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茉莉花》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茉莉花》的民歌风格,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2、通过比较不同地方的民歌《茉莉花》了解各民族的地方音乐特色。
?3、通过学习《茉莉花》使学生了解和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4、能用纯真甜美的声音有表情演唱《茉莉花》。
三、教材分析;
《茉莉花》是选自花城出版社四年级音乐下册的歌曲,本单元以“花”的绚丽芬芳为主线,通过欣赏演唱感受“花”的寓意,表现美丽、幸福、和平、与爱的主题。弘扬民族音乐,充分领略民歌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这堂课我安排了三个大的内容:首先欣赏江苏、河北、辽宁的《茉莉花》片段,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为什么表现同一个内容的歌曲音乐风格会有很大差距?接下来是拓展欣赏内容,分别让学生欣赏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乐合奏版本《茉莉花》和普契尼在他创作的歌剧《图兰朵》中根据《茉莉花》旋律创作改编的的插曲《东方升起月亮》的视频片段,最后安排的是学生自由发挥表现音乐。
四、教学重点;
能感受不同地区《茉莉花》的风格。
五、教学难点;
1、感受不同地区《茉莉花》的风格。
2、附点音符的掌握和运用。
六、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音乐素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掌握了演唱的初步技能;同时也具备初步的音乐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体验中感悟-----表现中创造-----创造中享受”这一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欣赏”为本,把“感受”贯穿始终,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八、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融入演唱,感悟为一体的音乐综合课,以“带你去看茉莉花”为主线,以走进祖国的大好山河为背景,依次由南向北带学生音乐旅行,分别到达江苏、河北、东北,还去了国外奥地利的维也纳。纵横交织,情景与歌曲紧密结合,在欣赏、感受、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活动,领略茉莉花的魅力,感受其细腻轻灵之美,深刻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九、学法介绍:
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采用体验法,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仅而更好地表现音乐。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十、教学流程:
(一)、常规教学:
课前律动练习:课前三分钟,律动好轻松,舞蹈跳起来,乐在音乐中。(采用生活模仿律动操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吸引学生进一步关注音乐课。)
(二)、附点和节奏练习、乐理复习。
1、师: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夏季。
师:一说到夏季你们脑海里能想到什么词语
生:烈日炎炎、酷暑难耐……
师:说到季节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共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那有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下面的句子填空。
春天(蜜蜂)采花忙
X X |X ·X |X X | X - |
夏天(知了)在歌唱
X X |X ·X |X X | X - |
秋天(树叶)变黄了
X X |X ·X |X X | X - |
冬天(雪花)满天飘
X X |X ·X |X X | X - |
2 用节奏和节拍两种形式边读边打,感受附点音符。
节拍:固定拍,一拍一下非常稳定。
节奏:一个字拍一下,嘴巴动手也懂,嘴巴停手也停。
( 三)、导入新课《茉莉花》
1、师:刚才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附点音符,请看下面的歌曲里面有没有附点音符呢?请同学们来指一指。
歌词大家知道出自哪首歌吗?
生:《茉莉花》
师:有谁能唱一下……
(四)、 欣赏不同地区的茉莉花
1 欣赏不同地区的茉莉花
师: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思考一下视频里播放的什么歌曲? 播放课件
生: 《茉莉花》
师:在201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位中国小朋友站在寓意吉祥的大红灯笼上,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中,唱响了这首中国民歌。 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导演为什么选择了《茉莉花》这首民歌?
生:……
师:《茉莉花》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情和中国特点,受到人民的喜爱并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共同来了解音乐作品中茉莉花的精神,一起领略《茉莉花》这首歌的独特魅力吧!
2 总结:《茉莉花》在旋律和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3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流传着这首歌,但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所以歌曲的音乐风格就不尽相同,其中《江苏茉莉花》最为著名。
(四)、 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
1 同样是一首乐曲,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欣赏由中国“女子十二乐坊”表演的器乐合奏《茉莉花》。
2 听器乐合奏猜乐器名字
(五)、 欣赏普契尼歌剧《图兰朵》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把《茉莉花》的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为女声合唱。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走遍了全世界。播放课件。
(间评:这一部分是对乐曲的升华拓展。由于《茉莉花》是一首誉满中外的歌曲,有很多的歌唱家和演奏家都曾演唱和演奏过《茉莉花》。为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感受多元文化,将其升华,我设计了升华拓展这一环节,欣赏中国的歌唱家宋祖英第一次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演唱的开场曲《茉莉花》精彩的一幕,激发他们民族的骄傲、自豪感。欣赏中国“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歌剧《图兰多》也有对这首歌曲的引入。感受不同的演奏以及对乐曲全新的演绎带来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对比这些演唱演奏形式,很好的感悟。)
(六)、升华音乐视界,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前不久,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了一场世界性的演唱会。就在这场演唱会里,她深情演绎了《茉莉花》,将《茉莉花》再度介绍给了全世界,让国际友人真正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美,获得全场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热烈的掌声。为她伴唱、伴奏的人中有很多是外国人。听了这么多介绍,我们看到了维也纳音乐大厅的金碧辉煌,也了解到宋祖英在演唱时是外国人在伴奏,又听到了这么多地区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你们此刻有怎样的感受?
生:民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七)最后总结;
小小的茉莉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丽,也为我们架起了通向世界的友谊之桥,它在世界舞台上始终散发着芬芳,传播着友谊。让我们再次由衷的感受到:
民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茉莉花》的音乐旅程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见证,我们中国广阔的民族音乐花园中有无数的芳香花朵等待我们去采撷最后让我们在《茉莉花》婉转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最后总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把握总的基调的前提下,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对歌曲力度与情绪处理,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独到见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音乐之中,享受创造地乐趣。在教学穿插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于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多样化和不定性,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
《茉莉花》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茉莉花”这一主题展开,带学生进行了一场音乐旅行。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了不同风络,不同形式的茉莉花,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以外的更多的茉莉花的音乐知识,开扩了他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注重了学生的审美培养与个性发展。
????本课设计以一首家喻户晓歌曲《茉莉花》贯穿始终。备课时,我发现,要把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详细地介绍给农村学生,还要使他们对于江苏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等诸多曲调和风格都要有所感知,同时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那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使这节课目标的达成,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金色大厅里我们都能了解到《茉莉花》熟悉优美的旋律。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音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古老而文明的中国走向世界,清音雅韵的茉莉花不仅散发中国人真诚善良的本质,还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音乐财富。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课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茉莉花》的细腻、婉转、情深、意切,感悟茉莉花的朴实无华、洁白无暇的精神品质,领略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我简洁地讲解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民歌的关系、语言与民歌曲调的关系、地方文化对民歌的影响、民俗民情对民歌的影响。向学生介绍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的《图兰朵》就是以中国元朝为背影,把《茉莉花》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中国民歌《茉莉花》也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藉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细节,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觉器官、视觉器官,让学生们喜爱民族歌曲《茉莉花》使他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