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教案: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岳麓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课件+教案: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岳麓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9 15:48:24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日本
变速器
加拿大
美国
发动机
澳大利亚
轮胎
韩国
等20多个国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它说明什么?
设计
德国
车身薄板
第2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程标准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一个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问题情境一: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它的形成过程如何 形成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各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展开紧密的交往与合作,形成了相互依存、竞争的局面,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萌芽”
“起步”
“发展”
共同探究
材料一 唐朝时,玄奘西行取经往返于长安与天竺用了几十年,今天我们利用电话或者是互联网,就可以和身在印度的朋友进行即时通话联系了,很快了解和知道印度的信息。
3.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新型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便捷手段.
1994年5月6日连接英国和法国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通车。从此,隔断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天堑变通途,人们只要坐上被称为“欧洲之星”的高速列车,穿越海底隧道,连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仅需3个小时。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材料二
高速波音飞机
新型交通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目前大约6.5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有大约85万家子公司。2001年外国子公司雇用的员工大约有5400万,销售额达到将近19万亿美元,外国子公司目前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一。
跨国公司及各种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推动者
材料三:
材料四: 1961年,一条长达154千米的“柏林墙”隔开了东西柏林,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这条将东西柏林分隔28年的高墙被推倒,墙两侧的德国人民终于可以自由往来
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政治障碍
材料五: 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
时 间 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利用外资 进出口总额
1979年 4038亿元 578亿美元 293亿美元
90年代 89404亿元 3491亿美元 4743亿美元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大部分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①新型信息技术发展
②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③跨国公司、各种国际组织出现。
④两极格局的结束。
⑤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全球范围确立。
(根本原因)
科技进步奠定物质基础
归纳总结
3.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催化剂)
(提供了可能性)
(扫除了障碍)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影响
(1)实质: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的新一轮的资本扩张。
材料一 过去20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6倍, 70%在发达国家。过去30年最不发达国家从25个到49个; 绝对贫困人口由10亿增加到12亿;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材料二 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003年起墨国对来自美加的多种农产品取消关税, 美加农产品大量涌入墨国, 墨国国内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民族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材料三:1981—85年,美国把危害生态的投资35%放在发展中国家,日本“最肮脏” 部门投资,2/3~3/4在东南亚和拉美.全球每年有害垃圾5亿吨,90%来自发达国家, 大部分被移到第三世界.美国国内石油蕴藏丰富,但是最大进口国.
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发展中国家遭到挑战,不少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经济陷入困境。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
(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英国《卫报》2005年3月28日披露了一则惊人消息:荷兰警方最近在鹿特丹港口截获了1000吨来自英国的家庭垃圾。这些未经分类处理的垃圾被贴上“废纸”的标签,正准备启运前往中国。荷兰和英国环境部门随后进行的联合调查表明,英国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家庭垃圾被一些公司非法运到中国进行处理。
材料四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污染
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假如你是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你将怎样应对?
国事大家谈
智利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历史发展的趋势,无法阻挡。
①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③发展中国家要团结起来,加强南南合作,提升南北对话的地位,努力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②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风险要保持清醒头脑,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趋利避害)。
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看法:
思维拓展: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
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区别:
① 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问题情境二
WTO组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何时成立的?其宗旨、原则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
1.世界贸易组织产生原因
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发展新的需要
时间:1995年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1995年1月1日成立,前身关贸总协定,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是当前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国际组织),拥有150个成员,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
世贸组织总部
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
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繁荣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4.基本原则:
5.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强权政治。
非歧视贸易原则.
3.宗旨: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12月该协议正式生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问题情境三
中国入世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带来哪些影响?
1. 漫长的“入世”过程
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国之一
1986年7月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WTO的谈判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对中国: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
中国近年来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24.6%,2007年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地位。仅在美、德之后。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年均进口增幅达26.94%。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但过快的开放市场也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压低了农产品价格,对中国小规模生存型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周年过渡期结束。入世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超出了世界的期待。在中国入世5周年之际,中外专家纷纷对中国的表现发表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知识拓展
材料一 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元)
1978年 1989年 1991年 1996年 1997年 2000年
出口 98 525 719 1510 1827 2272
进口 109 591 638 1388 1424 2037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趋势:进出口贸易增长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顺差加大.
2.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是由哪个国家首先倡议建立的?
前身:关贸总协定. 作用: 起了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如确立了国家自由贸易,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贸体系,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由美国倡议.
材料二:中美就中国入世问题经历了14年的谈判,2000年10月以克林顿总统签约二划上句号。在签约中双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努力工作,最终圆满签约。有评论说:中美签约,双方都是赢家。
材料三:2000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4.为什么说中美双方都是“赢家”?
原因:能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入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
双赢原因:对美国来说可以增加出口,扩大就业;对中来说可以促进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对整个世界来说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
C.经济一体化 D.知识经济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中,根本动力是
A.市场经济的建立 B.科技的发展
C.国际金融的发展 D.冷战的结束
A
B
3.下列关于世贸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③其成员包括中国在内
④是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D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根据的要求,本课的基础知识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其中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存在问题是本课的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本课的难点。[21世纪教育网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本模块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课,具有对整个模块的总结性的作用,反映了经济成长历程的最终趋势——走向全球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识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辩证地看待全球化。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中也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但初中重在基本史实的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的学习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使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辩证地看待全球化。
4、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存在问题;难点是: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学生分析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世界史,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史实已经有所了解,并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从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行为来看,学生的兴奋点仍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全球化进程中问题。
2.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原因、表现和影响的具体分析,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教材、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图片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辩论和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形成对经济全球化全面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利弊,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主体作用;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便于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学生也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本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多媒体创设情景、问题诱导、辩论和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导入设计:
看一看:出示图片,营造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从“中国市场上的外国商品”和“中国商品走出国门”感受经济全球化。
百事可乐中国区广告 三星手机亚洲区广告[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007年8月15号,美国股市收盘时,仍保持连日以来的下跌势头,次日,欧洲、亚太地区的股市都反映强烈,股指纷纷下挫,中国上证指数也比前日下跌了104.43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阻止经济全球化无异于阻止地球转动!
说一说: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就衣、食、住、行方面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身边的外国商品。
议一议:前不久,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抵制日货”游行,大家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谈谈对这一时事问题的看法。
导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学们都以深切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又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时代潮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一课。
设计意图:“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时事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本导入设计力图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的师生互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凝神、起兴”的导入目的;通过“导言”引导学生抓住本课要探究的重点问题,达到“点题”的目的。
推进新课:
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和文字材料,学生阅读,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麦道公司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 美国麦道飞机 漫画:资本的跨国运动
材料:目前,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年GDP总额的1/4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6%;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12.5%。
材料: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国公司,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有63000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达70万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超过工业世界总产值的30%。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
②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检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把全班分为四个探究小组,各组负责一个问题的探究,然后由各组推出代表汇报本组探究的结论。
探究一:读材料一分析,为什么麦道公司要如此多的国家为其生产飞机零部件?
探究二:读材料二,假如你是一位投资家,你在进行投资时,你将考虑哪些投资条件?
探究三:读材料四,你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探究四:以上材料说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请分别依据四则材料说明。
③教师对每组探究的结论进行评述,对每一个问题作出总结:
探究一: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客观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国际分工也使得各国的技术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的生产利润。
探究二:提示:投资地的政策因素、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生产与技术的比较优势等,总的原则就是追求“风险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
探究三:提示: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探究四: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材料一:反映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
材料二:反映资本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二。
材料三:反映贸易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三。
材料四:反映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④结语:经济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导入下一子目内容:“问题与展望”。)
3.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的图文材料展示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活动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与展望
①课前准备:学生自由组织两个辩论小组,一个小组为正辩方,以“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为本组的论点;一个小组为反辩方,以“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为本组论点。各小组成员合作查找资料,围绕本组的论点组织论据。
欧盟公民对全球化支持的调查 经济全球化上海论坛 智利反全球化大游行
营造辩论情景:教师出示时事新闻中人们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不同反映的图片,并以语言描述相关资料,引出辩论主题:
环境污染 经济危机
③组织辩论:完全由学生组织辩论,选出一名主持人,各组推选三名辩手,并成立由学生组成的评委。要求主持人控制各辩手的辩论时间,让每位辩手都有发言的机会,总计时间不超过20分钟。
④总结评定:评委代表公布评定结果及其理由,教师作总结发言,强调以下观点:
第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能阻挡;第二,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第三,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方向。
3.设计意图:关于经济全球化影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看法。这就为辩论的开展提供了素材。辩论方式的设计,重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辩论的开展,构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辩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辩论主题的选择,则重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等。
六、教学后记
本教学设计是我在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的。在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讨论、辩论、自由发言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本质上认识经济全球化,辩证地看待全球化的利与弊,并进一步思考我国目前发展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出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目标的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主动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要求。
从课堂实施以及学生后续学习的情况来看,本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自主发言时,学生的争相发言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当然本设计仍存在着有待修正的地方,如没有多媒体手段的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是有所欠缺等。假如以后有机会再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我会在这两方面进一步完善。
齐市一中“百课百评”参赛作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组 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