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
一、单选题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B.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C.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D.
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A.
空气
B.
水
C.
酒精
D.
钢管
小壮同学在一根足够长、装满水的笔直自来水管的一端用铁锤敲打一下,小勇同学在另一端将耳朵伏在水管上听,则小勇同学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A.
1
B.
2
C.
3
D.
4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其中估测正确的是
A.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mm左右
B.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约为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D.
文具从桌面落到地面的时间最接近1min
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A.
B.
C.
D.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B.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C.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
声速的大小跟温度、介质的种类有关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溅起许多水花,这个现象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水可以传播声音
C.
固体能够传声
D.
液体也可以成为声源
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
C.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如图所示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
用大小不同的力打鼓
B.
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并抽气
C.
边说话边摸喉头部分
D.
改变钢尺伸出来的长度,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
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人物“金毛狮王谢逊”双目失明还能准确判断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根本没有失明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
双耳效应的原理
D.
一种巧合
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平直公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的速度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
A.
B.
C.
D.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
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
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
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二、填空题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响度______选填“不变”、“逐渐变强”或“逐渐变弱”。由此可以推知,声音______选填“能够”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______法。
当陆地上的资源被人类大量采集变得越来越匮乏时,人们又把眼光投向了海洋。海洋勘探船在探测海底的深度时,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底的深度为______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利用这种方法测量月亮和地球的距离,原因是______。
现有一根足够长的装有水的自来水管,一名同学在水管一端用力敲击了一下,那么在水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多次敲击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在一根较长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传来的,总共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
学习了声现象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帮他填上空缺。
悠扬的笛声是______振动产生的。
当两个桌子隔开一小空隙,一同学轻敲其中一桌子,另一同学耳朵贴在另一桌子上听声音,听到的声音很小,当两个桌子紧挨在一起,第一个同学还是用大小相同的力轻敲桌子,耳朵贴在桌子之上的同学听到敲桌子的声音明显变大说明______。
在月球上,宇航员无法用语言直接交流的原因是______。
探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潜艇的确切位置,是因为超声波具有______的优点写出一点即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或“小”,在潜艇正上方海面向下发出超声波,从超声波发出直至接收到潜艇的回波经历的时间为,则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约为______m。科学家也可利用监测______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
三、综合题
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全国的好多地方都投入使用了如图所示的“长鼻子”校车。
校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座位上的乘客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这里的“”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______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校车刺耳的鸣笛声是通过______传播到行人的耳朵里的。
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受蝙蝠利用超声导航的启示,发明了一种利用超声工作的装置如图所示,利用它能较早在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还可以用它来探测海底鱼群、潜艇的位置。
这种装置的名称是______。
这种装置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探究月球等太空中的奧秘,因为______。
若这种装置发出的信号遇到海面下冰山到接收返回的声波,共经历了6s钟,则冰山到船的距离为多少m?海水中声速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答案】C
【解析】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硬纸片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C符合题意;
D、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手机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D不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传声最慢。因此,在选项所列举的介质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慢。
4.【答案】C
【解析】解:若小壮同学在一根足够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铁锤敲击,声音会在水管、水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所以小勇同学会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水管传播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5.【答案】C
【解析】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故A错误。
B、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约为,故B错误。
C、空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符合实际,故C正确。
D、文具从桌面落到地面的时间最接近1s,故D错误。
6.【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解:根据变形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所以,故A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解:
A、物体振动一定发声,但声音并不一定能被人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比如真空中就无法传声,说法错误,故A满足题意;
B、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说法正确,故B不满足题意;
C、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因此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说法正确,故C不满足题意;
D、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都有关,一般情况,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固体中声速最大,气体声速最小,说法正确,故D不满足题意。
8.【答案】A
【解答】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
则A正确、BCD错误。
9.【答案】C
【解析】解:A、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
D、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只有物体振动的频率在这一范围内且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时,我们才可能听到声音,故D错误。
10.【答案】C
【解析】解: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并抽气,闹钟铃声明显减小,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边说话边摸喉头部分,说明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C符合题意;
D、改变钢尺伸出来的长度,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快慢不同,听到的声音音调不同,所以可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解: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即使不用眼睛看人们也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12.【答案】C
【解答】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行驶时间,
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故正确;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行驶时间;
汽车距测速仪:;
汽车行驶的距离:,故错误;
汽车行驶17m用的时间:,
汽车的车速为:,故错误、正确;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答】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雷声就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在岸上的说话声先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里,然后再由水传给鱼,鱼听到声音被吓跑,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钢管是固体,所以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逐渐变弱?
不能?
科学推理
【解析】解:此实验中,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响度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是不能传声,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科学推理法。
15.【答案】2550?
不能?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已知,,
由得,超声波来回总路程:
,
则该处海深:;
月球周围没有空气,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波不能到达月球,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16.【答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解析】解: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7.【答案】铁管固体?
水液体?
三
【解析】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
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的小明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在通过铁管固体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液体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18.【答案】空气柱?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笛子内部是空气,笛声是靠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当两个桌子隔开一小空隙,一同学轻敲其中一桌子,另一同学耳朵贴在另一桌子上听声音,听到的声音很小,这个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当两个桌子紧挨在一起,第一个同学还是用大小相同的力轻敲桌子,耳朵贴在桌子之上的同学听到敲桌子的声音明显变大,这个声音是通过桌子传声,实验说明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无法面对面直接交流。
19.【答案】方向性好?
大?
300?
次声
【解析】解:超声波具有能量集中、方向性好等特点;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超声波从海面到沉没的潜水艇用的时间:,
由得,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
。
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会产生次声波,
所以,科学家也可以利用检测次声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
20.【答案】静止?
最大速度?
空气
【解析】解:
校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于司机的位置没有改变,则乘客是静止的;
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即为最大行驶速度;
校车刺耳的鸣笛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行人的耳朵里的。
21.【答案】声呐?
不能?
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解:科学家发明的这种利用声音反射制成的探测装置叫做声呐,是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来工作的;
不能。因为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大气层外是真空,所以不能用这种装置来探究月球等太空中的奥秘。
轮船发出超声波到冰山的时间:
,
由可得,冰山到船的距离:
;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