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第二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
高一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 2B 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幽咽(yè)泉流冰下难 舸(gě) 怅(chàng)寥廓 挥斥方遒(qiú)
B.木讷(nà) 讪讪( shàn) 兜鍪(móu) 三匝(zā)
C.吐哺(fǔ) 湓(pén)浦口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D.虾蟆陵(líng) 樯(qiáng)橹 蹩(bié)脚 檄(x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小题。(共12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__________、闭关锁国,而是承前启后、__________。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_________,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__________,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2.(3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3.(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
A.墨守成规?前赴后继?万人一心?祸福相生
? B.抱残守缺?继往开来?万人空巷?相融相生
? C.抱残守缺?前赴后继?万人一心?相融相生?
D.墨守成规?继往开来?万人空巷?祸福相生?
4.(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5. (3分)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B.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D.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种难得的良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共6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6.(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4分)
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2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 (3分)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 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 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8. (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 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 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 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9. (6分,每空3分)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共19分)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10.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4 分)
11.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 分)
12.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
13.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4~18 题。(共2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荀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4. (3分)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5. (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 (3分)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7. (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
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C.不耻相师(以……为耻)
士大夫之族(类)
D.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 分)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共8分)
春尽
[宋]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9.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2分)
20.颔联“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8分)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每空1分。共8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 _ __ 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 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 ,筋骨之强,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韩愈《师说》)
(5) , , 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2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
1. ?D?
2. ?D
3. ?B
4. C
[解析]?根据史实可知,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的通商之路,所以“通商之路”应该在前面。而“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纽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故选C。?
5. D
[解析]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意思的递进。B表示意思的跳跃或转折。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解释说明。
6.(1)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7.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错误,由原文“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选项篡改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选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错误,由原文“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故选D。
8.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错误,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故选B。
9.(2)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3)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10.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
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
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解析】题干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关注的是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作答时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小哥俩有学上,“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说明家有书房,经常看戏,尊重孩子,注重教育等。“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里有厨子和后院,说明经济状况良好。“‘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治。从文中小哥俩的言行看,小哥俩之间很友爱。
11.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首先看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作者很高明地描写了一下院里的风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让二乖见小猫前的情绪稍稍缓和一下。而“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又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2. 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解析】题干问“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本题要求概括二乖天真可爱的具体表现,作答时可以通过二乖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如“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可见外貌憨态可掬。“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二乖言行稚拙,爱模仿。“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这些都说明二乖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等。
13.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题干要求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作答时不要脱离文本,抓住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文中作者文笔的清新,对儿童生活的熟悉、热爱,欣赏童真童趣,关注儿童成长。另外,透过文中小哥儿俩的成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母爱的颂扬。文中还写了母亲对孩子要去打野猫为八哥鸟报仇的态度以及小哥儿俩对小动物的爱护,也表现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14.C
15. B
16. D
17.B
18.
(1)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19.清泉、白沙(2分)
20.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1分)
上句从听觉角度写过山岭时突然遇雨,写出了夜晚翻越山岭的艰难。(2分)
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天明之后山溪里飘满了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诗人淡淡的惆怅。(2分)
承接上联,照应题目,写出春天即将逝去。(1分)(答借景抒情的也可酌情给分)
21.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2)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蚓无爪牙之利 上食埃土
(4)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6) 越陌度阡 契阔谈讌
22.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探究的是门与路的辩证关系。立意可以有如下几点。(1)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路走不好,门是前行的障碍;路走得好,门是攀登的阶梯。
(2)走好中学的路,才能进入大学之门,进入大学之门,并不意味着学习之路的终止,在大学的路上只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你才能踏入辉煌的事业之门/美好的人生之门。
(3)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迈入成功的理想之门。当然,也有路的尽头、无门可进的情形,但只要我们尽力而为,纵然不成功,也无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