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并熟读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品味田园生活中的自然和谐之美,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教学重点:
感受田园生活的和谐宁静自然之美。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式: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美
探究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的。第七课有两篇诗歌,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歌行》,在这首诗里,曹操表达的是时光逝去、贤才难求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宏愿。
今天,我们随着陶渊明一起从繁华的官场抽身,探求他表达了自己什么情感?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见幻灯片)
三、初步感知
1、请同学诵读(正字音)全班齐声朗读
3、问:在我们初读诗歌后,找出题眼(抓住题目的核心)。
那我们根据这个“归”字,思考以下问题?
从何而归?归向何处?
为何而归?
归后如何?
四、具体赏析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陶渊明从何而归?)
(1)从何而归?(用原诗诗句回答。)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师:作者将官场比成尘网、樊笼,便可以看出官场对陶渊明生活带来的多为束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鸟儿自由的飞翔,鱼儿畅快的游跃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请同学们结合着诗句内容思考看看,作者展现的思想情感?
生1: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A.误:这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步入的官场进行了简洁概括,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若想实现政治理想,建功立业,只能当官,走仕途。但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回归田园生活。
B.久:处于这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让人觉得极端厌恶,无比漫长。
C.羁鸟和池鱼:是指关在笼中的鸟,禁在池中的鱼。这是陶渊明的自比,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师强调:作者虽身在官场,但却心系田园,向往自由。
(2)为何而归?(找出诗句)?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守拙归园田
“拙”有原始本真的意思。陶渊明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而是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更强调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展示创作背景:
(1)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几经坎坷,陶渊明在官场之中看透了种种卑污,本诗便是他在人生幡然醒悟中的感叹,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老师再点明:“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齐读有关描写田园的诗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样的农村生活景象由那些构成,你觉得美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1:非常的普通,常见,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亮点
生2: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的确很普通,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田园风光中的清单朴素,自然柔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点像世外桃源,心灵当中的追寻。
生3: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语言质朴无华,单意蕴深远。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变现了这种美:
A、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虽无雕梁画栋却有榆柳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李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从近景转到远景,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B、动静结合
鸡犬之声是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因狗吠鸡鸣,才让这样的景象多了一些生气,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C、视听结合
D、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这些景象的共同勾勒,营造出自然、清新,悠闲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生答: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总结:在学完这首诗之后,我们对陶渊明借由本篇诗作拥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他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探究拓展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
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结合下列诗句,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1、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2、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六、课堂小结:
正如叶嘉莹所言:“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完成配套练习
八、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陶渊明)
从何而归???????????????官场?????(厌恶)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田园?????(向往)
九、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讲求知识生成获得。教师引导学生扣住文题中的“归”字,围绕“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由生活场景的描摹到精神层面的溯求,进而,由陶渊明这一个到对知识分子群体意识倾向的揭示,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推进有序。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从学习任务群角度反观这一节课,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涉猎,但仍嫌不够。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一作六首),分别从不同角度叙写自己归隐之后生活状况和情绪,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或在课后作业中带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陶渊明思想的理解。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