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8. 25.1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8. 25.1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7 19:2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搜集身边人行为习惯的资料,初步认识到日常行为习惯对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2、学生通过用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解释健康的概念,使健康的概念更通俗易懂。
3、学生通过利用中学生健康评价表总结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4、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训练大脑的发散思维。
5、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6、学生通过齐读少年中国说,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能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中国少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
二、课题思路: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中的教学内容。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锻炼身体”和“拥有健康的心理”。本节课主要是讲解第一课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材是通过评价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引导学生总结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认为如果不是学生切身体会到这种习惯能给自己的健康带来的实际影响,孩子是不能能接受我们所谓的良好生活习惯的。针对这个问题本堂课做了一点改进的地方,就是让学生利用中学生健康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健康,在评价的过程中把自己促进得分的生活习惯向组内同学展示,不利于得分的生活习惯向组内成员展示,同学们就能很形象的总结出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什么是不好的生活习惯。不用教师给予过多的干预和解释,因为有实际例子——自己和身边的同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健康概念的理解
解决策略:学生先阅读课本知道健康的概念,然后小组讨论列举身边的实际例子一一对应健康的三个方面,这样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更能体会到在平时的生活中哪些人是健康的传播正能量的,哪些人是不健康的传播负面能量的。
难点: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决策略:学生通过中学生健康评价表评价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健康,在评价的过程中把自己促进健康得分的生活习惯向组内同学展示,不利于健康得分的生活习惯这样学生自然就知道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身边的人的行为习惯资料。(图片资料或者实际生活例子)
2、教师准备中学生健康评价表、导学案。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的使用及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的资料,请同学们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的资料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们又很多行为习惯,其实这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知识铺垫、扫清障碍
活动一:教师提问学生对健康和生病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了解健康的概念,并通过列举身边人例子的方法,掌握健康的概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与适当点播。
小组合作、学习新知
活动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健康评价表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像同学们说明自己的哪些生活方式有利于自己健康,哪些生活方式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小组合作学习举例讨论身边人健康人和不健康人的例子,进行讨论对比,并像同学们展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先用做庄法利用中学生健康评价表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在评价的同时在导学案中写出自己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利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向大家展示。
学生通过列举身边健康人和不健康人的例子,形象的掌握健康的含义。
学生通过评价自己的健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比教师生硬的把教材上的知识灌输给他们更具说服力。
交流展示、汇报总结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把活动二中总结出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绘制成思维导图。
朗读诗词、升华新知
教师大屏幕展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活动二中总结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绘制思维导图,并向同学们展示汇报。
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
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总结,表达交流能力。
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助力伟大的中国梦。
七:本课亮点
本课在讲解健康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列举身边的实际例子来理解健康的概念,形象生动。
本节课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不健康的,而是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健康,找到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是自己的生活经验。
本节课没有老师总结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好的生活习惯,哪些是应该改正的不利健康的生活习惯,而是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学生说出的对身体不利的影响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虽然没有板书,但是学生的思维导图即详实又形象,比老师生硬的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