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路 
案例背景信息 
1、年级------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远去的路》 
2、所用教材版本------ (人教2011课标版) 
3、学时数------1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远去的路》是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讲解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么楷书作品和一副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 
二、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在美术教材中就开始逐渐的接触透视知识了。学生已经对物体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知识已经有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并能够利用这节课的知识表现一条远去的路。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作业画框、水粉、水彩笔。 
学生准备:水粉笔、油画棒等。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款远窄的视觉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 
七、教学重点 
绘画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八、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运用透视知识创作风景画。 
九、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你在画框中表现“远”的意境。 
2、分享作品,总结作品中的特点,找一找画面中的共同点。 
(1)小 (2)低 (3)窄 
3、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和感受具有“远”的意境的风景图片。 
2、观察图片,探究“远”的奥秘。 
(1)画面中最远的地方在哪儿? 
生:在路的尽头!(请学生在图片中进行标注) 
师:为什么在这里? 
生:画面中的马路,近的地方宽,远的地方窄。 
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 
(2)你还发现了那些景物有类似的现象。 
生:近处的树和楼房高,远处的矮。 
教师总结并板书:近高远低 
生:近处的车大,远处的小 
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大远小 
3、播放微课:远去的路视频,感受动态的路的透视现象。 
4、欣赏绘画大师的作品。 
《塞夫勒道路一景》 
【创作者】艾尔弗雷德·西斯莱 (法国) 
【材质】布 油彩 
【存藏处】 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作品赏析】他用紫灰调子衬托生赭、明黄和土黄的色块,使深秋的季节呈现出温馨的暖意;乡村的道路用碎而有序的笔触来表现光与影。画家在这幅画中保持的是一种真实、生动而又多变的艺术特性。 
(三)创作体验 
1、利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将画框中的画面添加完成。 
要求:绘画或瓶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四)展示评价 
推荐自己作品作品 
2、评审组小组评审优秀作品。 
3、将优秀作品布置成微型画展。 
(五)拓展 
1、这节课的作业有了远方,当然还应该有诗。请说出2——3句能表象“远”的意境的诗句。 
2、利用今天的透视知识,将诗句绘画成优美的风景画。 
十、板书设计 
远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