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全真模拟卷(六)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范围:(新课标必修三)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下列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民贵君轻
B.节俭、尚贤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2.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反映了当时( )
A.私人教育的盛行
B.人才培养的标准
C.社会人伦的秩序
D.新兴阶级的愿望
3.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4.东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历时8年,全部刻成。这些碑文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这一措施( )
A.表明儒家经典已成为国家教科书
B.推动了印刷术的创新发展
C.促进了各地学术文化的交流发展
D.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5.表1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已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表1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C.皇帝自省意识普遍
D.深受儒学思想影响
6.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 )
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
D.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
7.图1为汉代“车马过桥”画像砖,画面为二马拉一轺车,一骑吏在车的右后侧跟随。画像砖中的情境( )
图1
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B.全面再现了汉初社会风貌
C.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成果显著
D.反映了礼制对社会的影响
8.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这些举措( )
A.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
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D.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
9.图1
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此画描绘的是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情景。此作品体现了当时( )
图1
A.政府的文化政策异常严酷
B.风俗画成为画坛的创作主流
C.理学思想逐渐趋于世俗化
D.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10.顾炎武在《郡县论》和《日知录》中都提到,要扩大郡县的理财权力,主张县令经营其辖区内的一切经济事业,也就是以一个县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根据中央所定的经济管理目标,由县令对其单位实行理财承包。顾炎武这一主张意在( )
A.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B.扩大地方的自主性
C.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1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存;《诗经》中的《颂》也有大量歌颂祖先功德的内容。这表明当时( )
A.将颂扬祖宗功德放在第一位
B.青铜器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C.有比较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D.《诗经》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12.表1是中国部分地区出土的西汉纸或纸状物。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西汉( )
表1
名称
出土情况
罗布淖尔纸
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出土,伴出物有汉宣帝黄龙元年木简等
灞桥纸状物
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西汉墓出土,伴出物有半两钱、三弦钮铜镜等
居延金关纸
1973年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一件;1974年,出土另一件,二者主要材质均为大麻纤维
扶风中颜纸
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西汉室藏出土,窖藏年代应在汉平帝之前
放马滩地图纸状物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墓葬年代应为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A.造纸技术已得到发展
B.造纸作坊遍布于全国
C.使用纸张的范围较广
D.重视造纸技术的改进
13.从公元751年造纸术西传开始到1799年长网造纸机发明,在这1048年的时光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所使用的造纸方法,就其基本工艺原理来说,一直沿用了中国的造纸术。材料旨在说明( )
A.造纸术在传播中影响世界
B.西方造纸技术已超中国
C.纸张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大
D.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快
14.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下表是白蛇传说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白娘子和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时期和文本
唐传奇《李黄》和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明代冯梦龙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943年田汉京剧《白蛇传》(1958年修改)
改革开放以来的影视作品
人物形象特点
白娘子
令人恐惧的蛇精
向往世俗婚姻生活,贤妻良母,精通商道
悬壶济世、自由婚恋、救济贫弱的“新女性”
重视对人性不同角度的刻画,影视形象年轻化
法海
正义除妖人、慈悲渡众者
封建势力的代表
A.唐宋时期的形象反映商品经济发展、个性解放的需求
B.明代时期的作品体现了维护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主题
C.近代形象反映了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自由平等的思想
D.改革开放以来个性化改造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
15.唐代社会涌现出一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民间才女,还有著名的官妓和女道士,也多有宫廷才女。这种现象( )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源于民族交融的推动
C.得益于开放的社会风气
D.颠覆了传统纲常礼教
16.蹴鞠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据史料记载,君王、贵族、高官、女性、孩童皆有参与,甚至有关于君王与臣子、专业与业余、男性与女性等各类型的人一起踢球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A.平等的男女观念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君主专制程度弱化
17.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但到明朝中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刊刻成书,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民间许多地方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庙宇:三义庙。这折射出( )
A.理学新发展影响人们的主流意识
B.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到一个新台阶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价值观的变迁
D.对儒家重义守信观念的极力推崇
18.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论画以似形,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的诗画创作主张( )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B.标志着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C.推动两宋宫廷画的发展
D.影响了后代文人画的发展
19.20世纪初期,“求进步的中国人”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逐渐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这说明( )
A.对中医学的认识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B.中医具有经验主义医学的局限
C.中医学进步必须学习西医学
D.中医学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20.1901年,清政府命令各省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并附有对留学生的奖励政策。1907年又发布上谕称:(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毁,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机蛊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材料折射出( )
A.废除科举断送读书人的政治前途
B.国人救亡图存意识进一步觉醒
C.留日学生普遍支持君主立宪政体
D.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无法突破
21.福建船政学堂正式开办于1867年,开设了英语、法语、驾驶、管轮等课程,以培养轮机的设计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附设了船厂工人业余培训的课程。这反映了当时( )
A.近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B.已突破“器物”限制
C.军工企业市场化特征明显
D.近代教育走出困境
22.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23.梁启超指出,共产主义和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处于“同一立脚点”;在孙中山看来,“共产主义在外国只有言论,还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无政府主义者也把大同思想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实质和精髓。这些认识客观上( )
A.确立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途径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为国民大革命提供思想基础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4.古希腊的神话包括神和英雄两大部分,英雄大多都是神和人生下来的半神半人,都具有强壮的体格,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信念。哲学家欧赫迈鲁斯曾说:“神是以前活着的王。”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民主政治促进了文化繁荣
B.宗教意识淡薄
C.哲学源于宗教神话的创造
D.文化的人文性
25.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这些家族控制了政治、商业和手工业。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即使这些赞助人中包括诸如米兰的史佛拉这样的公爵家族,以及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庇护二世、朱利斯二世和利奥十世等。这说明( )
A.文艺复兴理念得到各阶层认可
B.先进文化的兴起取决于城市发展
C.意大利的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的进步
26.但丁在《神曲》中把市民阶级的代表贝亚特里丝描绘成引领天堂之门的向导,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民主愿望
C.严重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包含了信徒人人平等的现代市民宗教观
27.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对贷款收利息无异于盗窃。但1520年,教皇却宣布贷款利息只要不违反高利贷法,即属合法。1545年英格兰议会也通过法案允许利息存在,但最高不超过10%。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宗教改革取得了初步胜利
B.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已解除
C.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
D.追求理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
28.16世纪时期的狄更斯:“英国的新教主义最终不容避免地与其民众的民族自我表现混为一体。”而同时代的《英烈传》也认为奉行新教主义的英格兰,是上帝选定的民族。这说明此时英国( )
A.制度先进彰显民族优越感
B.宗教改革增强了民族意识
C.意图争夺欧洲新教领导权
D.文艺复兴强化了自我认知
29.伏尔泰认为启蒙的目的是战胜反人性的权威,解除迂腐思想和迷信的束缚,获得人性的自由。康德认为启蒙就是树立批判的意识,摆脱不成熟的状态。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
A.要求冲破权威统治的束缚
B.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C.主张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D.对“理性王国”的认知分歧严重
30.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对于光电效应给出一种新解释,但却长时间遭遇到学术界的强烈抗拒。这是因为当时爱因斯坦的解释( )
A.以科学精神批判宗教神学
B.未能得到实验的验证
C.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颠覆了经典力学理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3分,34题12分共计55分。
(2)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或答题卡范围之外的无效。
二、材料阅读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副“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共同之处。分析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和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
32.(12分)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师承王阳明,写下了《孝悌能》,其后人发展为《王氏宗祠六规训》。
一、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
二、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
三、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闻人患难犹已事。
四、教训子孙纵使不才休遽弃,教育还需父母恩。
五、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
六、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
——节选自《王氏宗祠六规训》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请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氏宗祠六规训》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家训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
33.(13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紧密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阅读下料材料。
材料一
平民绝对没有受到这种报纸上的文化运动的益处,他们虽稍听见一些“教国!救国!”的演说,什么德摩克拉西的思潮,什么解放改造的学说,都是知识阶级的专利品罢了。……中国不识字的人怎样多,识字的人,又大半数是守旧党,言论的效力,能有多少?所以现在大家的社会改造运动,都注全力于言论界,多数还是埋头于口头、纸上,肤浅,直觉的著作。……(一些启蒙者)好务虚名,急功近利,(只为)搏得一个虚名。
——郑振铎《我们今后的社会改造运动》(1919年)
材料二
随着李大钊从十月革命以来就不断组织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乃至农民广泛参与的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间专制的自觉斗争,也使得曾经幻想着通过思想文化改造实现和平富强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一十月草命的确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全球性的政治危札和革命风潮使得一部分五四学者看到了启蒙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最终接过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启蒙主义所承担的教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摘编自色大为《从启蒙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五四动的历史转向与内在动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局限。(4分)
(2)五四运动突破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据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向并分析其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3分)
3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逐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规范的近代教育体制。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如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这些教会学校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他们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兴办了教会女校,如燕京大学等,使中国女子第一次接受学校教育,破除了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提高了妇女的地住。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子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美国传教士明思博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摘编自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进行简评。
全真模拟卷(六)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D
D
D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A
C
C
C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D
D
D
C
B
A
B
1.【答案】B【解析】“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表明要求统治者要爱人、利人,不能恶人、害人,符合墨家的主张,节俭、尚贤是墨家的主张,故选B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属于儒家的思想,材料的内容是墨家的思想,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材料的内容是墨家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材料的内容是墨家的思想,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知孔子认为“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这些都有助于处理好社会关系,故选C项;材料中的“恭、宽、信、敏、惠”这五德是为人际关系服务,与私人教育无关,排除A项;孔子认为五德是“仁”的重要表现,材料也未提及此与人才培养的标准有关,排除B项;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代表奴隶主阶层的利益,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可知,汉代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问题,故选A项;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不是关注人情冷暖而是外儒内法,排除B项;法律和儒家思想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并非强化法制体系,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历时8年,全部刻成。这些碑文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可知儒家经典受到官方重视,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故选D项;汉武帝时儒家经典就已经成为国家教科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碑刻和抄写,不属于印刷术,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儒家经典受到欢迎,但并没有提到交流发展,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代黄帝颁布“罪己诏”的原因多为自然异象和总结失败,说明皇权受到自然异象和政绩失败的拷问;据所学,“罪己诏”充分体现了董仲舒儒学的核心“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D项;黄帝的“罪己诏”是自我反思的表现,说明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排除A项;材料未指明自然灾害的具体发生时间和频次,排除B项;材料中的四位皇帝不能代表所有封建帝王,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知汉初思想上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故选D项;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改造新儒学,排除A项;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没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排除B项;“大一统”思想使统治者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题干中两匹马拉车,一骑吏在车的右后侧跟随,说明车上坐的是低等级贵族,结合礼乐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出行所乘坐的车骑数量和种类是有严格规定的,可知这是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故选D项;图1很明显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排除A项;仅通过“车马过桥”画像砖是没法全面再现汉初社会风貌的,排除B项;“车马过桥”画像砖不能体现中外交流的内容,更无从谈到交流成果,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可知“四书”被统治者重视,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选B项;据所学明初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而材料时间是在宋代,排除A项;《大学》、《中庸》、《论语》都与孔子有关,故而强化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C项;八股取士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该作品寓意坚持气节,体现宋代士人受到理学重气节的影响,对理想人格的向往,故选D项;文人画不能体现政府文化政策严酷,排除A项;该画为文人画并非风俗画,排除B项;该画寓意人品高洁,不能体现世俗化,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要扩大郡县的理财权力”、“以一个县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由县令对其单位实行理财承包”等信息可知,顾炎武想扩大地方的自主权,故选B项;顾炎武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萌芽还处在缓慢发展时期,而且题干中的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扩大郡县的理财权力的设想,属于国家权力的分配问题,与民众政治觉悟无关,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关于地方权力的扩大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铭文和《颂》颂扬祖先功德,表明其都重视历史传承,为共同点,故选C项;材料显示铭文和《颂》都比较重视颂扬祖先功德,但其“第一位”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商代晚期后段方才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但作为祭祀器物的功能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诗经》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虽表述正确,但不是共同点,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从表中名称栏可以看出多地区发现西汉纸张的遗存,故选C项;表格体现发现地分散,没有体现技术的改进,排除A项;发现纸张的遗存不是“造纸作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造纸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这1048年的时光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所使用的造纸方法,就其基本工艺原理来说,一直沿用了中国的造纸术”可知,长期以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造纸基本工艺都是以中国造纸术为基础,说明中国造纸术在传播中影响世界,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造纸术,并未反映纸张对文化交流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造纸术外传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世界造纸术,并未反映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的速度,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从上表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白娘子的形象是“令人恐惧的蛇精”,而法海是“正义除妖人、慈悲渡众者”,这明显是传统的价值观下的人物形象,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反映个性解放的需求,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上表可以看出,明代的白娘子向往世俗的婚姻生活,贤妻良母,精通商道,符合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下的女性形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上表可以看出1943年的法海是封建势力的代表,白娘子是自由婚恋、救济贫弱的“新女性”,符合近代的时代特征,女性要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平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重视对人性不同角度的刻画,影视形象年轻化,符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C【解析】唐代出现一批有名的女性人物,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对女性持包容态度有关,故选C项;才女修习多是儒家内容,并未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和颠覆传统纲常礼教,排除A项、D项;才女的出现与多民族融合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君王、贵族、高官、女性、孩童皆有参与,甚至有关于君王与臣子、专业与业余、男性与女性等各类型的人一起踢球的记载”可知,君王与臣子、男性与女性可以一起踢球,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故选C项;据所学古代中国男女是不平等的,排除A项;娱乐活动不会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据所学唐宋时期君主专制加强,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随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刊刻成书和发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并出现三义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相应改变,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对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排除A项;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到一个新台阶只是表面层次的反映,排除B项;对儒家重义守信观念的极力推崇并非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据材料“论画以似形,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可知苏轼强调绘画要注重神似而非形似,绘画和写诗一样寓意深刻,故选D项;风俗画体现是市民阶层的要求,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排除B项;苏轼强调的是文人画,并不是宫廷画,排除C项。
19.【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初期,‘求进步的中国人’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可知先进国人认为中医落后于现代医疗科学,“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逐渐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可知国人对中医的认识更加客观,认为中医具有较强包容性,可以与时俱进;据所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国民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认识的变化也证明了民族意识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于中医的认识变化,没有强调中医经验主义的局限,排除B项;据材料“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可知中医具有包容性,可与时俱进,但未说明必须学习西医才能进步,排除C项;中医学的特点非本题干的主旨,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鼓励各省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但1907年,清政府发布上谕称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肆口诋毁,导致无理愚民随声附和,不利于统治的维护,这折射出留学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留学教育的发展,与废除科举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学生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反对,但反映不了留日学生普遍支持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1901年清政府鼓励留学教育,而1907年发布上谕指出留学生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危害,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关,且鼓励留学教育本身已经突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D项。
2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867年福州船政学堂开设了英语、法语、驾驶、管轮等课程,以培养轮机的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并附设了船厂工人业余培训,由此可以看出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技术人才为主,反映了近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故选A项;福州船政学堂培养的近代实用人才,服务于这一时期的洋务运动,并未突破“器物”限制,排除B项;洋务运动军工企业并未市场化,排除C项;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课程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但并不意味近代教育走出困境,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据材料“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知胡适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故选A项;据材料“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知胡适不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排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东方文化或者绝对肯定西方文化,没有提及不彻底性,排除C项;据材料“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知胡适主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协调发展,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梁启超认为中国的井田制与共产主义类似,孙中山认为洪秀全时代已经实行了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大同思想是共产主义的精髓和实质,这些认识将共产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类比,实际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新途径,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这些认识并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据“英雄大多都是神和人生下来的半神半人”可知其体现神具有人性,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色彩,故选D项;材料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变化为依托强调人的重要性,未涉及民主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正是宗教中的人物,排除B项;材料尚未体现哲学的来源,排除C项。
25.【答案】D【解析】据材料“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这些家族控制了政治、商业和手工业。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可知意大利大商人助推了文艺复兴,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进步,故选D项;材料强调了商人家族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并非各阶层对文艺复兴的态度,排除A项;城市发展促进先进文化兴盛,但并非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意大利政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C项。
26.【答案】D【解析】从材料“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反映出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下,但丁的主张体现了工商业资本家的宗教观念带有了否定教皇权威、信仰平等的意识,故选A项;但丁发表《神曲》是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主义没有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从材料“象征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可知体现的是世俗之人的宗教观念,并不是政治诉求和民主愿望,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用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宗教观念,并不能严重动摇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项。
27.【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对贷款收利息无异于盗窃。但1520年,教皇却宣布贷款利息只要不违反高利贷法,即属合法。1545年英格兰议会也通过法案允许利息存在,但最高不超过10%”,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教会和英国议会都改变了之前的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故选C项;宗教改革1517年才开始,材料不只提到教皇,还提到议会,排除A项;宗教改革1517年才开始,“已解除”用词不当,排除B项;“普遍诉求”夸大了范围,排除D项。
2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新教主义成为英国民众民族主义的一部分,而且对于英国而言,将奉行新教主义的英格兰视为上帝选定的民族,说明宗教改革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16世纪的英国依然是封建制度,并不先进,排除A项;材料着重强调民族色彩,并未体现争夺欧洲新教领导权,排除C项;文艺复兴在16世纪时基本结束,且与题干中的新教不符,排除D项。
29.【答案】A【解析】据材料“伏尔泰认为启蒙的目的是战胜反人性的权威,解除迂腐思想和迷信的束缚,获得人性的自由。康德认为启蒙就是树立批判的意识,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可知伏尔泰强调战胜权威,康德强调批判意识,两者都要求冲破权威的束缚,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提到不平等根源,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批判权威,并没有上升至人类解放,排除C项;材料强调两者的共同点,并不是分歧,排除D项。
30.【答案】B【解析】据材料“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对于光电效应给出一种新解释,但却长时间遭遇到学术界的强烈抗拒”,可知爱因斯坦提出解释后被学术界批判,这是由于其并没有实验验证,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宗教神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遭到学术界批判,并不是“人们”,排除C项;“颠覆”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31.【答案】(1)内容: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2)共同之处: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
孟德斯鸠思想成功实施的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并通过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任答两点)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专制皇权高度强化;理学占统治地位;黄宗羲的思想仍囿于传统治理模式。(任答两点)
【解析】(1)据材料一“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可得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据材料一“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可得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据材料一“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可得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据材料一“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可得“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2)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材料一主要阐述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以法来制约君权;材料二主要阐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思想,来防止专制,维护民主。两者的共同点是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第二小问原因,在原因分析中,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考虑问题,进行解答。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的原因是因为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掌握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影响有限,从根源上说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居于正统地位,这些因素也导致黄宗羲的思想仍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提出新的治理模式。
32.【答案】16.(1)思想:仁爱忠孝;立德修身;节俭持家;重义轻利;为官公正;等级尊卑。
(2)表现: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
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3)认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
【解析】(1)据材料一“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得出仁爱忠孝;据材料一“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得出尊卑有序;据材料一“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
闻人患难犹己事”得出修身立德,强调社会责任;据材料一“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得出节俭持家;据材料一“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得出奉公守法。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得出形式上主要以家书为形式;据材料二“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得出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据材料二“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得出学习西方,工商强国。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得出晚清家训革新得益于西方思想传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晚晴时期出现民族危机。
(3)结合所学知识从弘扬中华民族美德,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等方面回答。
33.【答案】(1)局限:运动影响局限于知识阶层;现实的文化基础薄弱;没有与现实的社会革命结合;存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倾向。
(2)转向:从启蒙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原因: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工农运动的推动;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十月革命的促进;全球性的政治危机和革命风潮(答一战或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也可得分)。
(3)影响:促进思想启蒙;凝聚民族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1)据材料一“平民绝对没有受到这种报纸上的文化运动的益处”“都是知识阶级的专利品罢了”得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局限于知识阶层;据材料一“大半数是国的守旧党,言论的效力,能有多少”得出现实的文化基础薄弱;据材料一“社会改造运动,都注全力于言论界,多数还是埋头于ロ头,纸上,肤浅,直觉的著作”得出没有与现实的社会革命结合;据材料一“好务虚名,急功近利,(只为)搏得一个虚名”得出存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倾向。
(2)第一小问转向,据材料二“五四学者看到了启蒙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最终接过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启蒙主义所承担的教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得出从启蒙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随着李大钊从十月革命以来就不断组织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得出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据材料二“五四送动中工人乃至农民广泛参与的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间专制的自觉斗争”得出工农运动的推动以及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据材料二“十月草命的确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得出十月革命的促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全球性的政治危机以及革命风潮等。
(3)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启蒙、凝聚民族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准备和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方面回答。
34.【答案】(1)以西学为指导;传授近代科技为主;具有综合性;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2)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传播了科学知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向近代转型。
消极: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其活动服务于侵略需要;创办学校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解析】(1)据材料一“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得出以西学为指导;据材料一“这些教会学校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得出传授近代科技为主;据材料一“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得出具有综合性;据材料一“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出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据材料一“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得出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2)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入手,据材料一“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材料二“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得出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传播了科学知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向近代转型;据材料二“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子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得出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其活动服务于侵略需要;据材料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并在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得出创办学校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历史试题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