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021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
?
!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想一想:
“?”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
“!”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你们知道什么是真理吗?
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自然科学的真理。
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我会读
真理
领域
建树
花圃
敏感
明显
搜集
整理
吻合
机遇
文献 证据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无独有偶
司空见惯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土”偏上;右部斜钩长而有力,其他笔画宜收。
yù
域
左右
土
不可思议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追寻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多用于贬义)。
连一连
追根求源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初读课文
不出声、不指读。
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默读课文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有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快速浏览,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初步了解,
概括事例
事例一
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色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制成了石蕊试纸。
事例二
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和做梦有关。
事例三
①
②
③
④
⑤
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1
事例2
事例3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反复试验和
研究
发明了石蕊试纸
①
②
③
④
⑤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2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搜集证据,研究推论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3
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反复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归纳事例表达顺序。
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1
事例2
事例3
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内容上:
写法上:
都是讲生活中______________。
都是讲科学家的__________。
都共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先写____问题,再写____问题,最后写____问题。
偶然发现的问题
发现和发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
研究
解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
板书设计
我会写
圃
蕊
搜
域
阶
溅
魏
蚯
蚓
版
惯
盐
听写生字。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共31张PPT)
2021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件
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回顾课文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科学家在生活中偶然发现问题的故事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①
②
③
④
⑤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
“?”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问题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问题2
形象、直观、易懂
在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微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
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默读课文,思考: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汇报交流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著
微:
小,指事情微小的迹象。
著:
明显,指事情的发展。
见微知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
质或发展趋势。
见微知著
第3自然段中哪一段话体现了波义耳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微
著
读课文所举的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的两个事例,你们知道“见微知著”中的“微”“著”分别指什么?
微
著
紫罗兰的变色
发明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蚯蚓的分布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他们发现真理,能做到见微知著,除了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推断,还要怎么做?
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真理。
学习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堂小结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观察生活,敢于提问,刻苦钻研,有所收获,就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总结写法
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的这一写法,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比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等。
围绕观点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玩也能玩出名堂
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
总结观点
事例1:____________
事例2:____________
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
玩也能玩出名堂
俗话说得好,“玩中可以学,学中可以玩”,玩也可以玩出名堂。
提出
观点
举出
事例
美国发明家富士顿爱在海上划船。有一次他划累了,把脚放在水里睡觉,醒来时发现自己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漂了很远,想到了自己的脚充当了桨,受到了启发,创造了轮船。
荷兰的列文虎克爱玩镜片。有一次,他打磨两片镜片,无意中将它们合在了一起,发现这样可以看见很小的东西。后来,他把它们装在了金属板上,安装了螺旋杆,发明了显微镜。
总结
观点
在发明界,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玩也能玩出名堂。
读语文书第81、82页“阅读链接——《詹天佑》”,学习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事迹。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