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25 18:5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4 怎样放的更大
课时数:1课时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内容
A类: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B类: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C类: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
教辅工具
1、冰块、砂纸、观察用的树叶、抹布。
2、铁架台、放大镜若干、白纸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调整
主动感知
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出今天所学
师: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
师:介绍17世纪列文虎克的故事事迹
(故事激趣)
知识联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主动发现
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冰块和砂纸打磨一块属于自己的放大镜片。
尝试像列文虎克那样打磨一块属于自己的放大镜片
我们课堂时间有限,讨论: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方便打磨?(材料特征:无色透明、方便打磨)
用什么打磨工具呢?(砂纸)
镜片应该打磨成什么样的?(中间厚边缘薄)
用打磨的镜片观察提供的树叶的模样,并试着画一画。
学生谈实验发现和问题
打磨放大镜,亲身经历过程。
主动参与
亲手制作一个放得更大的显微镜
一个镜片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有没有办法将图像放得更大呢?
根据实验材料,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和测试自制的“显微镜”
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显微镜,能更好的理解其原理
主动建构
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1、肉眼看到图像的特点、自制放大镜下看到的特点、自制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特点(细节更清晰、但视野更小)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小结:学习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的精神
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并给予一定评价
主动拓展
补充学习
观看不同显微镜所能看到的图像事例
结合课堂所学拓展实践活动,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 —— 镜片 —— 两个镜片
整体 局部 局部更清楚、视野更小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1-4 怎样放的更大》学路建议
学习内容:讨论问题,组内探究,成果分享
学习流程:
通过分享预习所学,小组针对关于“怎样让放大镜放的更大”的问题,开展组内交流。
推荐出科学完整的“让放大镜放的更大”实验方案,组间交流,并相互完善方案。
组内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制作显微镜的探究活动,并作好记录。
组间交流结果与新的发现。
交流要求:
1.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依次发表意见。
2.小组之间交流:将每个组的小白板有序地放到指定区域,同学们离开座位后保持安静,看的时候尽量不要交流,推荐的时候说出你的推荐理由。
3.集体交流:被推荐的同学要乐于将自己科学的方法与新的发现和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