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8 09: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按时间顺序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本课作者采用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倒序的写法。
2.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领悟从而更好地感悟人物品格。
难点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弄清楚“前后照应”似乎有一些“理解”,但这样的方法放进自己的日常习作中显得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
通过PPT演示
引导分析、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介绍背景
(导入)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
(助读资讯)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作者简介)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铭记父亲的被难日(倒叙的方式)
(2)分析被捕前,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边。板书:(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
2. 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个句子、词语能看出来?被捕时:不慌不忙,临危不惧
3.引导学生体会被审时“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4.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5. 课文再次强调父亲被害的日子,与文章开头永远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相照应。这种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沉痛哀悼和深深的思念之情,永远把父亲被害的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加深印象和感受,更加清楚体味写作手法。
(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闫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4)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
强调;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2、按照要求写句子。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1)改写成转述句
(2)改成反问句
3、品读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 。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 ”说明李大钊饱受折磨;“ ”写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
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能 只好 )不再说什么了。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 。文中用反问句的好处是 。
(3)父亲的这段话写出了父亲( )品质。(多选)
A.自以为是 B.忠于革命 C.关心家庭 D.不畏牺牲 E.为革命献身
小结
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以及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从而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课文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是文章联系更加紧密,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在今后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方法放进自己的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