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陆游《书愤》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6 22:4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陆游《书愤》打磨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年华空老壮志难酬,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分析理解本词内容,培养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运用一般诗词的鉴赏方法,学习本词内容和风格,体悟古代文人情怀。
3.通过诵读,理解《书愤》的主旨,感受陆游的精神之美,多角度认识陆游并探究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

三、课前准备、方法和课时安排
1.课前准备
① 学生找出先前讲授过的古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资料并温习(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五必看,考场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分类及答题思路等);
② 教师搜集陆游相关资料,备课、制作PPT课件、编写学案;
③ 布置预习任务,温习、预习陆游的诗作。
2.方法: 朗读法、分析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3.课时安排: 1课时
4、 课前项目 (全程约占时3分钟,一般在课前解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朗读习惯、增加其素材积累和强化发散性思维训练) :
(一)课前一读 (《高考必背篇目》之《岳阳楼记》)
(二)课前演讲
(三)教师点评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入
我是一个率性的人,文学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常让我动情。因为淡泊名利,喜欢上了陶潜;因为浪漫飘逸,喜欢上了李白;因为忧国忧民,喜欢上了杜甫;因为豁达洒脱,喜欢上了苏轼;因为痴情柔婉,喜欢上了李清照!而喜欢上陆游,则是因为他的——爱国!
(从梁启超评价陆游的《读陆放翁集》说起,引出作者陆游和课题《书愤》)
(二) 温故知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8 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 70 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 85 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生齐诵读陆游三首诗作)
(3) 初步感知
1.结合注释自读本诗,思考本诗所写大概内容,同时把握本诗的情感基调并找出依据。
明确: 书(书写、抒发)愤(愤懑 悲愤),属于怀古咏史抒情诗。基调:悲愤,但并不绝望,且还有豪壮之情蕴藉其中。

(学生结合诗词鉴赏资料,交流、思考、概括阐述。启示:如何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读懂诗歌五必看——扣住诗中情感关键词!)
2. 诵读指导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沉郁顿挫。
“60年来万首诗”,陆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言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生自读,生试读;师点评,师范读;生齐读)
(四)深入探究
3.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试用诗中字眼回答。
明确(板书):
所愤之事
A.世事艰
B.空自许
C.鬓先斑
D.谁堪伯仲间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找出来;然后将逐一赏析解读)
① 知人论世,结合下面背景,思考:首联中“世事艰”具体指什么?
链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之志。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宋孝宗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赋闲,直至五年后才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等,此诗即写于此时——时年61岁。85岁临终时作诗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
明确: 投降派对敌人的妥协退让,对抵抗志士的排挤打压;以致以作者为首的爱国志士仕途不顺,抱负难酬!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际遇讲解;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做到“知人论世”)
②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千古卓绝的名句,试赏析并拟写答案。——考场上诗歌鉴赏的常见角度(类型)有哪些?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问题:颈联有两个字词运用得特别好,试找出并分析其妙处。
Ⅰ.句中“空”、“已”用得极妙。Ⅱ.“空”,落空,诗人少年立志,愿扬威边疆,但因遭受投降派的阻挠而希望落空;“已”,已经,已然,点明光阴已逝,青春不再! Ⅲ.两字写尽作者胸怀壮志,但已然落空之悲愤,既抒发了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教师引导学生从考场上诗歌鉴赏的常见角度——字词、手法、形象等鉴赏角度入手,设置切入角度,学会对诗歌进行自主式的高级鉴赏。)
③ 你怎么理解句中“鬓先斑”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有人说它与辛弃疾的某首词里边的某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指出并分析。还有谁抒发过这种感情么?
明确: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和感知意象“衰鬓、白发”所蕴含的功名未就,凡身先老的悲哀的含义。)
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情感基调如何?照应了哪个情感关键词?
明确: 此处用了诸葛亮上表北伐的典故。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勉;赞扬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壮举;而“谁堪伯仲间”,则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复国大业无人授命的做法。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复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虽屡遭挫折,但意志未消;故其调悲愤,却不绝望——蕴藉着豪壮之情,照应了“愤”字。
板书设计
所愤之事
A.世事艰(报国受阻)
B.空自许(壮志未酬)
C.鬓先斑(年华空老)
D.谁堪伯仲间(无人授命)
由此可见,词中“四愤”实为“四情”;愤的根源:南宋朝廷的“主和派”“投降派”,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师一边讲述一边引导学生补齐板书,并解析;生再齐读诗歌,领悟作者感情)
(五)艺术特色
4.除了用典、比喻、对比等,这首诗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试分析。
明确:
列锦——指将几个典型的意象(事、物)堆积重迭在一起,产生跳跃性的同时,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进而增添语言艺术魅力的手法。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本诗中它再现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早年“气如山”的豪情壮志。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古诗文鉴赏答题知识在练习本上拟写答案,时间5分钟——学生构思、讨论、动笔试写、教师适当巡视、点拨并找到适合讲评的学生答案典范)
(六)拓展训练
5.读下面陆游诗歌,结合名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赏析诗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明确: Ⅰ . 诗中“泪尽”“胡尘”“又”等字眼都运用得特别妙。Ⅱ . “泪尽”写出那些
心怀故国的遗民几十年来日日企望王师的无限酸辛;以“胡尘”作“泪尽”背景,使感情愈加沉痛。而“又”字,则扩大了时间的上限——年年盼望王师复国,却岁岁落空。孰知上层早已把他们忘却。Ⅲ .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以及期望复国信念的坚定与迫切;同时也希望激起南宋当国者的恢复之志。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互换讨论并形成统一的意见,教师巡视、点拨)
(七)小结和作业
1.小结
此诗手法巧妙,语言明畅,感慨苍茫,风格雄健。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受阻、壮志未酬、年华空老、无人授命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此中英雄暮年之叹,被誉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经历和感情的艺术概括”。
2.作业
A. 熟读并背诵本诗歌;
B. 完成《金版学案》对应练习题和课后练习;
C. 课外查找并阅读陆游的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