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6 08: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的第一课,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本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为五四运动的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仍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仍存在一定的的片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能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意义,学生理解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学生能感悟思想是行动的先驱的历史规律,培养对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问答法 谈论法 双师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
梳理回顾:为挽救积贫积弱黑暗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哪些抗争和探索?
教师归纳:为挽救积贫积弱黑暗的旧中国,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无论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还是制度,都没有挽救积贫积弱黑暗的旧中国,所以,当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才能建成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场新文化运动。
(出示教学目标,师板书: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提问三个学生,为挽救积贫积弱黑暗的旧中国,地主阶级进行了什么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什么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什么变法?革命派进行了什么革命?
生读教学目标
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回顾近代以来先驱们为挽救中国所做的抗争和探索,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

讲授新课 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观察一: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出示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祭天,企图复辟,承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两幅图片,说说新文化兴起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之一:政治混乱,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共和。
观察二;20世纪初的思想危机。出示上海《灵学杂志》公开招募会员研究人鬼生死问题,鲁迅的《阿Q正传》,陈独秀评价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说明当时国民是什么样的思想状态?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之二:国民思想落后,深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①政治上:政治混乱,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潮流,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共和。②思想上:国民思想落后,深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教师板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政治上,思想上)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1、出示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图片,分析讲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教师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在目录作者中找一找《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教师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出示蔡元培和北京大学的图片,结合教材P57相关史事和人物扫描材料,说说为什么蔡元培虽然不是主要撰稿人,但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北京大学有为什么会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呢?
教师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用图表形式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逐个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时间
兴起标志
阵地
代表人物
口号
1915年
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民主
科学
(教师板书:2、概况 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口号 )
知识点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播放名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小视频。播放完以后要求学生结合书本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师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文学革命。
(教师板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知识点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出示“第一桩西式离婚案”材料,让学生探讨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人们思想上有什么影响?
教师归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出示“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材料,学生讨论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教师归纳:促进了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师板书:2、意义)
展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讨论问题:结合上述二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局限性?
教师归纳: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教师板书:3、局限性)
拓展提问: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师归纳: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证取舍、择善而从。

在讲授新课前学生先齐读课文
学生看观察材料,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在书本圈点旁批。
学生能说出图片中的人物,在书本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并识记。
提问2个学生,在目录中找《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学生在书本划出主要撰稿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5个学生,分别要求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阵地、代表人物和口号。在笔记本上做笔记。
学生认真聆听名师讲解,结合书本,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齐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强化记忆,在书本圈圈点点,便于复习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形式,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记忆。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提问形式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问题提问,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整合教材的能力。
列表形式展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并通过提问方式了解情况,利于学生理解识记。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同时埋下伏笔,引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引进双师教学,能把重点讲述得更彻底、透彻。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思想解放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明白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让学生感悟思想是行动的先驱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对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和爱国情怀。
拓展提问,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列表展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
学习了《新文化运动》一课,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与时俱进; 救国要从思想文化上做起,不能仅仅是发展工业,用革命打击政府.要发展一种新的制度,去除旧式的错误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救国之路。
学生做笔记
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谈收获。提问2个学生展示
让学生感悟思想是行动的先驱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对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和爱国情怀。
课堂检测 (1)“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梁启超 B.胡适 C.李大钊 D.陈独秀
(2).某校排练了一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请‘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据此判断,在这部历史剧中表现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③鲁迅
? ④胡适??? ⑤毛泽东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青年》??B、《中外纪闻》
C、《民报》???D、《申报》
(5)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 )
A.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参考答案:1、B 2、C 3、C 4、A 5、A

学生做练习,逐个回答问题。
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政治上 ,思想上。
标志:

主要阵地:
概况
代表人物:
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2、意义:
3、局限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