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教案 观察物体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教案 观察物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11-18 18:5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察物体》说课
梁父中心小学 杨二虎
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观察物体。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对上、下、左、右、前、后方位己有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学习观察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判断,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逐步培养和形成空间观念奠定基础。教材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其实学生的观察远远发展的比教材要求的要快,不仅从正面、侧面、从上、下、左、右都可能进行观察。教师就应根据学生这一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观察的机会。
新课标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方面:
经历对某物的观察活动,初步体会到从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不同角度的对应图形。
从观察活动中学会有条理的观察,有根据的判断,初步学会运用物体与图形的对应关系来辨认物体的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观察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和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表意见和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教学重点:在经历观察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简单物体不同角度的对就图形,特别是辨认侧面的对应的图形。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地,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导和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学生为主,教师为辅;(3)多元评价,调控学生情绪。学生的学习方式为(1)自主探索;(2)合作交流;(3)猜测验证。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出示几位同学观察茶壶的图片,引入《观察物体》的课题,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本课学习新知识铺砖引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体验感悟
这一过程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1.思考发现
通过观察照片,提问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热闹而有序的观察,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
2.体验感悟
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位置不同观察的物体也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
3. 实践应用
直观画面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所以我安排了一组直观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4. 拓展延伸
设计了一组从图形猜想实物的练习,让学生逆向思考,进一步深化理解本节知识,,由图形再感知实物,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及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由于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难免有不当与疏漏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同事对本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