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并了解虚像的概念。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
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
识,
初步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评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
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及学情分析】
?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再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平面镜作图。
【学情分析】
?
平面镜虽然学生很熟悉,让学生自己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已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有些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不专心探究,注意力不太集中;八年级学生年龄上接受知识较慢,有些学生反应迟钝,又由于家庭因素,缺乏必要的辅导,大多数学生靠经验解决问题。所以激发学性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思路】
?
【教学器材】
? 演示用:平面镜、平板玻璃、凸面镜、凹面镜各一面;
学生实验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均相同)的蜡烛2支、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橡皮筋、刻度尺、白纸等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PPT显示、分发学案、实验报告和实验仪器等)
? 教师:平面镜的作用有哪些?(展示各种反射镜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改变光路和成像。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学面镜成像”。(教师课件展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
? (一)科学探究的步骤:
教师把学生分为4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给出实验操作的时间,强调实验的安全性)。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 教师: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结合小孔成像,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可能会出现各种猜想,需要教师引导)
? 学生:讨论、归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 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 2.设计实验(教师结合课件重点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方法)
?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
? 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在实验设计时,我们怎样来比较两个(对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有了认识)。
?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知道所成的像为虚像)
?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相交而成的像,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学生很快理解这样的像为什么是虚像)
?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从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 由于课前引入实验的诱导,学生容易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使没点燃的蜡烛与像重合)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如何放置?与桌面竖直放置—为了测距。(下面放一张中间画有直线的白纸)
?
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为什么要多次实验?(为了说明实验的普遍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
验
次
数
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
大或缩小或相等)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
?
第三次
?
?
?
……
?
?
?
??
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能过作图从几何学的角度昴于理解“轴对称图形”)
? 4.分析和论证:
?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小组展示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
?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
?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 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 5.评估与交流?(让部分小组展示自已的实验成果)
?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 6、平面镜的应用与危害:(说明车司机晚上不开车内灯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知识构建)
?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4.像是虚像。
(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等
大、
等
距、
垂直
、
虚
像)
?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学案显示及时反馈)
?
基础知识关: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像与物的大小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平面镜成的是
.
2、平面镜成像原理是
,平面镜的像实际上是来自物体的光经平面镜
。
3、虚像:由
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
合作探究关: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在蜡烛这边通过玻璃看
(填“有”或“无”)像,再观察屏上
(填“有”或“无”)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
拓展延伸关
1、完成图1的光路图.
2、在图2中一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图1)
(
图2)
?五、作业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
? 本节课是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同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师生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组号:
组长:
组员: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
实验方法:
和
。
实验器材:
、刻度尺、
白纸、火柴、两个完全相同的
等。
实验步骤:1、在一张纸的
画一条线;
2、在线上
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3、实验时在玻璃板
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玻璃板后放一支同样
的蜡烛,移动它,直到从不同侧面看这支蜡烛好像点燃一样,
此时的位置就上像的位置.
实验现象:
实
验
次
数
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
大或缩小或相等)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
?
第三次
?
?
?
……
?
?
?
实验结论:1.像与物的大小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
.
实验评估:
实验应用:
1、完成图1的光路图.
2、在图2中一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图1)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