传出神经正常,传入神经被切断,D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包括(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4)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5)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图中A~F依次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D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兴奋传到①时,引起①处Na+通道打开,Na+内流,A错误;
B、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B错误;
C、②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影响神经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C错误;
D、②处的神经递质与③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细胞膜产生电位变化,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据图分析: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据此答题。
C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当a处受到刺激时,最右侧的电位计不会发生偏转,而其余3个电位计都会发生偏转,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B右侧细胞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出神经,E表示效应器,所以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B正确;
C、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电位为外正内负,膜内外有电位差,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会有电化电的转化,在神经元内都是电信号,所以在神经元之间传导速度慢,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有神经节的B是传入神经。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A、a~c段是去极化过程,钠离子内流,膜内钠离子浓度升高,①~③段是复极化过程,钾离子外流,A错误;
B、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膜外K+浓度增大,不改变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
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
D、机体内反射弧中有突触结构,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 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据a图可知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可与转运分子结合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A正确;
B、据b图可知毒品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B正确;
C、据c图可知,毒品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量增加,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
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回收到突触前膜内,使人愉悦感急剧下降,进而产生毒瘾,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突触后膜存在和神经递质结合的多巴胺受体。毒品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故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
C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A、ATP是在细胞内产生的,神经细胞膜内Na+浓度比膜外低,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据此可判断B侧为细胞膜的内侧,A正确;
B、钠离子内流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从而细胞表现为兴奋状态,因此,根据图中Na+通道开启可确定该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B正确;
C、该神经元兴奋可能引起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钠–钾泵每消耗1个ATP的同时运输3个Na+和2个K+ , 可以维持细胞内K+多Na+少的状态,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属于主动运输。
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起调控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A、受刺激部位就和邻近的未受刺激部位形成电位差,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受刺激部位流向受刺激部位,在膜内由受刺激部位流向未受刺激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然后向两端依次传导,A正确;
B、膜内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错误;
C、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外表现为正电位,膜内表现为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时,该受刺激的部位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负,膜内由负变正 但未受刺激的部位仍保持原状,C正确;
D、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兴奋前,膜外Na+浓度低于细胞内,刚兴奋时,Na+顺势进入细胞内部,出现去极化现象,等到Na+达到平衡电位时,钠离子不再进入细胞,K+开始流出细胞,逐渐几乎恢复到静息电位,出现复极化现象;通过钠钾泵恢复到之前细胞的钠钾比例;细胞内Na+浓度低于细胞外;
3、兴奋的传导的方向:神经元上双向,神经元之间单向。
D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正确;
B、高等动物的反射需要脑或脊髓的参与,比如: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B正确;
C、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正确;
D、完成反射最少是两个神经元参与,至少有一个突触,反射活动必需要有神经递质参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脑或脊髓是低级中枢,高等动物的反射需要脑或脊髓的参与.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成反射最少是两个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必需要有神经递质参与。
B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A、根据题意可知,a点为电表①两电极的中点,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导到两个电极,因此电表①不会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导到上一个神经元,因此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B错误;
C、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C正确;
D、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递方向是向右。
D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局麻药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不符合题意;
γ﹣氨基丁酸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不符合题意;
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C不符合题意;
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起作用,不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据图2可知,局麻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A正确;
B、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神经细胞静息时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兴奋时的电位是内正外负,故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
D、γ-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而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 (1)a;静息;c;动作
(2)通透;内;b
(3)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考点】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呈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刺激点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从而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钠离子大量内流,使细胞正电荷增加,正电位增加,形成动作电位上支。当钠离子电位足够大时,钠离子停止内流,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运输到细胞外,细胞内正电位下降,形成动作电位下支,逐渐恢复到动作电位之前的电位。所以答案为:(1)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a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c点电位,是动作电位。(2)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周围细胞膜对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透性改变,钠离子内流而引起电位逐步改变,相当于乙图中的b。(3)反射活动需要反射弧作为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机体不能进行反射活动。
【分析】图甲中A测的电位时静息电位,膜电位为内负外正。B测得的电位为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图乙中,a~c依次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上支、动作电位下支。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完整是机体进行反射的必要条件。
27. (1)神经中枢
(2)a、c、d、e;3
(3)树突或胞体
(4)双向的;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5)胞吐(外排)
(6)特异性受体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1)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判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2)若刺激b点,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图中a、c、d、e点可产生兴奋。甲图中共有3个突触。(3)突触后膜指的是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4)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5)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出间隙的。(6)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1)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负电位→正电位;膜外;钠离子顺浓度内流
(2)d;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ad;单向
(3)Ca2+;神经递质;降低
(4)增加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1)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反射发生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正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顺浓度内流。(2)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刺激b点只有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刺激c点,ad都会感受到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导。(3)从图上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如果要去除习惯化,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是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传入神经元又叫感觉神经元,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B;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h;协助扩散
(4)静息;BC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1)根据图1中突触结构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稍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2)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3)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所以图3中的g、i表示未兴奋部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4)①图4测得是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
②图5中表示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导致神经细胞膜上的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出现图中BC段的变化。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题图分析,图1中根据突触结构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所以图3中的g、i表示未兴奋部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