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36张ppt)+教案+学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36张ppt)+教案+学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5 19:03:05

文档简介

勤学
博采
细研
好问

年级
历史
学科电子备课教案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型
新授
教学准备
课时
1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七届二中全会。
学习提示:理解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
学习延伸: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
教学评价
能独立并正确找出表格中相关内容☆。
小组长调度完成情况并推荐组内成员上台展示展示者赏☆☆
独立完成重赏☆☆☆。
本页可多次添加




一次备课
复备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土地改革的背景: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947年10月10日)
你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多数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3)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学习任务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阅读课本P114-115,完成知识框架1。
知识框架1:
(1)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
政策改为实行
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实行
,按照农村人口
土地。
(3)总路线:依靠
,团结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达标练习1:评价要求:依据答案自己初评,小组长汇总组员学习情况。
1.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
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④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挺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土地改革D.发动三大战役
4、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解放军作战勇敢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学习任务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阅读课本P115-116,完成知识框架2。
知识框架2:挺进中原转格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达标练习2:5.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皖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历史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阅读课本P116-117,完成知识框架3。
知识框架3:(2)战略决战:风卷残云决胜负——三大战役
名称
战役淮海战役
战役时间1948.91948.11~
1949.11948.11~
1949初指挥
、罗荣桓

、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地点锦州、长春、
、以
为中心
(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意义解放
全境解放了
以北的广大地区
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在全国的胜利
达标练习3:
6.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指挥者战果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8.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阅读课本P117,完成知识框架4。
知识框架4:(3)七届二中全会: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月,中共中央在河北
召开了
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工作重心由
转向
,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
转变为先进的
,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
的作风。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阅读课本P117,完成知识框架5
知识框架5:(4)解放南京:赤水滔滔迎碧血——渡江战役安天下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5)请根根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达标练习4:
9.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是(
)。
A.遵义会议
B.古田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0.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1.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学习任务3:课堂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习任务4:当堂检测:
1.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2.辨析史料,解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战略反攻】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战略决战】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总结反思】
材料四: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共产党拥有军队430万人130万人武器装备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基本上是步枪拥有人口3亿多1亿多拥有地区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五: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依据材料四、五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板书
设计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3、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辽沈战役
文献:
淮海战役
内容:
平津战役
意义:
渡江战役
教学
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再教建议: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评价要求:能独立并正确找出表格中相关内容☆。
小组长调度完成情况并推荐组内成员上台展示展示者赏☆☆
独立完成重赏☆☆☆。
导入:土地改革的背景: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947年10月10日)
你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多数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3)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学习任务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阅读课本P114-115,完成知识框架1。
知识框架1:
(1)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
政策改为实行
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实行
,按照农村人口
土地。
(3)总路线:依靠
,团结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达标练习1:评价要求:依据答案自己初评,小组长汇总组员学习情况。
1.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
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④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挺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土地改革D.发动三大战役
4、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解放军作战勇敢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学习任务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阅读课本P115-116,完成知识框架2。
知识框架2:挺进中原转格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达标练习2:5.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皖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历史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阅读课本P116-117,完成知识框架3。
知识框架3:(2)战略决战:风卷残云决胜负——三大战役
名称
战役
淮海战役
战役
时间
1948.9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初
指挥
、罗荣桓


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地点
锦州、长春、


为中心
(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
意义
解放
全境
解放了
以北的广大地区
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在全国的胜利
达标练习3:
6.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战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8.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阅读课本P117,完成知识框架4。
知识框架4:(3)七届二中全会: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月,中共中央在河北
召开了
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工作重心由
转向
,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
转变为先进的
,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
的作风。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阅读课本P117,完成知识框架5
知识框架5:(4)解放南京:赤水滔滔迎碧血——渡江战役安天下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5)请根根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达标练习4:
9.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是(
)。
A.遵义会议
B.古田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0.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1.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学习任务3:课堂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习任务4:当堂检测:
1.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2.辨析史料,解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战略反攻】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战略决战】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总结反思】
材料四: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五: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依据材料四、五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
1
)(共36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任务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过程,深刻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进而理解人民群众支持共产党和解放军;
2.能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3.概括总结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七届二中全会。
学习提示:理解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
学习延伸: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
一场改革赢民心
——解放区土地改革
学习任务1: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及其他人民,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大纲的决议》
思考: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农民生活条件恶劣。
大量土地
极少土地


地主
农民
多数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土地改革
学习任务1:一场改革赢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
11.背景:
抗战时期:

抗战胜利后

1、背景:
颁布


2、措施: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的土地制度,实行
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
、团结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认真阅读课本114-115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完成知识框架1,要独立完成啊!
改变
减租减息
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
封建剥削
耕者有其田
贫雇农
中农
学习任务1:一场改革赢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3、结果: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学习任务1:一场改革赢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
4、意义:
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最后一尺布来缝军装,最后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
《人民翻身兴家立业》
——《东北画报》杂志
《望你披红戴花地回来》
——《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学习任务1:一场改革赢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
小试身手。完成达标练习1
1.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
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挺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土地改革
D.发动三大战役
4、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解放军作战勇敢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B
C
C
A
挺进中原转格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学习任务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防御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1946.6——1947.6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战略进攻
挺进中原转格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内战回顾
认真阅读课本115-116页,了解共产党军队的方向,完成知识框架2,要独立完成啊!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
武汉
南京
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
的序幕。
机不可失
战略进攻
挺进中原转格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小试身手,完成达标练习2
5、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皖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历史事件(
)
A.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B
挺进中原转格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7月国共力量对比表
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挺进中原转格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军采用灵活的战术陆续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队被迫防御,共产党军队战略进攻。
双方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共产党
280万
优于敌军
大大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危机四伏
低落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国共两党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风卷残云决胜负
——三大战役
学习任务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退守沈阳、北平、徐州3个战场上。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各位小军事家,请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课本116-117页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员及作战部队、歼灭及改编敌人数、历史意义,完成知识框架3,要独立完成啊!
三大战役决胜负
风卷残云决胜负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员及
作战部队
歼灭及改编
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9—11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47万
合计总共150多万
解放东北全境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55万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52万
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决胜负
认真阅读课本116-117页,了解三大战役,完成知识框架3,要独立完成啊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风卷残云决胜负
——三大战役
徐州
海州
商丘
双堆集
碾庄
蚌埠
陈官庄
中原解放军
和华东解放军
淮海战役
(1948.11--
1949.1)
淮海战役前线总指挥合影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风卷残云决胜负
——三大战役
材料一:淮海战役结束后不久,斯大林就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发表看法:“60万战胜80万,奇迹,奇迹。”
结合表格和教材,分析材料一中的“奇迹”是如何做到的?
人民的支持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
陈毅
人民支援前线
——图片来自网络
风卷残云决胜负
——三大战役
张家口
塘沽
新保安
天津
北平
分割包围
华北人民解放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
平津战役
(1948.11--
1949.1)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风卷残云决胜负
——三大战役
①和平解放能减少人民伤亡。
②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平津战役中,中共为什么要争取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
毛泽东写给傅作义的信
6.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8.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小试身手,完成达标练习3:
开始时间
指挥者
战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
C
B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
三大战役决胜负
认真阅读课本117页相关史事,完成知识框架4,要独立完成啊!
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月,中共中央在河北
召开了
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工作重心由
转向
,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
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
转变为先进的
,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
的作风。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艰苦奋斗
1949
3
西柏坡
七届二中
农村
城市
农业国
工业国
赤水滔滔迎碧血
——渡江战役安天下
学习任务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1949年4月
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
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1)时间:
(2)结果:
(3)意义:
赤水滔滔迎碧血
——渡江战役安天下
台湾
南京
国民党政府
认真阅读课本117页解放南京的内容,完成知识框架5,要独立完成啊!
思考: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呢?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明确。
1、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
3、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千里跃进大别山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国民政府腐败无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9.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是(
)。
A.遵义会议
B.古田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0.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1.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小试身手,完成达标练习4:
B
C
C
一场改革赢人心
挺进中原转格局
三大战役决胜负
渡江战役安天下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本课小结
学习任务3
学习任务4:当堂检测:
1.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B
2.辨析史料,解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战略反攻】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生产革命的积极性,为解放胜利提供物力人力保障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
【战略决战】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走向胜利】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南京

国民党政府
【总结反思】
材料四: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五: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依据材料四、五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不利: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共产党。
有利:
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