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2.4《雨霖铃》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2.4《雨霖铃》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7 12: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词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
一、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壮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梦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泪别)
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慰别)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愁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惨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景别)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釧;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苦别)
二、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话别的情景。当他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整体感知
1、录音朗读
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
提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感情基调哀怨缠绵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掌握以下字的读音
寒蝉
凝噎
骤雨
暮霭
良辰
chán

zhòu
ǎi
chén
3、疏通词意
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词的大意。
凄切:凄凉而悲哀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歇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暮霭:傍晚的云气
那堪:哪堪。哪能承当、忍受
直接抒情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请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感情的句子,并概括词中感情。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借景抒情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请找出词中写景抒情的诗句出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
 名句赏析
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4分)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分)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
赏析思路:
    手法+依据+作用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1、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1分),
寒蝉、长亭、日暮、雨歇(1分),
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1分)的送别氛围,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1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分)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1分)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1分)
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1分)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1分)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
同意。
(观点1分)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分),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残月(1分)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1分),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2分)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小结1分)
杨树岸晨风淡月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
典型意象:
酒、柳、月、风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李白《忆秦娥》
绿杨陌上多别离。
——温庭筠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李清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


虚实结合
1、实写:
2、虚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4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8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手法+依据2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手法+依据2分)。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效果作用2分)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寒蝉
长亭
骤雨
烟波
暮霭
楚天
离别难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凄切悲凉
难分难舍
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实)
(虚)
上阕: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思念苦
今宵酒醒
此去经年
杨柳
晓风
残月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酒醒伤情
惨不成欢


伤离别
清秋节
因情造景
情景交融
下阕: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虚实结合,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怨缠绵
诗词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宋仁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拓展延伸之一:奉旨填词柳三变
鹤冲天
拓展延伸之二:
苏词与柳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