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认识平均分(二)。(教材第44、第45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
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课件、圆片、小棒。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咱们继续一起来分桃子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3图。
1.
教学例3。
师:请你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你的分法。
学生用圆片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
生1:我是一个一个分的,结果每堆都有4个桃子。
生2:我是两个两个分的,结果也是每堆都有4个桃子。
生3: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二四得八”,一次分好的,每堆都有4个桃子。
师:同学们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分的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2.
教学“试一试”。
师:如果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根?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说:
·
我是一个一个分的,结果每份都有6根。
·
我是两个两个分的,结果也是每份都有6根。
……
师:如果还是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4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学生分好后,组织交流。
(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平均分(二)
平均分
A类
把这些花朵每2朵插在一个花瓶里,需要几个花瓶?
(考查知识点:包含除;能力要求:体会两种不同情形的等分)
B类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4份、5份、10份,每份各是多少根?你知道怎么分吗?
(考查知识点:等分;能力要求:会多种方法的等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
B类: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0根。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5根。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4根。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2根。
教材习题
第44页“想想做做”
1.
(1)3 (2)3
2.
2
3.
2
4.
15个圆片可以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答案不唯一)
思考题:12个小正方形
(1) (2)
(3)
18个小正方形
(1) (2)
(3)
拼成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这样的小正方形4个。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本单元内容包括平均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1~6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1.
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含义的实质。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1 认识平均分(一)
1课时
2 认识平均分(二)
1课时
3 认识平均分(三)
1课时
4 初步认识除法
1课时
5 练习八
1课时
6 用乘法口诀求商
1课时
7 练习九
1课时
8 复习
1课时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认识平均分(三)。(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1.
通过对较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2.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
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小棒。
师:以前“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数目比较小的,而且已经规定是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是每几个一份,按照要求分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尝试对较大的数目进行平均分呢?你们有信心吗?
师: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我们就用小棒代替铅笔,你觉得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
每份3支,分成了4份。
·
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3支。
·
每份6支,平均分成了2份。
·
平均分成2份,每份6支。
·
每份2支,平均分成了6份。
……
只要学生是进行了正确的平均分,表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平均分(三)
平均分
A类
把30朵小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小红花?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会进行较大数目的平均分)
B类
把16根小棒平均分给4人组的同学,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姓名
张华
李丽
王平
孙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人分到( )根,还剩( )根。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借助表格记录下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每人分到6朵小红花。(答案不唯一)
B类:
姓名
张华
李丽
王平
孙丹
第一次
2
2
2
2
第二次
2
2
2
2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人分到4根还剩0根。(分的过程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46页“想想做做”
1.
(1)5 (2)2
2.
(1)2 (2)3
3.
(1)4 2 (2)2 4
4.
(1)8 2 4 (2)8 4 2
5.
(1)4 5 20 (2)20 4 5 (3)20 5 4
6.
兔子是每4只一组,平均分成了3组。
小鸡是每2只一组,平均分成了3组。(说法不唯一)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初步认识除法。(教材第48~50页的内容)
1.
让学生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使学生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除法的意义。
课件、圆片、小棒。
师:同学们,你坐过缆车吗?瞧,这儿的同学们正在排队要坐缆车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6个小朋友要坐缆车,每车坐2人。
师:要坐几车?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学生分圆片后汇报交流:用6个圆片表示6个小朋友,每车坐2人,也就是每份2个圆片,这样一共分成了3份,所以要坐3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为认识除法算式做铺垫】
1.
教学例5。
师:刚才我们把6个圆片,每份2个,平均分成了3份。像这样6人,每车2人,需要3车,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出来算式就是6÷2=3(车)。
师:(对照着板书,指着算式)这里的6表示要分的6人;“÷”是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每份是2;3表示分的结果是分成了3份。读作6除以2等于3。
2.
教学“试一试”。
师:现在熊妈妈有12个苹果,每只小熊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熊?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分法写成算式,说一说除号以及各数表示的含义。学生写算式。
师:好,谁愿意把你写的算式读一读,并说出除号和各数表示的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
教学例6。
师:同学们,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有6个小朋友在植树。
师: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人?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把你的做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生:用6根小棒表示植树的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就是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结果是每份2根,也就是说把6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
师:像这样把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是6÷3=2。6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
4.
教学“试一试”。
师:如果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支?你能写出算式吗?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例子去体会,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师: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并且也会读写除法算式。你都掌握了吗?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吧。
初步认识除法
A类
如果把左面鱼缸中的小金鱼平均分到右面的3个鱼缸中,右面每个鱼缸要放几条小金鱼?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B类
幼儿园的阿姨要把这些大红枣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分3个,够分几个小朋友?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运用除法正确进行列式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9÷3=3(条)
B类:12÷3=4(个)
教材习题
第50页“想想做做”
1.
5 10÷2=5
2.
3 9÷3=3
3.
(1)5 15÷3=5
(2)3 15÷5=3
4.
8除以4等于2;被除数是8,除数是4,商是2。
15除以3等于5;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24除以6等于4;被除数是24,除数是6,商是4。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认识平均分(一)。(教材第42、第43页的内容)
1.
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
使学生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善于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体验平均分。
体验平均分。
课件、圆片、小棒。
师:同学们,你能帮老师把这6个桃子分成两堆吗?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
一堆1个,另一堆5个。
·
一堆2个,另一堆4个。
·
两堆都是3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今天咱们就一起学均分”,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兴趣】
1.
教学例1。
师:这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还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
生2:也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1个。
师:是啊,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要每份的数量相同,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2.
教学例2。
师:能帮助老师按要求分这8个桃子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
师:题中要求我们每个小朋友分2个,大家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吧!
生:因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子,所以在分的时候,我把每2个桃子圈一份,表示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圈出4份,所以就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说得真好!我们可以摆圆片帮助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来帮助我们完成分一分的任务,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这两种方法哦。
3.
教学“试一试”。
师: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自己分分看。
生:先数出12根小棒,每2根放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6份。
师:如果是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经历由实物分法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师: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认识平均分(一)
平均分:分得同样多
A类
每只小松鼠分到( )个松果。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把实物进行平均分)
B类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摆到两个盘子里。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较为抽象的平均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5
B类:
教材习题
第43页“想想做做”
1.
第二种。
2.
图略 (1)5 (2)3 (3)3
3.
5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复习。(教材第57、第58页的内容)
1.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计算。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课件。
师:“表内除法”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不足呢?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平均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成几份,一种是按每份是多少分一分。
·
我知道了被除数÷除数=商。
·
我学会了根据乘法口诀求商。
……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师:这些知识点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呢?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第7题。
师:先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种了4行向日葵,共有24棵。
生2:我知道了阿姨在编竹篮,平均每天编5个竹篮。
生3:我知道了这3天一共拾了18个鸡蛋。
师:观察得很仔细。如果王阿姨要编20个竹篮,需要多少天?
生4: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王阿姨平均每天编5个竹篮,20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天,算式是20÷5,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所以商就是4,需要4天才能完成。
师:讲解真清楚!谁愿意告诉大家王阿姨3天可以编多少个竹篮?
生5:王阿姨平均每天编5个竹篮,3天就可以编3个5,算式就是5×3=15(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能帮助他解答问题?
生6:平均每行有多少棵向日葵?
生7:我们已经知道是24棵向日葵种了4行,平均每行多少棵?这就是把24平均分成4份,所以24÷4=6(棵)。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并请学生解答。只要正确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互问互答。
【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解题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觉得自己有提高吗?
复 习
乘法口诀
A类
(1)买3块香皂需要多少钱?
(2)用一袋洗衣粉的钱可以买几块香皂?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考查知识点:乘除法;能力要求:运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考查知识点:乘除法;能力要求:运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3×5=15(元) (2)10÷5=2(块) (3)用一瓶洗面奶的钱可以买几根雪糕?
9÷3=3(答案不唯一)
B类:爸爸:12÷3=4(颗) 妈妈:12÷3=4(颗)
教材习题
第57页“复习”
1.
2×3=6 6÷2=3 6÷3=2 4×3=12 12÷4=3 12÷3=4
2.
五五二十五 25÷5=5 六六三十六 36÷6=6(答案不唯一)
3.
3 3 6 6 3 5 24 24 2 6 6 30
4.
< > > = < <
5.
15÷3=5(盆) 15÷5=3(盆)
6.
(1)男同学抬的次数少。 (2)12÷2=6(次) 12÷3=4(次)
7.
(1)20÷5=4(天) (2)5×3=15(个) (3)平均每天拾几个鸡蛋?18÷3=6(个)(答案不唯一)
思考题:可能有25块糖,有5个小朋友;或者是有36块糖,6个小朋友。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练习九。(教材第55、第56页的内容)
1.
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
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确计算乘除法。
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根据乘法口诀求商,你学会了吗?要想又快又准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必须熟记乘法口诀,咱们先来一起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好吗?
师生共同回忆学过的乘法口诀。
师:只有熟记乘法口诀,才能顺利高效地解决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下面的习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3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重点说清想法:根据每组的乘法算式提示的乘法口诀,就比较容易计算下面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师:你能自己看图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5题。
师:从第一幅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1:有2棵大树,每棵大树上有3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所以乘法算式就是3×2=6(只)或2×3=6(只)。
生2:如果看成一共有6只小鸟,平均停在2棵大树上,每棵大树上有多少只小鸟?算式就是6÷2=3(只)。如果说成是一共有6只小鸟,每棵大树上停3只小鸟,需要几棵大树?算式就是6÷3=2(棵)。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那么自己看第二幅图,在小组里说说你看懂了什么?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自己看图,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图意。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A类
圈一圈,算一算。
○=
(考查知识点:乘除法;能力要求:应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B类
说说你从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考查知识点:乘除法运算;能力要求: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5÷3=5或15÷5=3
B类:图中有10只小蝌蚪,有5朵荷花,4只青蛙。
把小蝌蚪每5只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10÷5=2(组)(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55页“练习九”
1.
4 2 5 3 6 4
2.
3 6 6 4 4或2 8
3.
18 6 3 20 4 5 24 4 6
4.
4 6 6 5 5 5
5.
2×3=6 6÷2=3 6÷3=2 4×3=12 12÷3=4 12÷4=3
6.
(1)20÷5=4(只) (2)20÷4=5(根)
7.
30÷5=6(行)
8.
24÷6=4(个)
9.
24÷4=6 20÷4=5 16÷4=4 12÷4=3 8÷4=2 4÷4=1
10÷5=2 15÷5=3 20÷5=4 25÷5=5 30÷5=6 5÷5=1
36÷6=6 30÷6=5 24÷6=4 18÷6=3 12÷6=2 6÷6=1
10.
6 4 5 4 6 6 4
11.
3 3 8 2 12 3 25 1
12.
3 2 4 4 6 6 6 1 6 5 5 4
13.
24+6=30(盆) 30÷5=6(个)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练习八。(教材第51、第52页的内容)
1.
巩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
进一步巩固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正确列式计算。
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课件、小棒。
师:同学们,最近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了只要每份的数目相同,就是“平均分”。
·
我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可以说“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是多少”。
·
我还会读写除法算式。
·
我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师:同学们在玩中学会的知识还真不少呢!你究竟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你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1题。
学生动手摆小棒,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的分一分,结果被分成了两份。所以算式是10÷5=2。
生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的时候,可以1根1根地分,可以先分两次2根的,再分一次1根的……不管怎么分结果都是每份5根。所以算式是10÷2=5。
师:讲得非常棒!你能看下面的图列出两道算式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4题。
学生观察图画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觉得图画的意思是把10条金鱼平均放在2个鱼缸里面,每个鱼缸里有几条金鱼?就是把10平均分成2份,所以是10÷2=5。
生2:我觉得图画的意思是有10条金鱼,每5条金鱼放在一个鱼缸里面,需要几个鱼缸?就是把10条鱼,每5条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所以是10÷5=2。
只要学生看懂题意,说清想法并且正确列式计算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呢?记录下来,下一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好吗?
练 习 八
平均分
被除数÷除数=
A类
(1)每人分2朵小红花,可以分给几个人?
(2)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B类
看图列算式。
×=
÷=
×=
÷=
(考查知识点:乘法与除法;能力要求:正确理解乘除法含义及其关系)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8÷2=4(个) (2)8÷4=2(朵)
B类:2×4=8 8÷4=2 4×2=8 8÷2=4
教材习题
第51页“练习八”
1.
(1)2 10÷5=2 (2)5 10÷2=5
2.
(1)3 4 12÷3=4 (2)4 3 12÷4=3
3.
(1)20 4 5 20÷4=5 (2)20 5 4 20÷5=4
4.
10÷5=2 10÷2=5
5.
(1)20÷5=4 (2)24÷4=6
6.
(1)18 6×3=18 (2)3 18÷6=3 (3)6 18÷3=6
7.
2×6=12 12÷6=2 (答案不唯一)
8.
4 6 4
思考题: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53、第54页的内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掌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课件、小棒。
师:同学们,要举行乒乓球比赛了,你能帮忙分组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7。
师: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了有8个小朋友参加乒乓球比赛,每2人一组。我想知道可以分成几组?
师:说得非常棒!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教学例7。
师:可以分成几组?8÷2=?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
·
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结果的。用8根小棒表示参加比赛的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就是每2根小棒分成一份,这样就分成了4份,所以8÷2=4。
·
我是用减法算出来的,从8里面减去4个2就等于0,表示8里面有4个2,可以分成4组。
·
我觉得4个2人就是8人,所以就是分成了4组。
·
我想可以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因为“二四得八”,所以8除以2商就是4,可以分成4组。
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借助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试一试”。
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你学会了吗?试一试完成下面的习题吧。
生1:计算12÷3,就想“三( )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生2:计算10÷5,就想“(
)五一十”,因为“二五一十”,所以商是2。
【设计意图: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用口诀求商计算简便,进而总结出: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规律是什么?
(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乘法口诀求商:8÷2=4
二(
)得八
商是4
A类
算一算。
24÷3= 28÷4= 20÷5= 14÷7= 32÷8= 45÷9=
(考查知识点:用口诀求商;能力要求:会用口诀正确进行除法计算)
B类
根据口诀填空。
2×( )=18 ( )×4=36 5×( )=45
( )×8=24 6×( )=18 ( )×3=15
(考查知识点:用口诀求商;能力要求:会用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8 7 4 2 4 5
B类:9 9 9 3 3 5
教材习题
第54页“想想做做”
1.
3 3 三 2 2 二
2.
6 3 2 10 2 5 12 4 3
3.12÷2=6
10÷2=5 8÷2=4 6÷2=3 4÷2=2 2÷2=1 16÷4=4 12÷4=3
8÷4=2 4÷4=1 15÷3=5 12÷3=4 9÷3=3 6÷3=2 3÷3=1
4.
2 1 6 6 4 2 1 3
5.
12÷4=3(个)
6.
16÷4=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