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五十四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开水沸腾
B.雕刻印章
C.铁钉生锈
D.蔗糖融化
2.(2分)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熔沸点
B.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热性
3.(2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液态氧气
B.纯净的空气
C.澄清石灰水
D.清澈的泉水
4.(2分)紫薯中富含的硒被誉为“抗癌大王”,这里的“硒”是指(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5.(2分)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黄色火焰
B.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2分)下列元素符号和名称都正确的是( )
A.铝﹣﹣AL
B.贡﹣﹣Hg
C.钠﹣﹣Na
D.硅﹣﹣SI
7.(2分)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A.打气筒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
D.海绵能吸水
8.(2分)“神州七号”太空舱将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在该过程中NiFe2O4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消毒剂
9.(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氧气验满
C.液体加热
D.量9.5mL液体
10.(2分)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
A.Mg+O2MgO
B.4Fe+3O22Fe2O3
C.P+O2PO2
D.S+O2SO2
11.(2分)宇宙飞船内,用含氢氧化锂的过滤网除去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LiOH+CO2═Li2CO3+X.则X的化学式为( )
A.H2
B.H2O
C.O2
D.H2O2
12.(2分)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NO
B.O2
C.Ca(OH)2
D.C2H6O
13.(2分)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14.(2分)有关摩尔质量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位是摩尔
B.等于物质的量乘以质量
C.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D.表示单位积物质的质量
15.(2分)下列微粒中,能够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
A.O
B.2O
C.O2
D.H2O2
16.(2分)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表示甲元素原子,“〇”表示乙元素原子,图示中甲元素以游离态存在的是( )
A.
B.
C.
D.
17.(2分)1g氮气含有n个N2分子,则阿佛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
A.n
B.n
C.14n
D.28n
18.(2分)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物质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则①③所属的类别是( )
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①单质、③含氧化合物
C.①化合物、③氧化物
D.①化合物、③含氧化合物
19.(2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③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④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⑤加热能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③⑤⑥
D.①④⑥
20.(2分)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以上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44
B.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
二、填空题(共29分)
21.(13分)用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2的汞元素
;2个氯气分子
;氯化钠
。
②Na2SO4中含有原子团名称是
;某种消毒剂,含+4价氯的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
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引起酸雨的物质是
。
④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酒精含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摩尔质量为
,2摩尔酒精中含有
个氧原子,
克碳元素,酒精分子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
。
22.(4分)空气中的很多成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氦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请用化学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是
;
(2)能加剧温室效应的是
;
(3)可充入霓虹灯内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是
;
(4)食品包装中常用作保鲜气的是
。
23.(5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如图四个步骤:
请回答:
①A、B、C、D四步骤中,其中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②木炭在C瓶中燃烧的现象是
;D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③若将木炭改为铁丝在C瓶中燃烧,瓶中应预先放入少量
,写出铁丝在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4.(4分)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①变化Ⅰ的现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是
(填微粒名称);
③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
A.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④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
;
⑤已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
m
倍。则参加反应的
和
的质量比为
。
三、简答题(共31分)
25.(17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a
b
。
(2)工业上我们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空气中的各成分的沸点如下:
组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氩气
氖气
氦气
沸点(℃)
﹣195.8
﹣183
﹣74.8
﹣185.7
﹣246
﹣268.9
先将空气加压降温至﹣200℃,变成液态,再升温至﹣195℃,则逸出的物质是
,剩下的物质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该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O2,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能选择D作为收集装置的理由是
,用该方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4)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氨气(NH3),应选择的制取装置组合是
(填如图1字母)如果用图F所示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
(填“m”或“n”)端管口通入。
(5)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二氧化锰起
作用,待氯酸钾完全反应后,将剩余固体用图2方法分离:(资料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
其中操作1、2、3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操作2中该玻璃仪器的作用
,操作3的名称为
。
(6)学生在实验室中用老师提供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6.0g为原料制取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产生氧气0.15mol。则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26.(15分)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①实验1中的红磷和实验2中的白磷都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Ⅰ.实验1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的作用是
,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Ⅱ.实验2中先把(含瓶塞、燃烧匙、药品及少量细砂)的集气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总质量,然后引燃白磷,反应停止并冷却后,再次称得总质量如图所示,该实验中的白磷
(填“一定”或“不一定”)要过量。
②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较纯的氧气,应选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二氧化锰是
。
(3)B和C装置均可制取CO2,其中C装置的优点是
;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选用了B装置。甲、乙、丙三名同学用所选装置合作实验过程中,橡皮塞突然弹飞,就此异常现象三名同学探究如下:
【问题】为什么橡皮塞会突然弹飞呢?
【查阅资料】
①容器内瞬间产生气体过多,压强过大,可能导致橡皮塞弹飞。
②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接触面积、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
【猜想】
甲同学:导气管堵塞或弯折造成。
乙同学:过氧化氢溶液用量过多造成。
丙同学: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造成。
【分析验证】通过检查实验装置发现导气管没有堵塞、弯折的情况;与实验成功的小组交流,得知各小组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于是他们否定了
同学的猜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另一名同学的猜想是导致本次实验橡皮塞弹飞的主要原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再加入
的反应较剧烈
的猜想正确
【交流反思】老师建议他们可以通过改进发生装置的方法,避免橡皮塞弹飞。你对所选的发生装置有何改进设想?
。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五十四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解:A、开水沸腾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雕刻印章只是雕刻图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铁钉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蔗糖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2.解:A、物质的熔沸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物质的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选:C。
3.解:A、液态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B、纯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
D、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A。
4.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紫薯中富含的硒指的是硒元素;
故选:A。
5.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解: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铝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l,故选项错误。
B、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Hg的元素名称是汞,故选项错误。
C、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钠的元素符号是Na,故选项正确。
D、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硅的元素符号是Si,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解: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间隔,在受压的条件下分子间隔变小,气体体积会缩小,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A不符合题意;
B、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当二者混合时分子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因此总体积会减少。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B不符合题意;
C、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微粒之间的间隔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能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隔。C不符合题意;
D、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中有无数的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D符合题意。
故选:D。
8.解:“神州七号”太空舱将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说明NiFe2O4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没有说是和二氧化碳反应,故NiFe2O4可能不是反应物;NiFe2O4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说明NiFe2O4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故在该过程中NiFe2O4是催化剂。
故选:C。
9.A、绝对禁止酒精灯之间对燃,A不对。
B、氧气验满带火星的木条要平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内,B不对。
C、液体加热要与桌面呈大约45°角,由图知C对。
D、量筒规格要与所量取的液体体积相近,不能相差太多,应用10ml的量筒,故D不对。
故选:C。
10.解:A、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Mg+O22MgO,故选项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解:由题意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LiOH+CO2═Li2CO3+X.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反应前:锂离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2个、碳原子1个;反应后:Li2CO3锂离子2个、氧原子3个、碳原子1个;可知1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B。
12.解:A、中有两种元素,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中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B错误。
C、中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碱,故C错误。
D、中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A。
13.解: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为防止发生爆炸,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解: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对于某一纯净物来说,它的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故选:C。
15.解:A、O表示氧元素或1个氧原子,故A不符合题意;
B、2O表示2个氧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O2表示1个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C符合题意;
D、H2O2表示过氧化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解:A、图中甲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故选项错误;
B、图中甲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乙元素是以游离态存在的,故选项错误;
C、图示中甲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是指以单质形式存在,图C中的甲元素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即以游离态存在的;故选项正确;
D、图中乙元素是以游离态存在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7.解: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28,氮气的摩尔质量为28g/mol,1克氮气的物质的量为n===mol;
由N=n×NA,氮气的分子数为N=mol×NA,即n=NA=mol×NA,NA=28n。
故选:D。
18.解: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由此图可看出:
①代表单质
②代表化合物
③代表含氧化合物
④代表氧化物
故选:B。
19.解: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③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构成中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加热能产生氧气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能生成氧气,但是高锰酸钾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0.解:由于四种物质中W和氧气质量减小,所以是反应物,且反应物的总质量是23g+(64g﹣16g)=71g,而水的质量增加,且增加值是32g﹣5g=27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二氧化碳必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是71g﹣27g=44g;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
A、由以上分析知X的值等于44g+8g=52g,故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错误;
C、由于该反应的表达式是W+O2→CO2+H2O,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D、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27g﹣24g)=4:1,故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29分)
21.解:①元素化合价应该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因此+2的汞元素可以表示为;每个氯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2个氯气分子可以表示为2Cl2;氯化钠中钠原子、氯原子个数比是1:1,可以表示为NaCl。
②Na2SO4中含有的原子团名称为硫酸根;含+4价氯的氧化物,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其化学式为ClO2。
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④酒精是由碳、氢和氧3种元素组成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1×6+16=46,故酒精的摩尔质量是46g/mol;1mol任何物质中约含有6.02×1023个分子,一个酒精分子含有1个碳原子,2摩尔酒精中含有2×6.02×1023=1.204×1024个氧原子;所以2mol酒精的质量:46g/mol×2mol=92g;碳元素的质量为:92g××100%=48g;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所以酒精分子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碳元素。
故答案为:
①;2Cl2;NaCl;
②硫酸根;ClO2;
③H2O;SO2;
④3;4:1;46g/mol;1.204×1024;48;碳元素。
22.解:(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能加剧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3)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可充入霓虹灯内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是氦气,化学式为:He;
(4)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中常用作保鲜气的是氮气,化学式为:N2;
故答案为:(1)O2;(2)CO2;(3)He;(4)N2。
23.解:①发生化学变化的是BCD,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②木炭在C瓶中燃烧的现象是燃烧更旺,发出白光,D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产物是二氧化碳;
③铁丝在C瓶中燃烧,瓶中应预先放入少量水或细沙,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故答案为:①A;
②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检验产物是二氧化碳;③水或细沙;3Fe+2O2Fe3O4。
24.解:(1)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变化Ⅰ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量;方程式为:2H2+O22H2O;
②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③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④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从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还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和的个数比应为1:2,已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
m
倍,设“〇”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x,则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2×2x):(2mx)=2:m。
故答为:
①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量;
2H2+O2
2H2O;
②氢原子、氧原子;
③AC;
④没有新物质产生(或发生物理变化);
2:m。
三、简答题(共31分)
25.解:(1)分析图示可知,仪器a为试管,b为锥形瓶,故填:试管;锥形瓶;
(2)分析表中空气各物质沸点可知,先将空气加压降温至﹣200℃,变成液态,再升温至﹣195℃,则逸出的物质是氮气,剩下的物质是液氧、液态二氧化碳和液氩,所以剩下的物质为混合物,该过程为物理变化,故填:氮气;混合物;物理;
(3)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过氧化氢溶液为液态,二氧化锰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则发生装置选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则可以用D装置收集,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小木条复燃,则已集满;故填:2H2O22H2O+O2↑;分解;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小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4)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氨气(NH3),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加热,则发生装置应选A,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E,分析F装置特点可知,收集氨气,气体应从n端通入,故填:AE;n;
(5)分析流程图可知,A为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操作1为搅拌,操作2为过滤,操作3为蒸发,则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操作2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催化;玻璃棒;引流;蒸发;
(6)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15mol×32g/mol=4.8g
设已分解的氯酸钾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4.8g
=
x=12.25g
答: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是12.25克。
26.解:①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加入的红磷要稍过量;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Ⅱ、因为是密闭容器,因此实验中的白磷不一定要过量;
②(1)仪器①是试管;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较纯的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A装置,收集纯净的氧气,可用排水取气法,故选D装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其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3)C装置和B装置相比,多了长颈漏斗和有孔隔板,打开弹簧夹,则固体和液体混合生成气体,若关闭弹簧夹,试管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反应终止,所以C具有可控制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优点;可将燃烧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进行验满;
(4)【分析验证】通过检查实验装置发现导气管没有堵塞、弯折的情况;与实验成功的小组交流,得知各小组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于是他们否定了甲、丙同学的猜想,要设计实验证明与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有关,可以设计实验使用不同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所以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二氧化锰,再加入不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到过氧化氢溶液多的反应较剧烈,说明乙的猜想正确;
【交流反思】为了避免胶塞弹飞,发生装置的改进措施:换成一容积大的反应容器,并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等加入液体。
故答案为:①Ⅰ、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4P+5O22P2O5;
Ⅱ、不一定;
②(1)试管
(2)AD;2KClO32KCl+3O2↑;催化剂;
(3)可控制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4)【分析验证】甲、丙;不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多;乙;
【交流反思】换成一容积大的反应容器,并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等加入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