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单元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A.
B.
C.
D.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其中估测正确的是
A.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mm左右
B.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约为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D.
文具从桌面落到地面的时间最接近1min
下面是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去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4次记录,其中记录结果正确的是
A.
B.
C.
D.
如图所示,握手礼是中华传统礼节,新冠疫情期间,为符合卫生防疫要求,学校倡导夸赞礼,且绘制成宣传画,夸赞礼两位同学面部间距d约为
A.
B.
C.
3m
D.
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一名战士用火箭筒射击一辆敌方坦克,发射后经过击中坦克,同时看到爆炸的闪光,而在发射后经过才听到爆炸声。问:战士射击时距坦克的距离和火箭弹的飞行速度分别是声速为
A.
714m????
B.
510m?????850?
C.
204m?????850?
D.
918m????1530?
如图是甲、乙两辆玩具小车运动的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第8
s时,乙车在甲车前面米处
B.
乙车速度是
C.
两车经过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
D.
甲车速度比乙车大
下列描述快慢的成语中,与速度的定义方法最相近的是
A.
离弦之箭
B.
风驰电掣
C.
一日千里
D.
姗姗来迟
“骑车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快”,这句话表示
A.
骑车的人通过的路程一定比步行的人通过的路程长
B.
骑车的人所用的时间一定比步行的人所用的时间少
C.
在相同的时间内,骑车的人比步行的人通过的路程长
D.
通过相同的路程,骑车的人比步行的人所用的时间长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看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A.
甲上升,乙下降
B.
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C.
甲下降,乙上升
D.
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神舟11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清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生升空。10月19日“神舟飞船”与“天宫2号”这两个8吨多的“大家伙”在太空中以左右的飞行速度,经多次变速完美对接在一起。对接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进入“天宫2号”。“神舟飞船”与“天宫2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飞船”和航天员相对于“天宫2号”都是运动的
B.
“飞船”和“天宫2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时是静止的
C.
“飞船”和“天宫2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航天员进入“天宫2号”时相对于“天宫2号”是运动的
D.
“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2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如图所示机械秒表的计数是_________,合计_________s.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甲、乙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尺测得的结果是_________cm,乙尺测得的结果是_________两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所列举的利用身体“尺”估测物体长度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__________.
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__________.
A.人眼睛迅速一眨????????????????
人打一个哈欠
C.人正常呼吸一次????????????????
人的心脏跳动一次
某同学测一物体的长度时,记录的结果为,他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______该测量结果准确到_____因此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__决定的.
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________,合________行驶225km的路程需要时间为________h.
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判定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__;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__;若两车的速度和时间之比分别是和,则两车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过程,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等部分数据。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3两行数据可知:_______?_____?制动距离;并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越大,停车距离______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______,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生活中人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______,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中的______选填“”或“”是相同的。
歼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起飞,以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以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
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若选______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若选择______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一运动物体在前2s内匀速运动了8m的路程,之后就静止不动,请在图中作出该运动物体的路程时间图象。
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某物体在作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路程S与相应时间t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再作出它的图象。
时间
2
4
5
6
路程
4
6
8
10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
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______m,运动时间______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实验中小车沿斜而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为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小波用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分别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甲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小波想通过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地面的先后,来确定纸锥下落的快慢,他应该选择图_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该让两个纸锥从更______的地方开始下落。选填“高”“低”
小波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落过程,如图丁所示。这种相机说明书的描述如下:“每秒曝光两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
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是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右侧为纸锥从E运动到F的放大图,纸锥通过EF的时间是_______s,该过程中纸锥运动的路程是_______cm,纸锥下落的速度是_______。
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在细玻璃管中注满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甲所示.
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中,请你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图像.表一:
为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管内气泡运动得_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一些.
实验中,刻度为“0”的位置线为什么不标记在管的最下端?答:?
?
?
?
?____?____
?
?
??.
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小明认为:小气泡所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他判断的依据是?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
?
??.
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两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二.观察数据可知: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气泡运动较快.
表二:
本次实验中,小明还发现,玻璃管与水平方向成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而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根据此现象你能推测出: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
?
?
?
?____
?
?
?
??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
小明用一把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一个错误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错误后小明前后测量了四次,读数分别是、、、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该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他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
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读数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错误
C.只要测量时态度认真仔细,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若有一把金属材料制成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小马的外婆在外地,端午节小马和爸爸坐火车一起去探望.他们所坐火车长为,当火车通过一条隧道时速度为,如图所示.小马测得火车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假设火车一直匀速行驶,则:
这条隧道有多长?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多少时间?
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
标志牌上个数值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当一辆轿车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速度已达,并仍以此速度向前行驶,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
如不违反交通法规,从标志牌到南京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45
km,则:
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某渔船利用超声波探测到鱼群,6
s后接收到回声。渔船离鱼群距离多远?
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吗?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解:A、,过程中无单位;故A错误;
B、;过程中后不应有单位m;100后应有单位cm;故B错误;
C、;换算过程规范正确,故C正确;
D、;过程中出现两个单位;故D错误;
故选:C。
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前面的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m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
无论是质量单位换算、还是长度单位换算、重力单位换算、功率单位换算等等,思路都是相同的。
2.【答案】C
【解析】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故A错误。
B、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约为,故B错误。
C、空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符合实际,故C正确。
D、文具从桌面落到地面的时间最接近1s,故D错误。
故选:C。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3.【答案】D
【解析】解:该小组使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A、其最后一位的单位是分米,不合题意;
B、其最后一位的单位是毫米,不合题意;
C、其结果后面没有单位,记录错误,不合题意;
D、,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记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长度测量时,测量结果包括数据和单位,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长度测量时要看清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解:人的一只胳膊伸直了约,所以由图可知两人的脸相隔约。
故选:B。
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5.【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及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
本题考查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解答】
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故A错误;
B.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图中测量方法错误,故B错误;
C.图中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故C正确;
D.图中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三角板与刻度尺的刻线不一定垂直,也没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解:
火箭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战士的时间:
,
由可得,战士射击时到坦克的距离:
;
火箭弹的速度:
。
即战士射击时距坦克的距离为510m;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求出火箭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战士的时间,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根据求出战士射击时到坦克的距离;
知道战士射击时距坦克的距离;从射击到火箭弹击中坦克的时间,利用求出火箭弹的飞行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认真审题,确定爆炸声传到战士的时间、从开炮到火箭弹击中目标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从图象上搜寻信息,最近几年的中考,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也是对搜集信息能力的一个考查,一定要加强此类型习题的训练。
本图是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以直接读出甲乙通过的路程和时间,还可以找出任意对应的路程和时间,计算甲乙的运动速度。
【解答】
A.由图象知,甲乙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运动,第8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乙车通过的路程为,那么应是甲在乙前面处,故A错误;
B.乙车的速度,故B错误;
由图象知,两车经过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甲的大于乙的,那么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正确。
8.【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很好的将物理知识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类似的像古文中的诗句、生活中的谚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都是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这类题能提高学生的做题兴趣,也能很好的利用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达到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一道好题。
要判断哪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就看哪个成语中既有时间又有路程。
【解答】
A.离弦之箭,没有体现出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
B.风驰电掣,是说像风电一样,没有体现出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日千里,有时间,有路程,故C符合题意;
D.姗姗来迟,没有体现出路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解析】解:AC、骑车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快,是指相同时间内,骑车人比步行人通过的路程大,故A错误、C正确;
BD、骑车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快,通过相等路程,骑车人所用时间少,故BD错误。
故选:C。
我们所说的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物体前进的距离,即距离与时间的比值,若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控制变量,如: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或相等路程内所用时间的长短。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物理意义,应注意理解物体速度大,是指运动快,运动的路程不一定多,所用的时间不一定少。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答】
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
D.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C符合题意。
D.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甲、乙两人均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甲、乙相对于地面都是匀速下降的,甲同时也看到乙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的下降速度比乙快,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
A.在完成对接后,“飞船”相对于“天宫二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飞船是静止的,航天员在进入天宫2号时,相对于天宫2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航天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
“飞船”和“天宫2号”相对于地球位置是变化的,则它们是运动的,航天员进入天宫2号时,相对于天宫2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航天员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
13.【答案】;190
【解析】
【分析】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此题考查了停表的读数,属于易错题,关键是了解表盘的刻度规律和分度值.
【解答】
停表的小表盘分度值为?,指针所指时间在3min与4min之间,刚超过3min;大表盘分度值为?,指针所指时间在10s处;故时间为。
故答案为:3min10s;190。
14.【答案】;;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解答】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乙刻度值测量比较准确,因为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
故答案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15.【答案】刻度尺没有紧贴被测物体;被测物体的一端未与0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没有尺面垂直
【解析】
【分析】
刻度尺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量工具,应该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其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面必须紧贴被测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由图知,存在的错误有:
刻度尺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被测物体的一端未与0刻度线对齐;
读数时视线没有尺面垂直。
故答案为:刻度尺没有紧贴被测物体;被测物体的一端未与0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没有尺面垂直。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及利用身体一些部位对物体长度进行估测的能力。
【解答】
A.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小树高度与人的身高差不多,所以该选项符合实际;
B.大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的距离被称为“一拃大约19cm,课桌长度有4拃,为80cm左右,所以该选项符合实际;
C.中学生双臂展开长度大约在左右,两个半这个长度约在左右。所以该选项符合实际;
D.中学生一步的长度约60cm,50步长度约为。所以该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
【分析】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个情境所经历的时间有个大致的了解,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计算;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A.人眼睛迅速一眨,需要的时间很短,大约在之间;不会接近1s;故A错误;
B.人打一个哈欠的时间在5s左右,远远大约1s;故B错误;
C.人的正常呼吸频率在每分钟次,即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多一点;故C错误;
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分度值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使用;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起始端,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因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若记录的结果为,则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该测量结果精确到;
因此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
故答案为:;;分度值。
19.【答案】90;25,.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速度与物体运动,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读出速度值,再进行单位换算.
【解答】
由汽车的速度计算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
根据
故答案为:90;25,.
20.【答案】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会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解答】
龟兔进行赛跑,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
由于兔子中途轻敌睡觉,“裁判员”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来判断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跑得快。
故答案为: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1.【答案】2:3;3:5;1:3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求速度之比、路程之比等问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根据两车间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车的速度之比与路程之比。
【解答】
设运动时间是t,两车速度之比;
设路程是s,两车速度之比;
,两车路程之比。
故答案为:2:3;3:5;1:3。
22.【答案】停车距离;反应距离;18;56;越长;长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对于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审题,充分理解题意,挖掘题目提供的信息即可正确解答。
根据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即可完成表格。
行驶的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也越长,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
酒后驾驶司机反应时间长,从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这一角度去分析酒后驾车的危害。
【解答】
由表格中第一行的数据可知: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因为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
已知:,,
由速度公式得,反应时间:,
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即反应时间t相等,
所以,在第2行中,;
制动距离停车距离反应距离。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行驶的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也越长,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当然更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根据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反应距离也要长一些,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一些,当然也就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23.【答案】相同时间比路程?
【解析】解:
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公式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路程,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中的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相同时间比路程;。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二是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此题考查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关键。
24.【答案】战机;航母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参照物,属于基础题;
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定一个物体做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将物体与参照物做比较,相对参照物位置变化,该就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
歼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起飞,以战机为参照物,飞行员的相对位置不变,则飞行员是静止的;以航母为参照物,飞行员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飞行员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战机;航母。
25.【答案】轻舟;河岸
【解析】解:
从“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山相对于轻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山相对于河岸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选择河岸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轻舟;河岸。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6.【答案】解:物体在前2s内匀速运动了8m的路程,其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
2s后静止不动,其图象是一条时间轴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所示:
【解析】在图象中,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作图即可。
本题考查图象的画法,关键是搞清楚是图象还是图象,难度不大,但容易出错。
27.【答案】
【解析】
【分析】
图象描述的是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则由图象可知速度的大小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可由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应学会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本题的关键所在。
【解答】
由图可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即物体做的是速度大小为的匀速直线运动,则图象如图所示:
28.【答案】
时间秒
2
3
4
5
6
路程米
4
6
8
10
12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和作图的分析,是一道基础题目。
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得出表格中对于的数据,而后据数学中描点连线的方法做出图象即可。
【解答】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所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
故对于第二组数据中,知道路程是6m,所以其运动的时间是:
;
第五组数据中,知道时间是6s,所以其运动的路程是:
;
故表格内容是:
时间秒
2
3
4
5
6
路程米
4
6
8
10
12
据数学中描点连线的方法做出图象:
。
29.【答案】?
刻度尺?
秒表?
?
5?
?
逐渐增大?
较小
【解析】解: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其中s代表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t代表小车运动的时间,用秒表测量;
由图知,小车通过全程的距离,运动时间,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由于重力作用,重力不断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小车速度逐渐增大;
实验过程中斜面如果太陡,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很短,不方便计时,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故答案为:;刻度尺;秒表;距离;时间;;5;;逐渐增大;较小。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和运动时间;
从图中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由于重力作用,小车速度不断增加;
实验过程中斜面如果太陡,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很短,不方便计时,斜面如果太缓,小车可能会静止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测量工具、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实验中对斜面坡度的要求等等。
30.【答案】乙;?
高;;?;?;?。
【解析】【试题解析】
【解析】
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考查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以及如何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对我们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由实际下落高度从乙丙中选择;
判断纸锥下落过程中再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进行分析;
?
?
?
?
?根据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
小波想通过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地面的先后,来确定纸锥下落的快慢,他应该选择图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这样可以保证纸锥实际下落高度相同。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该让两个纸锥从更高的地方开始下落。
由图丁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纸锥下来的高度发生了变化,所以纸锥先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又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分析四个图像,A图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因为每秒曝光两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右侧为纸锥从E运动到F的放大图,所以纸锥通过EF的时间是,该过程中纸锥运动的路程是,纸锥下落的速度是。
31.【答案】
慢;
气泡刚开始运动时,没有匀速直线运动;
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
大;
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要画出物体运动的图象,必须根据数据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才能得到物体运动的图象;在物理实验中,误差是在所难免的,为减小误差尽量选用较精密的仪器或或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先确定横坐标轴的标度,将表一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用描点法图;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刚开始气泡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要判断气泡做什么运动,关键是看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何变化;
从表二中分析长、短气泡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找到长气泡和短气泡谁运动得快;
根据管在倾斜过程中气泡上升的快慢情况与开始比较,得出结论。
【解答】
根据实验数据中,时间和对应的路程之间的关系,在对应坐标系中找到对应的点,如下图所示:
物体运动地越慢,越便于测量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一些;
因为气泡刚开始运动时,没有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零刻度线不在最下方;
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都反映出了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或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是一个定值,或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小气泡所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从表二中数据不难看出,通过相同的距离,大气泡用时少,大气泡运动较快;
当玻璃管与水平成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而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根据此现象不难推测出:随倾斜角度的增大从到到,气泡上升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故答案为:
慢;
气泡刚开始运动时,没有匀速直线运动;
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
大;
先变大后变小。
32.【答案】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减小误差;
;
偏大。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刻度尺使用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根据误差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作答;
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的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解答】
由图知:刻度尺的使用有以下错误: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四次读数中,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
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误差是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贴紧。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偏大。
33.【答案】解:,
由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
则;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
由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
答:这条隧道有长度为1800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108s。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关键是要分清火车完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不同的。
知道火车的运行速度和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隧道长等于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加上火车长;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之和,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34.【答案】解:表示标志牌到南京的路程为90km;60表示限速为;
汽车的速度为??????
???
已经超速度,所以违反了交通法规。
由可得,从标志牌处开到镇宁需要的时间:
。
答:表示标志牌到南京的路程为90km;60表示限速为;
已经超速度;
如不违反交通法规,从标志牌到南京至少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计算及单位转换,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会看图、会读图,明确标志牌的含义,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实际体会一下更好。
方形标志牌表示汽车距离南京的路程;圆形标志牌为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此路段行驶速度限速。
用汽车的速度与限速进行比较,看是否大于限制速度。
利用计算从标志牌处开到镇宁需要的时间。
35.【答案】解:根据可得,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
;
声呐系统发出超声波6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来的回声,
则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
根据可得,渔船离鱼群距离:
。
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因为同步卫星与地球之间有真空区,而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答: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30s;
渔船离鱼群距离4500m;
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因为同步卫星与地球之间有真空区,而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解析】【试题解析】
已知次声波的速度和传播的距离,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次声波传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声音的反射产生回声,声呐发出后6s收到信号,说明单程时间是3s,再根据速度公式来计算路程即可。
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回声测距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弄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鱼群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第22页,共32页
第21页,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