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
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二、写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3、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聘,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4、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五、层次结构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六、全文分析
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
明确:
“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3.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明确: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明确: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明确: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七、中心思想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八、写作特点
(1)说理形象。
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善用逆向思维。
善用逆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比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
(3)语言准确。
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
九、补充资料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通广博。
十、总结全文
《<老子>四章》阐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和“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布置作业
《<老子>四章》中,老子关于“有”与“无”的论述,闪烁着深邃的辩证思想的光芒,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考。近些年来,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在一些人看来,没有能够立马见效的,就是无用功,也就没有必要去做。这是盛行的功利主义在作祟,表现为做每一件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只要能够奔向目标,过程并不重要。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有用”与“无用”呢?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带着读者认识天地、刍狗、器皿、车子、屋室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______________。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______________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______________。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______________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器、室带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
),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如果没有虛空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盛装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同理,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弄虚作假
实有
觉察
显现
B.弄虚作假
实用
观察
展示
C.故弄玄虚
实有
觉察
展示
D.故弄玄虚
实用
观察
显现
2.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阿然——”他对着在海里冲浪的女朋友大喊道。
B.“人生中总有些事悔不当初——你看微博上那个热搜没有?”她对着同学悄声说道。
C.迷雾散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苏伏跳了进来。
D.“亲爱的罗曼·罗兰,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笔下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车子无法载人运货,就是因为车子没有“无”,无法行驶
B.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载人运货,根源在于无法行驶
C.车子无法行驶就是因为没有“无”,载人运货也就没法实现
D.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B.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C.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D.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显而易见地发挥了作用。
答案:
1.C
2.C
3.D
4.B
解析:
1.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弄虚作假:耍花招儿,欺骗人。根据语境,老子的学说不应该是“假”,应用“故弄玄虚”。实有:实际拥有。实用:①实际使用。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根据后文“虚空的东西”可知,应用“实有”。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前者侧重强调过程,后者侧重强调结果。根据语境,应用“觉察”。显现:呈现;显露。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后者更具有主动性。从前文的“他特别把……”来看,应用“展示”。
2.C项与题干中的破折号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标示声音的延长。B项,标示话题的转换。D项,标示话题的中断或间隔。
3.根据括号后“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该从反面论证“无”的作用。由此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D项体现了“无法行驶”与“无法载人运货”之间的逻辑关系,且其表述与后文的“……也就……”衔接紧密。因此选D。
4.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之前,应将“如果”调至“房屋”前;二是结构混乱,可删除“是显而易见的”。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nù;D项,“景”应读jǐnɡ。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阿拉
丁神灯1.
PAGE
-
7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作用。
2、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
3、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培促进思维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文化传承与理解: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仔细品读本文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学会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难点:梳理本文中事实和观点的关系,赏析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节课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写作背景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在此背景下,李斌写了这篇文章,发表在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
三、作者介绍
李斌,1972年生,鼠头者也,曾为“武大郎”(武汉大学新闻系)。工作后当过几个月“农民”(农村组),作为“选调生”,干过一年半“舆论监督”(新华视点室),其余岁月包括今天仍“就业”于政文采访室,从事时政、科技、环保等方面报道。
如有所长,当属科技报道。曾两赴北极(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2004年中国首座北极站记者团成员);1999年至2001年、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独家或为主的报道占一半以上;和同事一起合作在2000年掀起了“纳米热”和“基因热”;曾率先报道关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克隆大熊猫、中国芯、原子喷泉、人脑记忆“新大陆”等新闻。在科技新闻圈混得长了,被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笑谓“资深记者”。
所谓代表性报道(包括与人合作)有《决战纳米时代》、《“基因食品”质疑》、《技术黑洞探析》、《留学生直接从政调查》《归国创业“小灶”现象分析》、《廉租房调查》等等。编著有《2004科技中国》、《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等书。
四、题目解说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时代有四书五经六艺之说,后又有独具匠心等成语,可见中华民族历来推崇技艺。新时代的工匠是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和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他们拥有高操的技能、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技术,他们是用孜孜不倦和精益求精书写历史记录的人,称之为工匠。曾经,中国企业的无数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为国人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底色和标签,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就在于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坚持、专业。需要培养大批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和人才。
就企业而言,要精、专于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并且要经得起时间与时代的考验。同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企业要坚持不断追求突破科技创新的勇气和精神,要时刻用新时代工匠精神笃行自己的行为和执行力。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时代特点和企业打造金字招牌的角度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
第二部分:从工匠精神的时代含义、作用、内涵等方面论述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要立足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践行工匠精神。
六、全文分析
1、根据文章前两段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现。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指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3、“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第三段讲工匠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第四段从假设的反面角度来讲工匠精神的内涵,进步提出我们都应该践行工匠精神,使文章论述更为深刻。
4、如何理解“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
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5、本文虽是一篇新闻评论,但是不乏文采,试以第四段为例赏析。
本段主要运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引用“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运用了排比,有力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工匠精神不只包含炉火纯青的技术,还包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等,其中更深藏着生命哲学、人生信念等。
6、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本说明好处。
①引证法。在本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具体地说明了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引用了鲁迅的诗句,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深入论证。
②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从对比中突出了工匠精神的力量大,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七、中心思想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八、写作特点
①立场坚定、观点鲜明
本文在开篇就提出了工匠精神备受推崇,全篇以“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重大作用这一主要观点展开,在论述过程中也以论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为中心,立场坚定、观点鲜明。
②有的放矢、直面现实
本文立足于现实,除了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外,主要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展开,“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在论述过程中,文章与现实问题充分结合,靶向精准、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③语言精美、情感充沛
文章中引用了《说文》中的话来解释“匠”的含义,以及一些经典语句,如鲁迅作品中的话等等,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使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句式工整,还增强了情感表现力。
九、补充资料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
十、总结全文
“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布置作业
请根据以下新闻的内容,以记者的身份写一则短片评。
双十一,不知道你有没有买点什么?从新闻里可知,双十一的销售数据是一再被刷新。那么对于这样火热的双十一,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这两天大家耳朵里听的,微信上看的,几乎都是双十一的消息。可以说这两年双十一是一年比一年热闹。从商家、电商平台、物流业者、到消费者,可以说是一种近乎狂欢的表现。但是在双十一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这种双十一热带给消费者的到底是优惠还是刺激。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购已经逐渐超越了传统消费模式,在消费流量中占据主导位置,在双十一节更为强势地被表现了出来。一方面,它让消费者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接受了这样一场消费狂欢,对消费持有理性态度的人,在双十一节中或许收获到了不少的优惠。但在另一方面,透过这场热闹的狂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理性的存在,为了凑单优惠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在商家的诱惑性话语下买了不合适的商品等等。客观地说,虽然在这场狂欢中,有不少消费者都觉得买到了便宜货,抢到了实惠,但俗话说得好,买的哪有卖的精,消费者拿出去的可是真金白银的,令人抢破头的优惠也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课后训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①_______: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而这种制作意识的反面,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②________,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它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③________。
答案:
①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②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③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解析:
语段论述的是什么是工匠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体现,第一处根据“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这突出的是其具体的定义,可以填写为“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第二处根据“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这强调的是其盈利的具体方式,可以填写为“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第三处根据“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这是总结,突出的是其具体意义。
PAGE
-
6
-五石之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3.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借助寓言所论述的深刻哲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比较中品味本课两篇文章不同的论辩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文章的主旨。
难点:
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有一位学者,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他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没错,就是庄子。今天让我们走进《五石之瓠》,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3、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4、题目解说
“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瓠,葫芦。《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六、全文分析
1.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明确: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2.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明确: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患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3.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明确:
惠子用“五石之弧”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4.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七、中心思想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八、写作特点
寓言之中蕴含哲理
(1)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
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2)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
(3)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九、补充资料
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
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的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十、总结全文
《五石之瓠》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价值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用通达的见识、宽广的胸襟,发现事物的最大价值,更好地利用它。
布置作业
庄子的《五石之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课后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3)吴王使之将
(4)能不龟手一也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如果牛顿生长在古代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这个问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但庄子会眼睛一亮,接过话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
答案:
1.(1)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实:名词用作动词,容纳,填塞。
(2)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东西或大的功用。
(3)将:名词用作动词,做将领或统帅。
(4)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一样的。
2.B
3.C
4.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啊!
解析:
2.B项的“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C项中的“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中的“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3.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
4.该题目的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体现老庄思想的辩证观;二是要注意“接过话茬”,那就少不了对孔子言论的照应;三要注意文段最后的提示“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
nù;D项,“景”应读jǐnɡ。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阿拉
丁神灯1.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