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会测量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明白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会用溢水法比较同体积物体的重量,明白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培养学生应用综合学科意识,联系用数学“单位1”的知识认识“比重”。
会用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会用溢水法比较同体积物体的重量,明白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学难点:
会用溢水法比较同体积物体的重量,明白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比重计、一个彩虹鸡尾酒、一瓶糖浆、一杯盐水、一个马铃薯、2张数据表格、ppt。
学生:
一杯浓盐水、一杯清水、一个石头、一个测力计、一块抹布
1个马铃薯、2个溢水杯、一个电子秤、3个空杯子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科学是奇妙的,科学也是彩色的,你看,这是陈老师和其他班同学一起完成的彩虹鸡尾酒,今天陈老师也带来了,漂亮吗?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个奥秘要从这个浮在盐水上的马铃薯说起。
二、探究马铃薯浮起来的奥秘
1.引导进行受力分析进行质疑:
(1)从沉浮状态受力分析发现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浮力大于清水。
(2)联系前几节内容: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发现马铃薯在盐水中部分体积未浸入水中,而全部浸入水中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应该大于盐水。
2.聚焦问题,实验设计
由前面两个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有关?
设计实验,从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着手,确定马铃薯在本实验中会改变两个因素(液体、排开的水量)继而排除,选择下沉的物体进行实验。
选择石头开展“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有关”实验
学生活动并反馈
小结: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在清水中物体受到浮力小。浮力的大小与液体有关?
3.进一步质疑,探究沉浮规律
谈话:那今天的研究到这里了吗?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找到了吗?那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呢?
聚焦新问题:浮力的大小为什么与液体有关?
学生猜测。
教师合理引导:出示图片水和食用油分层现象(三年级实验内容),提问:为什么油在水上?可不可以进一步假设,清水比马铃薯轻,马铃薯比盐水轻?
共同提出假设:是不是马铃薯比清水重,盐水比马铃薯重?
提出要点:同体积
小组探讨如何开展“测量同体积马铃薯、盐水、清水重量”的实验,进行实验设计。
交流汇报,共同确定实验方法。师生共同提出溢水杯的实验的注意事项。
Ppt:
1.倒液体,让液体自然流出,使平面与溢水口相平;
2.用空烧杯接液体于漏嘴下方;
3.将物块轻轻放入溢水杯中,完全浸没于液体中,等待液体所排入空烧杯中。
小组实验: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小组呈现数据并进行交流。
发现:马铃薯比盐水轻,所以浮,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浮。
4.认识比重
我们联系四年级所学的“单位1”知识点,把单位体积内物体的重量称作是物体的“比重”,也用密度表示。根据科学家测量显示。马铃薯的比重约为1.1g每立方厘米,清水约为1g每立方厘米,浓盐水约为1.3g每立方厘米。也就是我们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物体沉浮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物体的比重比液体大,那么物体在该液体中就沉;物体的比重比液体小,那么该物体就能浮。
5.思考:为什么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
组织学生猜测淡盐水的比重。
三、应用与拓展
1.已知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比重,推测把这块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
2.出示食用油、清水、糖浆的分层图片,推测糖浆的比重。
并引入比重计,用实际测量法、图片法认知比重计。
3.判断:只要水里溶解足够多的盐,铁就可以在盐水中浮起来了。
结合四年级知识溶解食盐,认知盐不能加无限多,浓盐水的比重是有限的,因此不能使重金属浮起来。再继续延伸认识水银。
4.首尾呼应,揭开彩虹鸡尾酒的秘密。
因为各种液体的比重不同,因此在杯子中出现了分层现象。
板书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有关
浮力大小——→液体
物体比液体重就沉
物体比液体轻就浮
比重:单位体积的重量
(密度) 比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