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一、选择题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气体
C.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为100gNaCl溶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3.
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12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
g
C和2
g
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28
g
D.30
g
4.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
B.元素种类
C.原子种类
D.分子种类
5.现有a
g
A物质和b
g
B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
C物质和n
gD物质。对此,下列说法或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D.在该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如下关系:ag+bg=mg+ng
6.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7.将a
gH2和b
gO2通入真空的密闭容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的物质的质量为(
)
A、18(a+b)g
B、34g
C、(a+b)g
D、无法确定
8.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
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
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
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9.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则(20-12)g表示的质量为(
)
A.生成物MgO的质量
B.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
D.生成物MgO与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和
10.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二、填空题
1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
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
也没有改变。
12.
如图所示为用加热后的玻璃棒点燃白磷,来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1)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时,常常导致瓶塞被冲开,实验失败。导致瓶塞被冲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瓶塞被冲开,你能将实验作如何的改进?
____
。
(3)实验时,用加热后的玻璃棒点燃白磷,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
点燃瓶内的白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
早在300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尔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封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2)提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
主要是由于
的缘故。
(3)实验验证: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答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
称量前需
。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
③将锥形瓶塞取出一会儿后,盖上瓶塞,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答案
1.D解析:A是物理变化,不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B中认为化学反应前后总体积不变,显然违反了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的“质量守恒”;C项说得欠严密,因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才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2.D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无关。A、B、C都属于物理变化,不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而D是化学变化,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
B
4.D
解析: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即物质的种类发生变化,从微观上看就是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5.C
6.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都不发生变化。所以A、B、C错误,D正确。
7.C
8.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反应中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前后都是8个原子),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反应前4个分子,反应后3个分子),故D错误。
9.B解析:根据图示,20g为氧化镁的质量,12g为镁的质量,又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反应的氧气和镁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20-12)g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10.各物质的质量
各物质的质量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11.(1)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
(2)减小白磷的量(或把锥形瓶放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3)用酒精灯给锥形瓶底部微热(合理即可)
12.(2)反应容器敞开与密闭的差异
(3)①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②天平保持平衡
③天平指针向左偏移
13.A
解析: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两种单质(即两种反应是单质),故B错误;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两种元素,即“
”、“
”两种原子所代表的两种元素,故C错误;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故D错误。
时间
原子个数
时间
原子种类
时间
物质总质量
元素种类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