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理科 化学试卷
【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32 Cu --64
Fe --56 Zn --65 Pb --20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7小题,每题3分,共5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关于热化学方程式:2H2(g)+02(g)=2H20(1),ΔH=-571.6 kJ·mol-1,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2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量
? B.1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的热量
C.2个氢分子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量
? D.上述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2(g)+ 1/2O2(g)=H20(1), ΔH=-285.8 kJ·mol-1
2.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表示( )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O)
3.将铁粉和活性炭的混合物用NaCl溶液湿润后,置于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被氧化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B.铁腐蚀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C.以水代替NaCl溶液,铁不能发生吸氧腐蚀
D.活性炭的存在会加速铁的腐蚀
4.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 mol/L下列物质的溶液,溶液的pH保持不变的是( )
A. NaCl B. Na2SO4 C. NaOH D. HCl
5.对于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为四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其中能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v(NH3)=0.2 mol·L-1·s-1 B.v(O2)=0.24 mol·L-1·s-1
C.v(H2O)=0.25 mol·L-1·s-1 D.v(NO)=0.15 mol·L-1·s-1
6.下列图象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图1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
B.由图2知,S(g)+O2(g)SO2(g)ΔH1 , S(s)+O2(g)SO2(g)ΔH2 ,则ΔH1>ΔH2
C.由图3知,白磷比红磷稳定
D.由图4知,CO(g)+H2O(g)CO2(g)+H2(g) ΔH>0
7.若某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装置(电解池或原电池)中发生反应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是:Cu + 2H+ === Cu2+ + H2↑,则关于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可能是原电池,也可能是电解池
B.该装置只能是原电池,且电解质溶液为硝酸
C.该装置只能是电解池,且金属铜为该电解池的阳极
D.该装置只能是电解池,电解质溶液不可能是盐酸
8.Mg?AgCl电池是一种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的水激活电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负极反应式为Mg-2e-===Mg2+
B.正极反应式为Ag++e-===Ag
C.电池放电时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Mg+2H2O===Mg(OH)2+H2↑
9.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电解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碱工业中,X电极上反应式是4OH--4e-===2H2O+O2↑
B.电解精炼铜时,Z溶液中的Cu2+浓度不变
C.在铁片上镀铜时,Y是纯铜
D.制取金属镁时,Z是熔融的氯化
10.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L X和3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nX(g)+3Y(g) 2R(g)+Q(g)反应达平衡时,测知X和Y的转化率分别为30% 和60%,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为( )
A.1 B.2 C.3 D.4
1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恒容容器中(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 2NH3(g)+CO2(g)。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c(NH3)∶c(CO2)=2∶1
C.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D.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12.H2与ICl的反应分①、②两步进行,其能量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反应②均为放热反应
B.反应①、反应②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①比反应②的速率慢,与相应正反应的活化能无关
D.反应①、反应②的焓变之和为ΔH=-218 kJ·mol-1
13.将V1 mL 1.0 mol·L-1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该实验表明热能可转化为化学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5 mol·L-1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14.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143 kJ,18 g水蒸气变成液态水放出44 kJ的热量。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
O===O(g) H—H(g) H—O(g)
1 mol化学键断裂时 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96 436 x
则表中x为( )
A.920 B.463 C.557 D.188
15.以石墨电极电解200 mL CuSO4溶液,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与产生气体总体积V(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解前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
B.忽略溶液体积变化,电解后所得溶液中c(H+)=2 mol·L-1
C.当n(e-)=0.6 mol时,V(H2)∶V(O2)=3∶2
D.向电解后的溶液中加入16 g CuO,则溶液可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
16.如图所示为800 ℃时A、B、C三种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时浓度的变化,只从图上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2A(g)2B(g)+C(g)
B.前2 min A的分解速率为0.1 mol·L-1· min-1
C.开始时,正、逆反应同时开始
D.2 min时,A、B、C的浓度之比为2∶3∶1
17.某温度下反应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K=57.0,现向此温度下的真空容器中充入0.2 mol/L H2(g)、0.5 mol/L I2(g)及0.3 mol/L HI(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正好达到平衡
B.反应向左进行
C.反应向某方向进行一段时间后K<57.0
D.反应向某方向进行一段时间后c(H2)<0.2 mol/L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9分)
18.(7分)在一定条件下,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将2 mol L气体和3 mol M气体混合,发生如下反应:2L(g)+3M(g)===xQ(g)+3R(g),10 s末,生成2.4 mol R,并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计算:
(1)10 s末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前10 s内用M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3)化学方程式中x值为________。
(4)在恒温恒容条件,往容器中加入1 mol氦气,反应速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在恒温恒压条件,往容器中加入1 mol氦气,反应速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9.(8分)50ml 0.50 mol·L-1盐酸与50ml 0.55 mol·l-1 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
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有两处缺点,其一是有处错误安装
会导致热量散失较大,应该改正为 ,
其二尚缺少一种玻璃仪器,这玻璃仪器名称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
(3)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字母)。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4)实验中该用60mL 0.50mol·L-1盐酸跟50mL 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变大” 或“变小”或“不变”),所求中和热 (填“变大” 或“变小”或“不变”)。
(5)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L 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分)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金属铝粉在过量稀硫酸中的溶解性能,设计如下实验。已知:c(H2SO4)=4.5 mol·L-1,反应均需要搅拌60 min。
编 号 温度
/℃ 加入某盐 H2SO4
体积/ml H2O
体积 /ml 铝粉
加入量/g 铝粉
溶解量/g
① 20 不加 40 0 2.0050 0.0307
② 80 不加 40 0 2.0050 0.1184
③ t1 不加 20 V1 2.0050 /
④ t2 5ml 0.01 mol·L-1
CuSO4溶液 20 V2 2.0050 /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获得铝粉溶解量,还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和③是为了研究硫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则t1=_______℃.
(3)实验③和④是为了研究加入CuSO4溶液对该反应的影响,则 V2=_________mL..
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加入少量CuSO4有利于Al的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纯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时间图像如右图所示:
其原因为
21.(9分)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
(1)以多孔铂为电极,如图甲装置中A、B口分别通入CH3CH2OH和O2构成乙醇燃料电池,则b电极是______(填“正极”或“负极”),该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研究了转化温室气体的方法,利用图乙所示装置可以将CO2转化为气体燃料CO,该电池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铅蓄电池是常用的化学电源,其电极材料分别是Pb和PbO2,电解液为硫酸。该电池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 2PbSO4+2H2O。
(已知:硫酸铅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时附着在电极上)
①该蓄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正极附近溶液的酸性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当外电路通过1 mol电子时,理论上正极板的质量增加 g。
22.(15分)
(1)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
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
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
②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3c(CO2)·c(H2)=5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
③若830 ℃时,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4mol H2O,反应达到平衡后,其化学平衡常数K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④若1 200 ℃时,在某时刻平衡体系中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 mol·L-1、2 mol·L-1、4 mol·L-1、4 mol·L-1,则此时上述反应的平衡移动方向
(2)下图是通过热化学循环在较低温度下由水或硫化氢分解制备氢气的反应系统原理。
通过计算,可知系统(Ⅰ)和系统(Ⅱ)制氢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制得等量H2所需能量较少的是_____________。
(3)H2S与C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2S(g)+CO2(g)COS(g) +H2O(g)。在610 K时,将0.10 mol CO2与0.40 mol H2S充入2.5 L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4。
①H2S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___,反应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②在620 K重复试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5,H2S的转化率_________。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
【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51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C D B A A C B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 D C C B B C D
二、非选择题(5大题,共49分)
18.(7分)
(1) 0.4 mol·L-1 (2分)
(2) 0.12 mol·L-1·S-1 (2分)
(3) 1 (1分)
(4) 不变 (1分)
(5) 减小 (1分)
19.(8分)
(1)小烧杯和大烧杯的杯口应相平 (1分)
环形玻璃搅拌棒 (1分)
(2)保温(或隔热、或减少热量损失)(1分)
(3) C (1分)
(4) 增大 (1分) 不变 (1分)
(5) ΔH1=ΔH2<ΔH3 (2分)
20.(10分)
(1) 在其它条件相同下,探究温度不同金属铝粉在过量稀硫酸中的溶解性能,(2分)
反应60 min后剩余铝粉的质量 (2分)
(2) 20 (1分)
(3) 15 (1分)
铝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形成铝铜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2分)
(4) 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速率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减小,速率减小(2分)
21.(9分)。
(1)正极 (1分) CH3CH2OH+16OH--12e-===2CO+11H2O (2分)
(2) 2H2O-4e-===4H++O2↑(2分)
(3)① 负极( 1分)、 减弱(1分)、 32 (2分)
22.(15分)
(1)①、 k= (2分)
②、 700 ℃ (1分)
③、 等于 (1分)
④、 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1分)
(2) H2O(l) = H2(g)+1/2O2(g) ΔH=+286 kJ·mol-1 (2分)
H2S(g) = S(s) + H2(g) ΔH=+20 kJ·mol-1 (2分) 系统(Ⅱ)(1分)
(3)
① ___5% __ (2分) 0.013 或1/76 (2分)
② 〉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