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澜沧江上游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三角洲
河流地貌
【学习目标】
1.能够辨识河流地貌;
2.能够描述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河流地貌模拟实验
山区
平原
海洋
A
B
河谷形态
河谷形态
A
B
初期
(山区、上游)
成熟期(平坦、中下游)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下蚀
减弱
侧蚀
增强
A
B
凹岸
凸岸
凹岸
凸岸
凸岸
河曲
凸岸
凹岸
【小组讨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河流A岸和B岸哪一个适合建码头?
牛轭湖
凸岸
凹岸
洪积——冲积扇平原
冲积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河流地貌
发展方向
侵蚀地貌
山区“V”形谷
?
?
堆积地貌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等
?
?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为不同河流地貌的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小组合作】
虎跳峡
三峡
河流堆积地貌与人口的分布
河流堆积地貌与农业主产区的分布
复
河谷延长
河谷拓宽
侧蚀←
河谷加深
老丁侃地理
河流横断面
流速
快
凸岸
河流横断面
凹岸
p
2//
问流摆动形成弯曲
河水不新冲別与侵蚀河河流截弯取直,原有的蛇旧河迫成为牛轭湖
洪水期
枯水想A涧漫滩
河漫滩
河
漫滩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
河漫滩平原
A洪积——冲积平原
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北平原
70~50
大
尔公
安
准喝尔盆地
凑
岭
天
脉
安
白
塔里木盆地
阴
争器单
祁
连
行华
黄
冈青
黄
高
脉平
高
马
秦
6.点脉横质四会如
瞬雪
武
东海
山高盆丘平
脉原地陵原
南神龄脉
0380千米
用
黑河
哈尔滨
乌鲁木齐
沈阳
北
天津
州
o拉萨
武汉
上海
人口密度
人/千米
6腾冲
台北
≥600
昆明
400~599
100~399
10~99
380千米
南海诸岛
东北平原主产区
甘肃新疆主产区
玉米、水稻、大豆、畜产
棉花、小麦
汾渭平原主产区
小麦、玉米
河套灌区主产区
北京
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小麦、玉米、棉花
大豆、畜产
长江流域主产区
水稻、小麦、棉花、
油菜、畜产、水产
注:本规划未包括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华南主产区
水稻、甘蔗、水产河流地貌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一)地貌总体分析
地貌又称地形,是指地球硬质表面的形态或外貌。地貌面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介质。在陆地表面,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地貌的差异,必然会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相应变化,因此,地貌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着重要的影响。
按照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顺序,在介绍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大气、水两个要素之后,教材在本章呈现地貌要素的内容。这样安排,是考虑地貌可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中,大气和水具有明显的运动特征,地貌、植被、土壤则呈现相对静止的属性。从承上来说,地貌是转化后的太阳能以外力形式与地球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为大气和水的运动提供了动力,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运动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地表热量平衡和物质运动,并以流水、海浪、风等形式时时刻刻塑造着地貌,形成各种中小地貌形态。在启下方面,地貌包括其物质基础——岩石和风化壳,为土壤和植被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支撑和物质基础。
本章设置“常见地貌类型”与“地貌的观察”两节,来落实课程标准中“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这一“内容要求”。分析相应的“内容要求”,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本章教材重点讲述一下两点:一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识别地貌类型并描述地貌景观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二是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其中,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强调观察的内容,解决“看什么”的问题。第一节的四种常见地貌类型是满足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其中,河流地貌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类型,通过对河流地貌的学习,学生可以应用地貌观察的技术和方法,实地观察或者利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观察所获得的体验和学习积累,并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河流地貌现象,简单剖析少数几个或者多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提供指导。
关于“地貌”和“地貌景观特点”,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地貌与地形通用。二是要注意与初中课程、高中其他模块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初中地理课程主要以外部形态为指标将地形划分为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高中课程可在此基础上根据成因将地表形态分为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等。“地貌”概念与“地理2”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区位因素”等概念也有联系。三是学生在初中对一些成因地貌,如河流地貌(东南亚的城市分布和河流的关系,长江、黄河)等也有了感性认识。四是地貌景观是相对固定的地表的实体要素,其特点既涵盖地貌本身,又兼顾所在区域环境背景。五是要掌握地貌的概念,包括地貌的含义、主要的类型及其次级地貌类型。这些概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地貌景观,以及日常阅读中遇到的景观描述,也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本节内容分析
河流地貌是一种分布广泛、学生较为常见、并与人类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地貌。
以外流河为例,河流的发育过程一般是由河口向河源不断推进。一般来说,河流河口段受河流作用时间最长,河源段受河流作用时间最短。因此,从形态上来看,山地和高原地区多为河流上游,发育时间相对较短,河谷深切而狭窄,多瀑布和险滩。平原河段多为河流的中下游,中游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或者改造,河谷展宽,出现河漫滩、曲流等;下游或河口段经过长期侵蚀和堆积,河床坡降很小,河谷形态不明显,因为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河床中多河汊,曲流广布,河漫滩广阔。
河谷的几何形态可以分为“V”形(常见于河流上游)、槽形(常见于河流中下游)两类。在实地观察中也要注意其横剖面结构,包括谷坡和谷底两个部分。谷坡又可分为阶地和坡地,谷底又可分为河床和河漫滩。有关这些地貌部位的名称,不作为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大、坡度很小、间有起伏的平地地貌,包括河流中下游广阔的河漫滩平原和湖滨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山前和山间盆地的冲积—洪积平原等。冲积平原的形态和物质结构与河流特性有关,对农业生产和地下水开采影响很大。
曲流和牛轭湖是河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河流一般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道环流原理),于是河床形成曲流,甚至进一步形成牛轭湖。在曲流的颈处,可以设为水电站的坝址。
三角洲是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受河流和海洋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快速沉积,三角洲堆积体向海方向延伸,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河流地貌是一种分布广泛、学生较为常见、并与人类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地貌。
分析“内容要求”中的行为动词,主要是“识别”和“描述”。“识别”的重点在“区别”和“归类”,即让学生通过视频、图像等手段,对比不同河流地貌所在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观特点,从而区别它们的类型。“描述”重点在于学科视角和学科术语。描述河流地貌的视角有三个:形态、物质组成、成因。本条“内容要求”以描述河流地貌景观的形态和组成为主,包括描述河流地貌形态的类型,如沟谷、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的规模,如空间尺度、高低起伏等;河流地貌景观的色彩;次级地貌的组合,如不同围观地貌的组合等。
“内容要求”达成的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本节河流地貌处理的方法,一是模拟河流地貌实验,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提高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核心素养;二是精选图像,以丰富且典型的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突出景观特征,强化视觉刺激。
综上分析,本节课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说明河流地貌的景观特点、河流地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识别主要的河流地貌。
教学目标
区域任职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是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资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2.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
多媒体播放河流地貌景观图片:澜沧江上游、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河流地貌景观。
【设计意图】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景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教师:这些图片上的自然景观都属于河流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景观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河流地貌。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阅读本节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1:河流地貌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模拟河流地貌的形成,观察河流地貌景观特点,并分析成因。
2.实验材料:泡沫箱、土、水等
3.实验步骤:
(1)在泡沫盒一侧用潮湿的沙土堆成斜坡,另一侧堆成平地;
(2)将水管放在斜坡上方并放水(水力大小及放水时间可以调节);
(3)观察形成的地貌形态,并分析形成原因,完成实验观察任务单。
河流地貌模拟实验观察任务单
水的流速
A
B(<,>,=)
河谷形态
A:B:
不同位置地貌形态
C:E:
河流弯曲处地貌形态
m:n:
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完成任务清单,小组展示实验探究成果。
教师:及时对学生实验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及真实河流地貌景观图像的呈现,使学生感知河流地貌的形态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河流地貌的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河流侵蚀地貌
“V”形谷:
形态特征:V形,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成因:下蚀
河谷发育初期,或山区
槽形谷:
形态特征: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或U形)。河谷两岸地形较为宽广平坦。
成因:侧蚀
河谷发育成熟期,或平原。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
形态特征: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成因: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流水搬运能力减弱,砾石、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位置:河流出山口
河漫滩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不断增大,洪水时淹没,枯水时出露,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起来,形成河漫滩平原。
①A
为
(凹、凸)岸,以流水
(侵蚀、堆积)为主;B为
(凹、凸)岸,以流水
(侵蚀、堆积)为主
②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A/B)适合修建码头?为什么?
三角洲:
形态特征: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堆积物颗粒较细。
成因: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位置: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
学生:
观察、记录、探究、讨论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合作探究2:畅所欲言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为不同河流地貌的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及时评价、点拨
河流上游(山区):旅游业(展示图片)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农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的地理核心素养,渗透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
(三)课堂总结
学生:画出本节思维导图
教师:及时点拨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
(四)随堂练习
1.“牛轭湖”是“河迹湖”的一种,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常发生河岸崩塌现象????????B.乙处可见大量鹅卵石
C.②到③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D.丙处可能发生了一次滑坡
读长江沿岸地貌图,完成2-4题。
2.图中地貌从源头到入海口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3.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处的地貌名称是( )
A.喀斯特溶洞???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D.三角洲
6.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堆积作用???B.风积作用
C.岩浆喷发???D.冰川堆积作用
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乙图是___,二者都是河流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处分布,乙在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___。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D.砾石 黏土 粉砂
学生:限时(5分钟)训练。
教师:及时点拨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五)自我反思:学生整理、反思本节内容,教师点拨。
(六)板书设计:
(七)课下作业:《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教研组长评价】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