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570012090400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人的性别差异由性染色体决定。
2、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性别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本上关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探究人类的性别决定和生男生女的比例学会科学的理解和争取的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情感目标: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提倡男女平等,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教学(学习)重、难点
重点:1、说出人的性别差异由性染色体决定
2、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难点:性染色体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学过程】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预习提纲
1、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2、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差别?
3、为什么说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学习任务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发现史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2.观察与思考P37观察与思考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②上面两幅图中,哪幅显示为男性染色体?哪幅为女性?
③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④想一想,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以性染色体为判断依据,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学习任务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模拟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
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就性染色体而言,男性的组成是X和Y,女性的组成是XX,因此,男性可产生X和Y两种精子,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含X的卵细胞。那么,精卵结合时,究竟是哪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呢?结合的结果怎样呢?生男生女到底与什么有关?
首先请同学们做P41模拟实验:
实验要求及方法步骤:
每组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围棋棋子,用白子表示X精子,黑子表示Y精子,白子也表示卵细胞。然后分装在两个信封内,其中一个装有“精子”(数量要多,但黑白比例为1:1),另一个装有卵细胞。
请一位同学从装有“精子”的容器中随机摸出一粒“精子”,另一们同学从装有“卵”的容器内摸出一粒“卵”,放在一起形成“受精卵”并作好记录,最后统计。
-622301270 次数
性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黑白(男孩)
白白(女孩)
注意:要随机抽取,抽取完成后要把棋子重新放回信封内。
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学习任务三:拓展创新
1、阅读课件上的资料,思考如果性别失调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1、人的体细胞中有______对染色体,前22对染色体男女都一样,叫________,另有一对决定人性别的叫_________。
2、在1902年 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现了_______。
3、男性的性染色体类型是______,女性的性染色体类型是_______。
4、男性精子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是含___ 染色体,一种是含 ______染色体的,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是含 _______染色体的卵细胞。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主题是“人的性别遗传”,这是一节很好的内容,虽然它并不是第二章的重点,也不是第二章的难点,但它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可以有话可讲。另外,学生们已进入青春期,性发育也已经开始了,他们也开始关心起性和性别之类的话题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能很好地为学生释疑解难,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这就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较好的先决条件。因此本节课我做了以下安排:
? 首先,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其次,直观的展示 “男女染色体排序图”,完成讨论,明确男女染色体的区别。
??接着,通过分析男女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差别,用围棋子模拟探究实验,从理论上了解生男生女的理论比例为1:1。
再展示“全国六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学生可得出现实生活中男女的比例并不是1:1,学生在关注社会的基础上可提出质疑:人口比例失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此就可安排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了解性别比例正常的重要性。
这节课总体来说,采用“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效果比较好。一节课在观察、探究分析、模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也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节课存在不足之处:核心概念的建构还不尽如人意,教学活动的衔接还不够流畅,教学细节的把握还不够灵活。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将抽象问题更应该具体化,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