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课件(2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课件(2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6 08:12:42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1.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昧深长。从标题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雪。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层次结构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本研读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文本研读
比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①“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文本研读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文本研读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文本研读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文本研读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撒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中心思想
借景寓意,历史与现实交错
(1)将背景资料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新闻报道有时并非就事论事,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背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使之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
本文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将通过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展示给读者,并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性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等。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信息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蕴,从而进一步表明了我们收复香港的自豪和骄傲。
艺术特色
(2)语言庄重含蓄,借景寓意。
新闻语言更讲究用语,不同类型的新闻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诙谐,有的庄重,有的含蓄。借景寓意,能够起到意味深长的作用和效果。如“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灯光渐暗”等,都很好地衬托了新闻事件,表达了意味深长的内心情感。因为是写香港回归的新闻,所以既要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不能对英国有讽刺和挪揄的成分,所以很多语言较为含蓄,意味深长。
艺术特色
1.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C.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D.伴着
执行
转交
管理
小试牛刀
B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警示行业弊端,洛阳房天下发起“洛阳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大调查,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②一女子因琐事欲跳楼寻短见,民警和消防员苦心孤诣地对该女子进行劝说,缓解女子的情绪,最终将其劝下,成功解救。
③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行云流水的想象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基本决定了其远大科研目标的实现。
④职业劝募人和其他推销员一样,应该要有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应该进退有度,不死缠烂打,更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去募捐。
⑤该巷风貌古朴,姓氏驳杂,不足400户居民,竟存在159个不同的姓,经这里继续南迁的族姓,曾回来寻根问祖的人不绝如缕。
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举世瞩目的活力奇迹。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小试牛刀
B
①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的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使用正确。②苦心孤诣: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此处应用“苦口婆心”。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使用对象错误,可用“络绎不绝”。⑥举世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用正确。
小试牛刀
3.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学校将举行诗文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话,要求语意相关,前后连贯。
女:朋友们,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中华儿女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的时候,我们都会心潮澎湃,为祖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朋友们,我们为今天中国的巨变而欣慰,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示例:朋友们,当你听到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时,当你看见老人们爽朗的笑容时,当你挽着心爱的人漫步时,当你走遍祖国的壮丽河山时,你是否还记得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是否还记得历史上的今天——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4.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国庆期间,央视新闻推出了一档由六大篇章组成,采用独特直播视角,运用虚拟制作和特殊拍摄手段,呈现祖国河山极致壮美,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明的同时,还深层次呈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伟大创造精神的大型直播系列报道节目《江山多娇》。
①国庆期间,央视新闻推出了一档大型直播系列报道节目《江山多娇》。②该节目由六大篇章组成,采用独特直播视角,运用虚拟制作和特殊拍摄手段,呈现祖国河山极致壮美。③此节目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明的同时,还深层次呈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共27张PPT)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
冯健
周原
1、熟读课文,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学习本篇人物通讯“以言见人”的特点;
3、学习焦裕禄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为了摸清河南的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地区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了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是,穆青仍然觉得有重新采访、重新撰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县,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中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经过多次采访、座谈,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这篇通讯稿,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著名新闻记者。“七七”事变爆发后,穆青到山西省临汾市参加八路军。1939年,穆青加人中国共产党。1942年,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穆青的作品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作者简介
冯健(1925-
),原名樊煦义,河南省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曾担任新华通讯社多个分社的记者,新华通讯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著有《冯健通讯选》。
作者简介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周原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1948年,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串全文始终的写作主旨,“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第一部分(第1-7段),介绍了兰考县的灾情以及焦裕禄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8-16段),写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17-27段),写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他办事果断,舍身忘我。在工作中,焦裕禄感受到群众的伟大力量。
层次结构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焦裕禄一心为民,不顾自我,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因病情加重,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兰考县。
第五部分(第37-62段),写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
第六部分(第63-71段),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层次结构
第19段是如何刻画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的?
文本研读
本段对焦裕禄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了三种描写方式:①动作描写。如“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②神态描写。如“严肃”。③语言描写。如“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这些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一心为群众着想、思路清晰、行动果断的形象特征。
第25段中为什么要讲述群众在灾害中相互救助的事迹?
文本研读
这些事迹说明兰考县的群众思想觉悟高。群众觉悟高是焦裕禄开展救灾工作、组织恢复生产的群众基础,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全面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29段是如何刻画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的?
文本研读
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借旁观者的视角写焦裕禄忍着病痛的动作,引用焦裕禄对病痛的理解来写他这样做的原因。对细节的刻画,表现出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全心全意忘我工作的形象特点。
第31-33段中有哪两处细节描写?这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第一处,通过与焦裕禄同行的干部张思义的视角,写焦裕禄“痛得骑不动”“推着自行车慢慢走”,说明焦裕禄病情的严重性。第二处,通过公社同志的视角,写焦裕禄病痛时手指发抖,但仍忍着病痛工作,表现了病痛对焦裕禄的折磨和焦裕禄的坚强。这两处细节描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刻画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形象。
怎样才能当好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焦裕禄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第57段中焦裕禄的话是如何体现这些的?
文本研读
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想着党对自己的信任和交给自己的任务,体现了他心中有党。②叮嘱同志们要有信心,体现了他对兰考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③死前的最后要求,体现了焦裕禄心中有责。④强调死后不要多花钱,体现了焦裕禄心中有戒。
6.第69段中“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的“文章”有什么含义?
文本研读
这里的“文章”有四层含义:①指治理兰考“三害”,让兰考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文章;②指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文章;③指激发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文章;④指激励干部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文章。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①结构上,照应这一节的小标题,总结全文。②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③阅读效果上,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几个小节之间的关系?
文本研读
文章开头写焦裕禄受到党的委派,到兰考县上任,意在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战胜困难的组织保障。第一、二两节写焦裕禄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其中第二节还涉及了焦裕禄战胜困难的群众基础。第三、四节写焦裕禄忍受病痛折磨、舍身忘我、爱民亲民的工作态度,这是战胜困难的主观因素。最后一节写焦裕禄病逝后的工作成效以及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文章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可以从本文中学习到焦裕禄的哪些可贵精神?
文本研读
①学习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②学习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③学习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④学习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
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发,谈谈本文深刻的思想性。
文本研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国家建设和生产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典型人物的报道具有引导群众学先进,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复苏期。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通过报道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在实地调研后,穆青等人决定以焦裕禄为典型人物进行报道,因为焦裕禄的事迹契合了豫东地区抗灾背景下“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骨头精神”,顺应了国家恢复经济建设的思想。文章以典型人物揭示时代背景,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的形象的?
文本研读
本文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了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逗英雄”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去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未场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通过讲述焦裕禄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以来,不顾身体健康,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与百姓同甘共苦、舍身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迎难而上以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中心思想
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1)形散神聚。
①“形散”。从叙事结构来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时间、空间叙事交错结合。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季到1965年春季,线性呈现了焦裕禄被派到兰考县上任、工作、病重、逝世到兰考人民祭奠他的全过程;空间布局则从兰考县城到地委、公社等,再到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还原了焦裕禄工作、生活、治病的位置场景。
②“神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篇共分为六个部分,虽然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和贯串着“塑造焦裕禄的典型形象,赞扬焦裕禄的公仆精神”这一主旨,使文章的“神”紧紧凝聚。
艺术特色
(2)表现手法多样。
该文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对比、白描和细节描写,并配以适当的叙述、议论和抒情。例如,文中描述焦裕禄工作时肝病疼痛的情景:“......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在这段话中,治理兰考“三害”的胜利前进与焦裕禄日益严重的肝病、焦裕禄对自已病情的忽视与对兰考工作的重视形成了鲜明对比;“踩”“顶”“揣”“按”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的细节通过白描手法描绘出来,简明而生动,朴实而形象;同时,末句在叙述的基础上,融入了抒情,焦裕禄舍身为人、无私奉献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艺术特色
(3)真情实意。
穆青等人在写作时,笔尖稿纸、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阶级感情,文中多处描写了真实感人的场景,如:“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我是您的儿子”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动人的情感表达,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今天读起来,仍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艺术特色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名男子为进行耐力测试,在朋友家的花园里将自己“活埋”,谁料想无独有偶,命丧黄泉。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④我们饭店的大堂内,就陈列着许多国内外空运过来的海鲜,客人们大都神情自若地挑选着,十几年前的奢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稀松平常。
⑤近些年,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北汽集团的前身——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并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人自此踏上了奋发图强的圆梦征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小试牛刀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的精神天空里,总有一些星光璀璨闪耀。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5年了,55次花开花落,55载春去秋来,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B.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那些被赫然供奉、被反复演绎、并且见诸于各类艺术历史教科书,广为后人传颂的杰作,在思想内容、风格形式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D.面对突发灾难,地方应急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政府应急机制的健全,九寨沟地震救灾及时,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小试牛刀
A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①回望历史;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