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要的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物理性质。
二、过程和方法:巩固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方法,初步培养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猜想解释的能力。
三、情感和态度:通过科学实验,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课前准备】
教学用品仪器:试管、试管夹、镊子、酒精灯、表面皿等。
药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钙、水、鸡毛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多媒体打出图片):同学们肯定吃过柿子。但有没有嘴馋的同学尝过未成熟的柿子?哪个同学能回忆起当时的感觉?
生:不甜。有涩味。
师:成熟的柿子是甜的,为什么未成熟的柿子却是涩的呢?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
师:这是因为未成熟的柿子内含有较多的碱性物质。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在生活中,碱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继续打出图片)比如胃药、清洁剂、肥皂以及石灰浆、水泥等。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重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板书)。
新课教学
活动1、用镊子夹取几块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观察它的颜色、状态。几分钟以后再观察这块氢氧化钠,你发现有什么变化?记录实验现象。(二人一组实验)
师(多媒体显示表格):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师:大家请注意,切勿用手直接拿取氢氧化钠。
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实验,过一会儿):下面请同学发表以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试着对看到的现象做出你认为合理的解释。
生1:我观察到氢氧化钠是片状白色固体。
生2:我观察到氢氧化钠放置一会儿后,表面潮湿,好象部分固体溶解了。我想是不是氢氧化钠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表面液化了。
生3:应该不是的,固体温度不低,应该是容易吸收水吧,就象浓硫酸吸水那样。
师:你们的猜想符合科学道理。但氢氧化钠变潮湿的原理不是由液化引起的。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的原因。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潮解。
师:大家思考一下,利用这个性质,氢氧化钠固体有何用途?
生4:可以作为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师:浓硫酸也能作为气体的干燥剂,大家思考一下,浓硫酸能干燥的气体,氢氧化钠固体是否也能干燥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5(讨论完毕):中性的气体例如氢气、氧气都能干燥。上节内容学过了浓硫酸,因为本身是酸性的,不能干燥例如氨气等碱性气体。所以我想氢氧化钠固体呈碱性,应该不能干燥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师:回答很完整,我们的学习只有做到能知识迁移,那才是真正的学习。
活动2、将水倒入盛有少量氢氧化钠的试管里,振荡试管,观察有什么变化?用手摸一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记录实验现象。(二人一组实验)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水倒入盛有少量氢氧化钠的试管里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师:请大家注意试管中加固体以及加液体的要领。注意加水量以及振荡的幅度,以免使液体晃出试管外。
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实验,过一会儿):下面请同学发表以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试着做出你认为合理的解释。
生1:我观察到氢氧化钠是很容易溶解在水中。
生2:我摸到试管壁有点热。我想可能和浓硫酸溶于水时能产生热量的原理差不多吧。
生3:不对,应该是与水发生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因为有些化学反应能放热。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言之有据。其实第一个同学的解释是正确的,氢氧化钠放如水中没有与水发生反应。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于水时会产生热量。
活动3、用玻璃棒蘸一点氢氧化钠稀溶液沾在手指上,是否有滑腻感?记录实验现象。(二人一组实验)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用玻璃棒蘸一点氢氧化钠稀溶液沾在手指上,是否有滑腻感?
师:请大家注意,手上氢氧化钠仅滴一点,做完实验后,立即用水将手指上的碱液冲洗干净。
师(严密注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大家有结论了吗?
生1:很滑,好象肥皂水的那种感觉。
师:这就是氢氧化钠水溶液的一个特点,具有滑腻感。刚才有同学提到有肥皂水的感觉,非常好。因为肥皂水里的主要成分也是碱,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是否还能得出氢氧化钠的其它性质吗?试着说明理由。
生2(讨论片刻):氢氧化钠对我们人体有害。因为刚才你说了,不能滴太多,实验完了要立即用水冲。
生3:我摸到妈妈的手很粗糙,问她,她说是肥皂用多的缘故。那我想,可能对人的皮肤有损伤吧。
师(鼓掌):我的鼓掌是给让我感动的第三个同学。她的的回答体现出她对母亲的关心。并能从中正确地联想到课本内的知识。真正体现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师:我们经过上述几个活动,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氢氧化钠。下面请每个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归纳出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然后用实物投影把你的结论展现给大家。
生4:1片状白色固体 2易潮解 3溶于水时能放热 4水溶液有滑腻感
色 状态 溶解性 溶于水吸热或放热
白 固态 易溶 放热
生5:
生6:
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从实验看到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片状白色固体、易潮解、溶于水时能放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板书)。
活动4、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认识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四人小组讨论完毕后组长汇报结果)
生1:直接观察氢氧化钙,可以知道它的颜色、状态及气味。
生2:把氢氧化钙放在表面皿一段时间,可以了解它是否易潮解。
生3:将氢氧化钙放入水中,观察,可知它在水中的溶解性。触摸试管外壁,可知它溶于水后是否能放热。
生4:制取氢氧化钙的稀溶液,用手感觉,可知它的水溶液是否有滑腻感。
师:大家回答的都正确,但有依样画葫芦之感。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来知道氢氧化钙的其他物理性质吗?
生5:通过测出一定质量氢氧化钙的体积,可以知道它的密度。
生6:可以通过导电性实验,来知道氢氧化钙固体是否有导电性,氢氧化钙水溶液是否有导电性。
生7:通过碾压等方法,可以知道它的硬度以及延展性。
师:大家通过积极的思考,想了很多可行性教强的认识氢氧化钙物理性质的方法。时间关系
我们课堂上就做氢氧化钙溶解性的实验,其他的放到探究课中我们详细的研究。请大家取一些氢氧化钙粉末,放在试管中,加少量的水,振荡,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观察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
取少量氢氧化钙粉末,放在试管中,加少量的水,震荡
生8:氢氧化钙是粉末状白色固体。固体颗粒先悬浮在水中,静置一段时间,有分层现象。
师:由此可见,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粉末状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板书)。我们刚才的实
验中讨论了氢氧化钠对手有损伤,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活动5、在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些鸡毛,加热,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师:在操作中注意加热液体的要领。(边巡视边指导学生)。有同学观察到现象了吗?
生1:我发现鸡毛逐渐的溶解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了。
师:其实这是鸡毛与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转变为其他物质溶解在水中了。氢氧化钠浓溶液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板书),能对皮肤、纸张、织物强烈的腐蚀。所以,它的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如果不小心接触了氢氧化钠,先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同样对皮肤、衣服也有腐蚀性。
师:氢氧化钙我们不再陌生,其实它的制取过程我们早在小学时就已经知晓。
请看多媒体(展示林则徐禁烟图)。
我们在资料中读到“加生石灰将池中煮沸,把鸦片销毁”。怎么加了生石灰后,水就能沸腾呢?从中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生2:可能生石灰溶于水能放出热量。
师:事实是否如此呢?让我们来看接下来的实验。
活动6、(1)实验:把生石灰放在装有少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二人一组实验)
(2)讨论:这个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的什么信息能被我们所利用?我们生活中有用到它的地方吗?
(一边做,老师一边巡视,提醒学生注意手不要直接接触生石灰。)
生1:水沸腾了。(轻轻接触烧杯壁),很烫手。
师:这个变化中,确实存在放热现象。但同学说错了一部分,不是生石灰溶于水能放出的热量。而是由生石灰与水经过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后放出的热量。
方程式:CaO+H2O= Ca(OH)2 这个过程就是制取氢氧化钙的过程(板书)。
师:其实氢氧化钠也能通过类似的方程得到Na2O+H2O= 2NaOH
(讨论一段时间后)
学生2:因为氧化钙能和水反应,所以能吸水,因此可以作干燥剂。
学生3:因为氧化钙能和水反应,利用它可以做自热罐头。
师:我们在日常食品中用到的干燥剂,就是氧化钙。
利用反应过程中放热的性质,古时,林则徐用来销烟。现在的我们还用做自动加热食物。(展示多媒体资料)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1:相同点:他们都是白色固体,都有腐蚀性,水溶液都有滑腻感。
学生2:不同点: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反思: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这节课中,你还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通过这课,我知道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一些物理性质。
学生2:这节课,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设计了好多研究氢氧化钙物理性质的方法。对于探究课,我充满期待。
学生3:生石灰和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4:设计实验时,通过测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的体积,来测它的密度。那氢氧化钠不是易溶于水吗,那怎么测它体积呢?
学生5:自热食品用浓硫酸加水或氧化钠加水不也可以吗?为什么一定用生石灰和水?
四、练习
1、氢氧化钠是 色 体。 溶于水,溶解时放出 。
2、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 水分,而 ,所以它可以做为某些气体的 。
3、氢氧化钠有强烈的 性,所以它又叫 、 、 。
4、下列气体中,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H2 (B)SO2 (C)CO2 (D)HCl
5、用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在 ( )
(A)天平的托盘上 (B)滤纸上 (C)小烧杯内 (D)试管中
6、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
(A)浓硫酸 (B)火碱 (C)水 (D)浓盐酸
7、诗人于谦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首诗中,体现了哪些科学知识呢?
五、作业:制作叶脉书签
【板书总结】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片状白色固体、易潮解、溶于水时能放热、水溶液有滑腻感
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粉末状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2、氢氧化钠浓溶液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3、制取氢氧化钙:CaO+H2O=Ca(OH)2
重要的碱(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氢氧化钠的和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能力培养:由学生实验归纳出碱的主要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学习。
科学品质: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独立自觉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记录、归纳等基本法。
重点、难点 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科学学习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水溶液的电离方程式。【讲评】书写注意事项。【强调】碱的定义,引导学生认识碱与酸的不同,试预测碱的性质。【演示】化学小魔术:白纸显字(显现NaOH这个化学式)。【引言】我们通过实验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一种常见的碱——NaOH的化学性质。 回忆、书写:NaOH=Na++OH-Ca(OH)2=Ca2++2OH-回忆对比酸与碱的电离,讨论、猜想碱的性质。观看、好奇。 巩固碱的定义。以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板书】 碱的化学性质一、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演示1】白花变红【提问】猜测一下是什么物质和原理可能使白花变成红色?【提问】酸与指示剂作用的现象。【设问】NaOH是碱,它与指示剂作用现象又会怎样呢?播放课件(碱与酸碱指示剂作用)【指导实验】NaOH、Ca(OH)2溶液分别与石蕊、酚酞试液作用。提示操作要点,请学生描述现象,得出结论。【板书】1、NaOH与指示剂作用。【讲解】白纸显字和白花变红实际上都是纸上的酚酞遇NaOH溶液变红。 观察现象并思考化学原理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猜测:可能是氢氧化钠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回忆、回答: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不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实验、观察、记录现象。描述:NaOH、Ca(OH)2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可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类似实验现象刺激学生感官,激发思维。联系旧知识,指导学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使学生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演示2】谁弄瘪了可乐瓶【引导】学生分析:瓶子变瘪的原因。【板书】2、NaOH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提问】实验室如何检验CO2?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原理。【指导】此类化学方程式的写法。Na┇OH┇→H2O ┇ ┇NaO┇H┇←CO2(顶替)Na2CO32NaOH+ CO2===Na2CO3+H2O【投影】工厂烧含硫煤会产生大量SO2,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NaOH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引导】归纳此类反应规律:NaOH、Ca(OH)2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提问】用所学知识分析:NaOH固体应如何保存,为什么?【布置】课后思考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表面皿上的NaOH固体已变质? 观察现象:瓶子在发出咔咔响声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瘪。讨论、思考反应原理。分析: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瓶子被外界大气压压瘪,实质是瓶内的CO2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回答: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变混浊,说明是CO2。书写化学方程式:CO2+ Ca(OH)2===CaCO3↓+H2O听课、领会。练习书写。分析原因:SO2与NaOH反应。2NaOH+SO2===Na2SO3+H2O思考回答:应密封保存。解释:NaOH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会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由现象分析反应实质的能力,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形象记忆,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掌握。强化训练,学会应用,并渗透关心环境的教育。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旧知识的回顾温故而知新。
【演示3】变色喷泉HCl气体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提问】说说这一实验的原理。【板书】3、NaOH与酸反应。【播放课件】碱与酸作用【投影】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NaOH+HCl===NaOH+H2SO4===NaOH+HNO3===Ca(OH)2+ HCl===【指导实验】清浊互变【播放课件】碱与盐作用【板书】4、NaOH与盐反应【讲述】以上的这些化学小魔术利用了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表现了碱的哪些主要化学性质?【播放课件】逐条播放碱的通性【提问】为什么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呢?【讲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的反应,实质上是OH-与上述这些物质的反应。因此,碱的四点通性仅对可溶性碱而言。可溶性碱:NaOH、KOH、Ca(OH)2 、Ba(OH)2【投影】课堂练习某溶液可使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则使紫色石蕊试液呈( )红色B、蓝色C、紫色D、无色NaOH溶液与下列物质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是( )A、硫酸铜溶液 B、氯化铁溶液C、酚酞 D、盐酸【布置作业】 充满好奇地观察并记录。描述:红色喷泉到达烧瓶内立即变成无色。联系演示实验1进行讨论。分析:HCl气体极易溶于水形成盐酸,使烧瓶内气压减小,形成红色喷泉;喷泉中的NaOH与盐酸反应,使喷泉退色。观看练习得出反应规律: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记录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Mg(OH)2+2HCl===MgCl2+2H2O观看总结:碱的共性: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与某些盐反应。因为在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阴离子:OH-倾听、领会。完成练习。回忆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回忆NaOH化学性质实验现象。 旧知识,少讲多练。训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Cu(OH)2和 Fe(OH)3是初中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两种有颜色的不溶性碱,所以加入这一课件。培养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巩固对实验现象的记忆,掌握NaOH的化学性质。
重要的碱(第三课时)
碱是初中科学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了解碱的用途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学情分析
碱在工业和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学生尽管有点了解或听说但并不知道原理,从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学生对生活中碱的作用有了很大的好奇性,在这样背景下,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将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加以引导、启发,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两种碱的共性与个性,并通过性质来得出碱的用途。
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方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习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和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在前一天让学生回去收集碱的用途的资料,准备第二天在班级交流。
(二)、引入新课:出示一块满是油脂的瓷砖,你们能用那些方法把它清理干净?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方法给予肯定与鼓励。
老师:今天我也带了一种能去除油脂的物质,你们肯定猜不出它是什么物质?
出示碱面(叫小苏打)
学生有点好奇。
实验:把碱面倒一部分在海绵上,在瓷砖上擦洗,一会儿瓷砖变干净了。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激励同学通过观察现象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猜测、思考、讨论。
老师听取学生意见后进行小结:实际上小苏打在水中呈碱性,能与油脂反应从而除去了油脂。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碱在生活中具有那些重要的作用。
板书:碱的用途
(三)新课教学
出示书本P18阅读材料,请同学看后谈谈感受。
学生进行讨论,谈感受,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科学家的发明是建立在对事情仔细观察,并通过不断思考与钻研成功的。
教师设问:为什么氢氧化钠能制肥皂而硫酸不能呢?(激励同学产生思维碰撞,引出用途由性质决定)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出:用途由性质决定。
为了能更好了解碱的用途我们再来回顾碱的性质。
由学生回答碱的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碱的性质联系生活说说碱有那些用途吗?
(先让学生根据性质来猜测碱可能有那些用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创意给予鼓励。
(看时机成熟让学生拿出自己查得的资料,来看看碱到底有那些用途与自己的猜测有那些相似,还有那些没想到的)
让学生出示查得的碱的用途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碱的用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老师把碱的用途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小组讨论,这些碱的用途又由碱的什么性质来决定的。(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清楚是怎样来利用碱的性质)
(这次讨论让学生根据用途去对应性质,加深学生对碱性质的了解)
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局限,学生对某些碱的用途不了解,教师必须加以补充。
本环节结束后,教师又提出:
能否根据碱的性质再来具体设计碱还能在生活或科技上那些用途。
(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查的资料,来进一步设计碱的用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老师引导:由这些用途发现碱的用途并不是都一样,比如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有不同用途,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这两种碱的性质并不相同。
老师归纳:尽管碱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但不同的碱还拥有自己不同的性质,这就是碱的个性。
出示书本P17图片说出化学原理,同时写出化学方程式。
(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习知识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学习了碱的用途后,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出示了以下几个材料题:
材料一:一工厂排出的废气主要成分是SO2,造成大气污染,不符合环境排放标准,同学能帮助它使排放的气体符合排放标准吗?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材料二:氢氧化钠易潮解,利用这个性质我们有什么用途?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讲好后再趁机出示一道题:
有一氢气中混有水蒸汽,要得到纯净的氢气,该如何处理?
再进一步提问,假如混有二氧化碳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调动学生的兴趣。
材料三:波尔多液形成原理(内容见拓展资料)。书写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人们逐步认识酸与碱
请同学思考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请同学补充。
老师在学生回答上补充在科学家探索酸、碱认识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酸、碱的认识是否科学、合理,必须经过科学家不断的探索,才能更接近实际情况,这一探索过程仍在继续。
(四)、实验探索:
活动制作叶脉书签:
(五)、课堂小结
重要的碱(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叶脉书签进一步认识氢氧化钠的性质。
2、巩固碱的化学性质。
3、通过实验设计及分析,进一步深化对碱化学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学习科学的探究法,初步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难点: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课程资源准备
1、制作叶脉书签:外形完整的叶片、大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火柴、玻璃棒、镊子、小刷子(可用牙刷替代,学生自备)
2、比较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不同点:两支试管、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试管、大烧杯,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氢氧化钠溶液、乳胶手套。
课堂教学设计
【引入】学习了碱的性质以后,我们来利用碱的性质来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实验】(在实验室进行)
1、 把预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放在盛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大烧杯中煮(由教师操作)
2、学生用镊子取一张叶片,用清水先将叶子上残留的碱液洗去,在缓缓的流水下慢慢的将叶肉刷去,剩下的叶脉漂洗干净后夹入书中压平。
3、有兴趣可以在课后进行染色。
【结论】浓度较低的碱溶液还是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我们在使用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
【引言】碱的性质除了腐蚀性以外,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链接一
2、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链接二
3、碱能与某些盐反应——链接三
4、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链接四
链接一: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另取试管两支,加入盐酸,再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结论:
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氢氧化钠溶液 变红色 变蓝色
盐酸 无色 变红色
注:只有可溶性碱才能使指示剂变色
链接二: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样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本质上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发生反应,中和反应也是酸和碱体现他们性质的最主要一类反应。
链接三:碱能与某些盐反应
练习:完成下列方程式,如不能反应的打“×”
Ca(OH)2+Na2CO3——
NaOH+NaCl——
NH4Cl+NaOH——
结果:
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aCl——×
NH4Cl+NaOH=NaCl+H2O+NH3↑
讨论:碱和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1、碱和盐都必需是可溶性的
2、反应后需有气体或沉淀产生
链接四: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1、参加反应的碱必需是可溶性碱
2、我们在利用碱溶液干燥气体时必需要注意什么?
不能干燥CO2、SO2这一类气体
【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请两位同学用吸管向溶液中吹气,观察现象。
【结论】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氢氧化钠溶液没有明显变化。
请学生写出上面两个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CO2+Ca(OH)2=CaCO3↓+H2O
【引入】上述两个反应中其中一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另一个没有任何现象,我们如何判断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呢?
(四人下组合作讨论,看哪一组讨论出的方法最多)
讨论后下组汇报并讲评,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种方案(若学生没有提到,教师加以补充):
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再通入二氧化碳,若红色褪去,说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评价:因为碳酸钠呈碱性,所以红色不会褪去,这种方法不可行!
2、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评价:最好能进一步深化到CO2 少量溶于水形成H2CO3,怎样判断稀盐酸加入后产生的气体不是由于H2CO3 形成的?可以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稀盐酸(视学生的情况进行补充,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学习态度)
3、利用二氧化碳在密闭容器中参加反应后,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而产生一些变化。具体的实验方法很多,如:用试管收集一试管CO2 ,用拇指扣住试管口,放到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试管中的液面会上升(演示该实验,但操作时要带上乳胶手套,以为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让学生把该问题带到课后,比一比基于这一原理,还可以设计出多少实验方法来证明二氧化碳由于参加发应而使气体压强减小,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随时加以点评,以下方法可参考:
说明:将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观察到U型管中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则说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
(4)红色喷泉。
说明:当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入烧瓶中时,打开止水夹,如果看到有红色喷泉现象则证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
(5)塑料瓶为何变瘪?
[经过同学们动手动脑,创新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游戏】扑克大战
四人一组,每人四张卡片,每一位同学在卡片上写上一种物质(用化学式),该物质必需属于酸、碱、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然后出牌,每人出一张,凡是两种物质能反应的就把卡片放在一边,同时请这两位同学写下反应方程式。不能反应的物质,该同学就要把卡片收回,看谁第一个出完牌,然后大家较对所写下的反应方程式。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白色
固体
易溶于水
溶于水中能放热
其水溶液有滑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