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标必修三五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3课 宋明理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新课标必修三五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3课 宋明理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8 18: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宋明理学
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
1.(2007海南卷)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21世纪教育网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2.(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1分)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21世纪教育网
3.(2008上海历史,B组)“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 (08年广东单科)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5.(2009江苏历史卷)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21世纪教育网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6、(10年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7、(10年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21世纪教育网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8、(10年上海历史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9、(10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4.(2009广东历史卷)(14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不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9.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答案:B。
10、答案 A
11、答案 A
12、答案 A
13、答案 B
14.解析:第一和第二问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而且具有开放性,三段材料,三种不同的结论。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第三问首先要清楚,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实际就是儒家思想。三个时期的变化实际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表现。
(14分)(1)晚清组。(1分)(2)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