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老子》四章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聘,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层次结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貌)
(2)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3)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
(2)名词的活用
自伐者无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古今异义
(1)凿户牖以为室
古义:以(之)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2)跨者不行
古义:不能远行。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3)强行者有志
古义:强劲奋进。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是
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斯是陋室(动词,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指示代词,此)
(2)也
其在道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舒缓语气)
也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语气)
(3)为
为之于未有(动词,做)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为仲卿母所遗(介词,被)
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状语后置句,即“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状语后置句,即“九层之台,于累土起”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状语后置句,即“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文言知识
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文本研读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
文本研读
“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文本研读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文本研读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文本研读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文本研读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中心思想
(1)说理形象。
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艺术特色
(2)善用逆向思维。
善用逆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比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
(3)语言准确。
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
艺术特色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安易持
B.故有之以为利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C.死而不亡者寿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试牛刀
D
2.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小试牛刀
B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A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3)《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共20张PPT)
五石之瓠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3.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作家作品
题目解说
“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瓠,葫芦。《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絖,同“纩”,丝绵絮)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2)名词的活用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词作动词,种植)
吴王使之将
(名词作动词,统率部队)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举
其坚不能自举也
(动词,拿起来)
举世无双
(副词,全部)
(2)过
不过数金
(动词,超过)
过敌人庄
(动词,拜访)
寡人之过也
(名词,过错)
文言知识
(3)或
或以封
(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而或长烟一空
(副词,有时)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或许)
(4)固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副词,实在,确实)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固不如也
(副词,本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以说吴王
(即“以之说吴王”)
与越人水战
(即“吴军与越人水战”)
(2)倒装句
请买其方百金
[状语后置,即“请(以)百金买其方”]
(3)判断句
则所用之异也
(“......也”表判断)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文本研读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文本研读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患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文本研读
惠子用“五石之弧”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文本研读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心思想
寓言之中蕴含哲理
(1)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
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艺术特色
(2)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
(3)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艺术特色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小试牛刀
②鬻:卖。④贻:赠送。⑥说:劝说。
C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小试牛刀
C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⑥无古今异义。
A
4.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