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等腰三角形

文档属性

名称 8.3等腰三角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01-04 15:13:5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通城县城关初中 王飞虎
观察下列图片,你有什么印象?
等腰三角形,你想对了吗?
你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结构吗?
A
C
B


底边
底角
底角
顶角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动手操作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
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三角形ABC
(1) 大家剪出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观察思考
因为通过操作可以知道:AB=AC
上面我们已经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边有等量关系,那么它的角呢?
猜想: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A
B
C
D
已知: △ABC 中,AB=AC
证明:作底边BC边上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AB=AC(已知)
BD=DC(作图)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
B
C
求证:∠B=∠C 。
方法二: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
∵AD平分∠BAC
∴∠1=∠2
在△ABD与△ACD中
AB=AC(已知)
∠1=∠2(已证)
AD=AD(公共边)
∴ △ABD ≌ △ACD(SAS)
∴ ∠B=∠C
A
C
B
`D
方法三:作底边BC的高AD。
∵AD⊥BC
∴ ∠ADB =∠ADC=90°
在△ABD与△ACD中
∠ADB =∠ADC=90°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 △ABD ≌ △ACD(HL)
∴ ∠B=∠C
1
1
2
A
B
C
D
性质一: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运用格式: ∵ AB=AC ∴ ∠B=∠C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说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性质2可分解成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应用格式:∵AB=AC ∠1=∠2(已知)
∴BD=DC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应用格式:∵AB=AC BD=DC (已知)
∴AD⊥BC ∠1=∠2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应用格式:∵AB=AC AD⊥BC (已知)
∴BD=DC ∠1=∠2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
B
C
D
2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
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A
C
B
1
2
A
C
B
D
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等边对等角”)
练习1(口答):
已知:在△ABC中,AB = AC,
∠A = 50°, 求∠B 和 ∠C的度数。
A
B
C
变式练习: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50 °, 求另两个角的度数.
2 . 如图,这是正在修建的南充嘉陵江三桥设计效果图,桥梁支架与桥面形成的△ABC中,AB=AC , AC上有一点D,测得BD=BC=AD.
A
C
B
D
1
2
3
教学流程
(1)图中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
(2)设∠A=x,请用x的代数式表示:
∠1=_______,∠2=______, ∠3=_____,∠C=____.
(3)你能求△ABC各角的度数吗?
△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DF⊥AC于F DE ⊥ AB 于E .求证:DE=DF。
A
B
C
D
E
F
方法一:证明: ∵DE⊥AB,DF⊥AC(已知)
∴∠BED=∠CFD
又∵D是BC中点(已知)
∴BD=DC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在△DBE与△DCF中
∠DEB=∠DFC(已证)
∠B=∠C(已证)
BD=DC(已证)
∴ △BDE ≌ △CDF(AAS)
∴DE=DF
方法二:连AD 。
∵AB=AC,BD=DC(已知)
∴AD是∠BAC的平分线。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又∵DE⊥AB DF⊥AC
∴DE=DF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
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小结与作业
一) 知识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2 作业
教科书第51页1、2、3题.
二)方法及技能:1.构造全等三角形
2.用代数法(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3.等腰三角形常见辅助线
(1) 大家剪出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观察思考
因为通过操作可以知道:AB=AC
(2)通过手中纸片,你能大胆的猜想等腰三角形特点吗?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 大家剪出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观察思考
因为通过操作可以知道:AB=AC
(2)通过手中纸片,你能大胆的猜想等腰三角形特点吗?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12.3.1.1 等腰三角形(第一学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
【过程设计】
图片欣赏,感知定义。
在图中标明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顶角、底角
操作观察,观察发现
问题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问题2: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试在上图中画出对称轴 。
问题3:剪出的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
探究证明 归纳性质
用数学符号表达以上猜想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已知:△ABC:AB=AC
求证: ∠B=∠C
证明:
通过上面的证明,结合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性质:
用符号语言表达性质2:
(1)在△ABC 中: ∵AB=AC  (2) 在△ABC中 :∵ AB=AC
AD⊥BC   AB=AC 
  ∴___,___     ∴___,___ 
(2) 在△ABC中 : AB=AC
∵AD平分∠BAC      
  ∴___,___      
三、巩固运用 提升能力
1.已知:在△ABC中,AB = AC,∠A = 50°, 求∠B 和 ∠C的度数.
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50 °, 求另两个角的度数.
2.如图在△ABC中,如图,这是正在修建的南充嘉陵江三桥设计效果图,桥梁支架与桥面形成的△ABC中,AB=AC , AC上有一点D,测得BD=BC=AD.
(1)图中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
(2)设∠A=x,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1=_______,∠2=_______,∠3=_____,
∠C=____.
(3)你能求△ABC各角的度数吗?
3.△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DF⊥AC于F DE ⊥ AB 于E .求证:DE=DF
四、 反思小结 练习巩固
1. 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2.作业:教科书第51页1、2、3题§12.3.1.1 等腰三角形
通城县城关初中 王飞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活动1 图片欣赏,感知定义
1.欣赏图片,提出问题,对这些图片有什么印象?
2.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活动2动手操作,观察发现
1.学生操作: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图(1)
2.思考 大家剪出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观察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3 探究证明 归纳性质
师生探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
1.结合图形,教师出示已知和求证.
在△ABC中 已知:AB=AC ,求证:∠B=∠C.
2.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证明方法.
3.学生板书证明方法(三种)
(二)分析归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在学生证明的基础上,结合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引导得出性质2.
2.结合图形写性质2的条件和结论.
活动4 巩固运用 提升能力
1.已知:在△ABC中,AB = AC,∠A = 50°, 求∠B 和 ∠C的度数.
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50 °, 求另两个角的度数.
2.如图在△ABC中,如图,这是正在修建的南充嘉陵江三桥设计效果图,桥梁支架与桥面形成的△ABC中,AB=AC , AC上有一点D,测得BD=BC=AD.
(1)图中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
(2)设∠A=x,请用x的代数式表示:∠ABD=_______,∠BDC=_______,∠BCD=_____,∠C=____.
(3)你能求△ABC各角的度数吗?
3.△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DF⊥AC于F DE ⊥ AB 于E .求证:DE=DF.
活动4 反思小结 练习巩固
1. 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2.作业:教科书第51页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