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3 熔化与凝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3 熔化与凝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6 21: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的分析
本节教材和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比较熟悉,并且很感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最后归纳总结知识,并运用到实践,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出固体熔化图像,根据图像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4.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通过实验及多媒体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崇尚科学、大胆质疑的优良品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用具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大试管、海波、蜡烛、温度计、打火机、坐标纸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雪山、冰雪消融以及波涛汹涌的长江水等图片,创设情境,并因此提问:这奔腾万里的长江之水源头在哪里?
由万古不竭的长江水竟是由各拉丹东雪山上冰雪消融后的点点水滴汇合而成,并由此引出固态的冰雪可以消融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也可以凝结成固态的冰,引入新课。
点题并板书:熔化和凝固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熔化和凝固的实例。
教师评价后归纳并板书: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
学生讨论交流,单独回答老师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更好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二、新课教学
探究新知
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提出问题 
1、在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都相同呢?
(3)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实验物质:海波和石蜡。(两个实验同时进行);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温度计、打火机、烧杯、试管、水。
(由于水浴法加热首次使用,教师做适当介绍)
教师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一组记录温度和观察海波熔化过程,另一组记录温度和观察蜡烛的熔化过程。
(教师此时和其他同学一块观察实验过程,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纠正,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表格见课本P42.
师:引导学生将实验获得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画图,教师巡回查看指点,最后将两组同学做的熔化曲线进行交换,比较两个图的差异,并作出恰当的点评。
2、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师:其他各位同学画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大屏幕展示图形的大概走势。
教师总结:象海波一样,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如水晶、冰、各种金属、石膏、明矾矿石等都属于晶体。投影展示图片。
像蜡烛这样的另外一类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上升,即没有固定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如蜂蜡、玻璃、橡胶、塑料等。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带领学生
看一些固体熔点表。
非晶体没有熔点。
在对图像分析、讨论、思考的基础上
有学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师采用讲授法继续讲授: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叫凝固点。而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
3、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师: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在凝固时都要放出热量。
4、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结合课本给的4幅插图,提问学生,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5、拓展:在什么情况下,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2)假设与猜想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可能不断上升。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可能不变。……
实验装置:
(4)进行实验(讲台上分两组进行演示,由几名学生配合完成)
实验时,两名同学计时,两名同学分别观察熔化过程和报告温度,直至两种物质完全熔化后2分钟。
(5)分析论证
分析、交流、归纳、作图。
对照表格和图像,讨论海波、蜡烛熔化时的温度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出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
学生认真听讲,进行思考,与熔化过程类比,进而得出融融状态的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过程及图像。
思考: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学生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回答,对知识加深印象。可根据具体情况,学生课后讨论。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三、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师生共同总结
四、作业布置:课后1、2题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都属于晶体。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都属于非晶体。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