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6 16:47:23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版必修上册
2.4.3
《“探界者”钟扬》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
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
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
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探界者”钟扬
一、知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④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伴读]
④箪食瓢饮,筚路蓝缕,十六年如一日,他是将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的科学家,以53年的人生做到了别人100年也做不完的事。
二、拓知识
钟扬事迹:立心天地厚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辞: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2018-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8-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钟扬颁奖词
立心天地厚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钟扬,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不幸遭遇车祸逝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0万年前,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这里是广袤壮阔的圣地,却是植物探索的禁区。高寒缺氧,鲜有植物学家敢于涉足。
2011年7月,珠穆朗玛峰一号大本营,海拔5327米。下午2时刚过,狂风开始肆虐,抽打在人脸上,呼吸都困难。“钟老师,您留守大本营,我们去!”学生拉琼看到老师嘴唇发乌,气喘得像拉风箱,不由暗暗心惊。
“你们能上,我也能上!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逆风而上,向珠穆朗玛峰北坡挺进,上不来气的钟扬嘴唇乌紫,脸都肿了,每走一步都是那样艰难。“找到了!”学生扎西次仁激动大喊,一处冰川退化后裸露的岩石缝里,一株仅4厘米高、浑身长满白色细绒毛的“鼠曲雪兔子”跃然眼前,骄傲地绽放着紫色的小花,它是高山雪莲的近亲,看着不起眼,但在植物研究者眼中比什么都美丽动人。
这里是海拔6200米的珠峰,这是一株目前人类发现的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他们追踪整整10年,在海拔4150米处发现了“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的崭新生态型;他们采集的高原香柏种子里,已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花了整整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他们揭示了红景天、独一味、藏波罗花、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叶雨婷提问教育部长
“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三、理基础
1.记字音
jiè
kǎn
chuàng
zhuàn


liǎn
dàng
liàng
jiá
2.识字形
chuàng
悲怆
cāng
沧浪

洋溢
shì
谥号
liǎn
收敛
liàn
入殓
dàn
诞生
xián
垂涎
3.辨词义
(1)执着·执意
[辨词]
“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执意”指坚持自己的见解、主张等。
[选词]
①坚持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使你______向前走的品格,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
②他______要走,也只好各从其志,不再勉强了。
(2)沟通·勾通
[辨词]
“沟通”指使彼此相通,是中性词语,如“沟通南北”。“勾通”指勾结串通,是贬义词,如“勾通土匪”。
[选词]
①他们内外______,侵吞了巨额公款。
②爱是______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执着
执意
勾通
沟通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释义]
①戛然而止:
②雷厉风行:
③跌宕起伏:
④五大三粗:
⑤有目共睹:
⑥开门见山:
形容声音突然而止。
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
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打开门就能看见山。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探界者“钟扬”
1.“英雄”少年
2.种子达人
3.科学队长
4.“接盘”导师
5.生命延续
课文节选了
种子达人,接盘导师,生命延续

第一部分(“种子达人”):介绍了钟扬作为植物学家的主要事迹和成就。采种子对于钟扬来说,是一件乐事。为此,他辞职来到复旦大学,十几年如一日地深入西藏采集种子,生活条件之简陋、高原反应之强烈和他对“种子事业”热情之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只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课文开头从植物拟南芥的珍贵、研究价值及发现,引出执着的研究者钟扬,进而以钟扬的多重身份总结其“探界”的人生追求和成就,并从三个方面对其事迹进行报道。

第二部分(“‘接盘’导师”):通过钟扬接收转导师的学生、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规划、答应接收一直考不上的学生、从少数民族招学生并帮助他们补课等事迹,介绍了钟扬作为教育专家的责任和担当。在钟扬眼里,学生就跟他深爱的种子一样,都很宝贵,而他的研究思想和精神也在学生的脑中生根发芽,逐渐变为现实。

第三部分(“生命延续”):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诠释了钟扬生命的意义——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
表达技巧

1.立意高远
课文围绕三个小标题精选材料,呈现了钟扬作为植物学家、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身份的主要事迹和成就,所述之事表面上较为零碎,但作者用“探界者”将所有材料串连在一起,集中展现了钟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不息追求,诠释了“时代楷模”的精神品质。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精心选材,以事写人——赏析新闻的选材
任务导引
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本课三篇新闻都是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学习时要注意品读。
1.《
“探界者”钟扬》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案 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到采集种子、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
2.(拓展延伸)新时代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平凡岗位铸就新时代英雄精神,请课下搜集相关新闻,并注意总结优秀新闻选材的特点。
可参照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
答案 (示例)①雪线邮递员其美多吉情系邮政绿,永当螺丝钉,30年扎根雪域高原,传递着党对藏区的巨大关怀,把党中央和藏区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②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时,中国民航英雄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③时代楷模曲建武毅然放弃仕途,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传道,授业,解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扑在了工作上,一片丹心育桃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诗和远方。
任务探究二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任务导引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
1.阅读《
“探界者”钟扬》,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原句: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2.(拓展延伸)细节是通讯的生命。请阅读下面材料片段,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对于写人物而言,可以是外貌的细节,也可以是动作的细节,也可以是语言或者心理的细节。
(1)我一边和周(周恩来)说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因为在中国像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物。
(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
答案 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外貌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精干、质朴、热情、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2)……很多人发现,无论开会、做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答案 选取了焦裕禄同志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表现出了焦裕禄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深化了主题思想。
任务探究三 抒情议论显主旨——赏析新闻抒情议论的句子
任务导引
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当写到感人之处,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用以表达自己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1.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下面《
“探界者”钟扬》开头一段文字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答案 用议论性的文字对人物进行全方位定位评价,让读者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于人物事迹的介绍。
2.(拓展延伸)人物通讯《躺着的人生,站立的事业》报道了残疾青年马文仲和妻子矢志办学让“差生”走上成才之路的事迹。请结合新闻开头,写一段议论的文字。50字左右。
开头:“10年前马文仲拖着残疾的双腿办起了小学差生补习班,至今已让1
000余名儿童复学,并把800名小学生送进了中学。”
答案 (示例)马文仲的人生是躺着的,但他的事业是站立的,他的精神是高大的。
表达技巧
1.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选取一系列真实事例,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多角度表现了钟扬的精神和追求。比如,文中多次提到拉琼对钟扬事迹的评述,属于侧面描写。拉琼是钟扬的学生,经常和钟扬一起工作,非常了解钟扬,借他之口来评述钟扬,更客观,也更可信。再如肖像描写,“穿着磨白了的‘29
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磨白”“晒变色”说明钟扬在西藏工作的时间之长,“长期痛风”说明钟扬体力透支之大,体现了他执着于事业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品质。
2.语言简洁质朴
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贴切自然、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再现了多个场景和画面,尤其是人物语言,非常合乎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心情和特定的说话对象,恰到好处地突出了钟扬的品质和精神。
“探界者”钟扬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新闻通过回顾钟扬教授生平的事迹,热切赞美了钟扬忠于祖国、奉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种子”精神。(共17张PPT)
人教版必修上册
2.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
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
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
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写作背景
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兢兢业业,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1977
年,刘广和、邸彩霄、林为民、刘红等同志集体采写了卖糖“一抓准”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他们采访了无数次,研究了无数次,最终挖掘出了“一团火”精神这一体现时代要求的鲜明主题,一扫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阴霾,呼吁像火一样温暖人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张秉贵也成为我国商业、服务业学习的楷模。
资料链接
一、人物介绍
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他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
年9
月17
日,张秉贵塑像在百货大楼门前落成。陈云同志亲笔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二、理基础
1.记字音

ǎi


qiàng
bàng
2.识字形
ǎi
和蔼
ǎi
雾霭
bàng
过磅
pāng
滂沱
jué
掘进
jué
崛起
chè
彻底

沏茶
3.辨词义
(1)传颂·传诵
[辨词]
“传颂”侧重“颂”,传播颂扬。“传诵”侧重“诵”,指辗转传播诵读。
[选词]
①这些经典文章都被广泛地______。
②人们______着这个感人的英雄事迹。
(2)质问·质疑
[辨词]
“质问”指诘问、责问。“质疑”指提出疑问,即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选词]
①韩愈敢于______、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②面对父母的_______,他语无伦次地不知如何解释。
传诵
传颂
质疑
质问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一到星期天,农贸市场上便熙熙攘攘,买卖十分兴隆。
②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③志愿者的使命感驱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遵守严格服务守则,绝不苟且。
④观众们全神贯注地观看魔术师的精彩表演。
⑤解放军医疗队的队员和颜悦色地接待前来就诊的病人。
⑥大会堂里座无虚席,灯火辉煌,始终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释义]
①熙熙攘攘:
②体贴入微:
③不约而同:
④全神贯注:
⑤和颜悦色:
⑥座无虚席: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课文探究
1.
此篇人物通讯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开头?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开头属描述型开头。通过张秉贵在柜台里忙碌的现场描写,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有画面、有情景、有人物,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读性大大增强。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过几个典型事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的服务热情周到的售货员的形象。张秉贵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正如一团火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众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深入探究

业务水平高。他动作迅速,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

服务热情周到。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着急赶车的顾客,他会
为其开“绿灯”,还不忘征求周围顾客的意见。

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还会站在对方立场去开
导。

敬业爱岗。他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6
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却连上楼都要扶着墙。

受人尊敬和爱戴。人们赞扬他,给他搬凳子,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
1.张秉贵是全文的主体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共写了张秉贵的7
件事:①
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②
照顾赶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③
开解绷着脸、不讲道理的女顾客;④
女儿病重仍满脸笑容地接待顾客;⑤
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忽略了只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⑥
为面带病容的顾客选糕点;⑦
被国民党兵痞打骂。这些事例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2.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文章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张秉贵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3.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对张秉贵这一人物进行刻画,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如文中那个绷着脸的顾客说“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不善的语气一下子就让读者感受到她心中的怒气,而此时的张秉贵仍然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他的细心耐心由此可见一斑。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文中描写了张秉贵并不是一开始就如现在一样,他也是经过一番变化才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样描写人物显得更真实可感。

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文中多处写他人对张秉贵的态度和看法,从他人口中说出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以张秉贵的事迹为主体,写了多个事例。这些事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张秉贵的为人、他的精神以及他是如何用心中的一团火去温暖众人心的。这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读者,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人物的难能可贵之处,人在事中,事中见人。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共22张PPT)
人教版必修上册
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
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喜看稻菽
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袁隆平
当代神农氏
?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出生
年月
1930年9月7日
籍贯
江西德安
单位
国家杂交水稻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职位
主任
毕业
院校
西南农学院
人物档案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袁隆平
人物格言
人生经历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
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
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请在以上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展开说说你的感受或评论。
1960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73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
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
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
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
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
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
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
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
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
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
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
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
司和股票。
2001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水稻研究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总播种面积的1/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
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1/2的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9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世界意义。




籼: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强优势杂交水稻:我国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李必湖、张先程等人培育而成。以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优点,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找到了新的杂交方法,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主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杂种优势:就是把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一个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在生长势、适应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水稻的三系: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
名人风采
基础识记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蔸
屏气
分蘖
籼粳
笼罩
囚笼
lóng
lǒng
niè
xiānjīng
稻菽
shū
2、词义辨析
①、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
的、
矮的、早熟的、迟熟的……一一做了
记录。
(详细;详尽)
②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了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
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从而;进而;因而)
dōu
bǐng
整体把握
研读课文,回答: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
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
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
出贡献的赞叹。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
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
思想。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1、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2、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是什么关系?
深入探究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总述袁隆平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第二段-----最后)分述其事迹及表现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
类,列小标题组织材
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线索: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练习三)
——都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拓展提高
因为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然而荣誉和财富的不约而至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他自己说他并不在乎那些名利。
能力展示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想来想去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二人之间有一场对话后,杨红旗竟然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
请就此谈谈你的名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