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全真模拟卷(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范围:(新课标必修三)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没有土地,可以设法开辟土地:没有政权,可以设法重新建立政权;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该思想( )
A.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
B.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
C.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D.说明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
2.先秦儒学就政治方面而言,它倡导以“德政”巩固政权,以德化民。从伦理方面而言,它强调尊
卑有序、等级分明的人伦关系,要求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
A.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
B.政治伦理化韵味浓厚
C.融合吸收了各学派观点
D.使礼乐制度发展完善
3.研读以下史料,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晋国内乱,有人建议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趁机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将消息告诉舅舅子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
——出自《国语·晋语》
(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0年):臼季……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出自《左传》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出自《论语》
A.各国贵族将仁德修养作为任官标准
B.诸侯国普遍推行了仁政的治国思想
C.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仁的学说
D.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采用了孔子学说
4.对于宋代理学,有人认为它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有人认为它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理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
B.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倒退
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5.黄宗羲肯定“三代(夏商周)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这说明黄宗羲( )
A.推崇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批判旧思想触及制度层面
D.积极宣传西方民权思想
6.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
A.重视商业发展
B.具有民本思想
C.提倡轻徭薄赋
D.批判君主专制
7.魏晋南北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摩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8.古代中国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吏都撰写祈雨文。其内容主要是向诸水神诉说旱情的严重,向神灵祈求怜悯天下苍生及时降雨。宋祁的《北岳祈雨文》提到“臣日自省,不知所就,惟身多罪,蔽暗懦愚,非帝所赦,不敢逃诛,斯民何辜。”由此可知祈雨文( )
A.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B.体现了悲悯的人文精神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
D.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9.阅读如表“文献记载和各地考古出土的唐代印书”。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印刷地
印刷者
种类
印刷时间
长安城东市
刁家
历书
晚唐
李家
医书
861年
成都
樊赏家
历书
882年
卞家
佛经
晚唐
西川
过家
佛书
晚唐
A.唐代各地印刷业水平差距小
B.唐代民间印刷业较为活跃
C.佛教成为唐代社会主流思潮
D.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唐代
10.清代才子袁枚反对理学家灭情复性的主张,正视人欲,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学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B.传统理论体系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批判
D.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1.下图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帝师胆巴碑》(拓片局部)该作品( )
A.开创了新的书法体例
B.兼具艺术与史料价值
C.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原
D.说明佛教开始中国化
12.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重点依次为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13.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 )
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
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
A.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相对多
B.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
C.资产阶级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5.1923
年梁启超曾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这段话( )
A.解释了中体西用的局限
B.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转型
D.分析了新文化运动起因
16.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戊戌变法的影响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D.十月革命的影响
17.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一农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文章是( )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8.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
A.完成了拨乱反正
B.推动了工作重心转移
C.有利于思想解放
D.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19.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史称“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 )
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C.对社会主义本原的认识逐渐成熟
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21.对于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是因为( )
A.发展教育比实行改革开放更重要
B.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C.改革开放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D.发展教育是国家既定的优先战略
22.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宇宙为非人格的物质本原,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有其自在的规则性,并不受神的任意支配,而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这表明,古希腊哲学家( )
A.具有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
B.均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
C.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D.都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23.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这里的“质的变化”是指( )
A.弘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
B.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宣扬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思想
D.宗教信仰与抨击专制相结合
24.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他们……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据材料可知( )
A.新航路开辟后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B.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
C.工业革命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举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25.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这一主张( )
A.强化世俗王权的统治
B.动摇上帝的神圣地位
C.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冲击教会的统治权威
26.有学者认为: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壮大,关于信仰的公共论战也随之结束,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想王国”蓝图
B.启蒙思想家倡导建立民主政体
C.宗教改革后的欧洲宗教走向消亡
D.自然科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27.英国学者雷洛伊评价达尔文时说:“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你才会开始理解,达尔文无所不看。我们看山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这是他从来不停止的想法。”雷洛伊意在说明,达尔文( )
A.创立了进化论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
B.通过对世界物种的考察创立了进化论
C.有善于观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D.从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
28.如图是19世纪初的漫画,该漫画的创作背录是( )
A.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发展
B.电气时代重化工业兴起
C.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生活
29.20
世纪50年代,青少年对摇滚乐疯狂追崇。RCA公司将摇滚乐歌手“猫王”普莱斯利的7首单曲同时发行,结果从8月到12月,普莱斯利每周都居排行榜首。这反映出,当时美国青少年( )
A.精神颓废,严重脱离现实
B.对经济危机强烈不满
C.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
D.勇于进取,富于创新
30.新冠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困难,贵州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空中黔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种网络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反映了( )
A.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
B.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优势可言
C.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学习媒介
D.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计40分。
(2)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或答题卡范围之外的无效。
31.(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历史特点与世界发展大潮,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比较系统地探析和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看法,……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思想,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再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材料二
20
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则用“民族主义”来向人们传达当时中国思想界所遭受的外来压……在“保国”“保种”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系列长文《新民说》明确主张:“故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唯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
——摘编自《二十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观念》
材料三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批判王朝国家过程之中所产生的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维新派“民族观”观念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问题做过多次重要论述,以下是节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理论创新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
——据人民网
根据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因为他相信,人只有依靠自知之明,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摘编自【美】理查徳·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必须要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谬误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因而启蒙思想家所掀起的启蒙运动,使18世纪成为“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
——摘编自李宏图《“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幸福观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幸福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幸福观的特点。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C
A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CD
C
B
D
C
B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A
B
D
D
C
A
C
D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可知,该学者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故选D项;民主思想强调人民当家做主,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并未反映统治者对“民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该学者思想的社会影响如何,且“广泛认同”过于绝对,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根据“它倡导以‘德政’巩固政权,以德化民”“它强调尊
卑有序、等级分明的人伦关系”可知,先秦儒学注重从德政和伦理方面维护统治秩序,这反映出先秦儒学政治伦理化韵味浓厚,故选B项;题干只表明了先秦儒学的政治观点和伦理观点,并没有反映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先秦儒学与各学派观点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秩序的文化制度,题干并没有反映先秦儒学的主张对礼乐制度发展完善的作用,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由《国语·晋语》记载的公子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舅犯所言“信仁以为亲”和《左传》中的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0年)臼季所言“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等信息可知,在孔子之前已经有“仁”的主张了,孔子的主张“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关于“仁”的说法是在继承了前人基础之上的,故选C项;题干中只有《左传》中的材料涉及到了选官任官问题,另外两个材料里面都与任官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的材料都是春秋时期,仁政的主张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排除B项;题干中的材料都是关于春秋时期的,所以没法推论出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采用了孔子学说,实际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采用法家思想,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对于宋代儒学,有人以其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而给以肯定;也有人以其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而给以批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历史研究者所站角度不同,对宋明理学的解释就不同,故选D项;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是对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而非倒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宋明理学的看法,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历史依据,所以不能说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根据“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可知,黄宗羲反对维护君主专制的“一家之法”,这说明他通过批判旧思想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黄宗羲主张为天下人民谋利,而不是推崇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排除A项;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黄宗羲从本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并没有宣传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民权思想,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由材料“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倡导工商皆本,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轻徭薄赋,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经济上的工商皆本而非政治上的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由材料“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古代中国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员都撰写祁雨文。其内容主要是向诸水神诉说旱情的严重,向神灵祈求怜悯天下苍生及时降雨。宋祁的祁雨文中更是返躬自罪,自贬救民,由此可知祁雨文体现了悲悯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仅仅反映了祁雨文的主旨,体现不出其风格,排除A项;祁雨文是在发生旱灾时的一种祭祀祁雨的活动,有重农但无法体现抑商,排除C项;祁雨文本身仅仅体现了一种统治者的愿望,无法缓解社会矛盾,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根据“文献记载和各地考古出土的唐代印书”反映的信息可知,晚唐时期长安、成都和西川有历书、医书、佛经等印刷,这表明唐代民间印刷业较为活跃,故选B项;表中的唐代印书不能反映各地的印刷业水平,不能说明唐代各地印刷业水平差距小,排除A项;佛教在唐代虽然盛行,但儒家思想依然是唐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表中出土的唐代印书不能体现出是活字印刷,且活字印刷术最早是由北宋毕昇发明的,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袁枚反对理学家灭情复性的主张,正视人欲”这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故选B项;“正视人欲,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体现了人文的体面,不属于理性化,排除A项;“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无法体现反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C项;“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种类似的言论在唐朝的文学改革里与出现过,无法说明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赵孟頫作为书法家,其书写的《帝师胆巴碑》首先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其作品内容可以作为研究元代佛教发展状况的史料,故选B项;赵孟頫是元代楷书大家,而楷书在元代之前早就已经出现,时间不符,排除A项;早在元代建立之前佛教已传入中原,时间不符,排除C项;元代建立之前佛教已完成中国化的过程,“开始”一词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答案】BCD【解析】略
13.【答案】C【解析】康有为列举了发辫于机器使用、军事行动等不便,认为应当去除发辫,以学习现代文明,故选C项;康有为是维新派,主张学习制度,排除A项;革除发辫不等于推翻满洲贵族统治,而且康有为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排除B项;革除旧有社会陋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文明,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说明资产阶级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故选B项;据所学,近代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据材料“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说明他们仍旧坚持资本主义,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是五四运动后,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1923
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倡导的民主、自由等思想并未彻底解放人们思想,急需进行一场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的思想革命,来运用新制度,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起因,故选D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封建旧制度,与材料“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可知材料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新文化运动随之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此时已实现转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依据图表统计数据,从1895年到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在1913年到1919年有一个迅速的增加,而此时能促进报刊数量迅速增加的应该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无法影响1919年报刊数量的增长,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它影响了1913年报刊数量的增加而非1919年,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而非报刊数量的增加,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可知,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与传统不同的革命道路,且涉及农民,即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阐述了这一思想,故选B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的著作,排除A项;《论十大关系》是建国后发表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发表的重要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动员;1992年的“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思想基础,故选C项;十一届三中全的召开,推动了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但“南方谈话”没有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的开始;“南方谈话”为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思想基础,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方谈话”“南方谈话”,可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等,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故选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过程,至今并未结束,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人民物质生活,排除B项;材料“南方谈话”“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并非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历史学术问题可以自由争论,体现了“双百”方针,故选C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和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排除A项;左倾思潮是指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材料中并未反映这一现象,排除B项;材料侧重反映的是历史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争论,不能得出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可知,邓小平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原因在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具有基础性作用,故选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别的方面”是指什么,因此无法得出A选项的结论,排除A项;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非“冲击”,排除C项;D选项是对材料中邓小平所述内容的概括,而非原因,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宇宙为非人格的物质本原,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有其自在的规则性,并不受神的任意支而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可知古希腊哲学家反对神的支配,强调人的价值,并强调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故选A项;根据材料“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希腊哲学家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排除C项;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过于绝对,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来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这有别于封建传统文化,故选A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并不是质的变化,排除B项;文艺复兴意在解放思想,排除C项;批判专制主要发生在启蒙运动中,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由材料“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现世幸福,宣扬人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排除C项;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强调上帝的权威,这样就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故选D项;材料的内容是强调上帝的权威,没有涉及强化世俗王权的统治,排除A项;“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表明是强调上帝的权威,没有动摇上帝的神圣地位,排除B项;“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突出上帝的权威,削弱教会的权威,突出上帝的权威说明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排除C项。
26.【答案】D【解析】“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可以看到迷信被科学驱逐,启蒙运动与逐渐展开,故选D项;“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这与资产阶级的目标无关,它们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是指迷信被破除,与政治体制无关,排除B项;“欧洲宗教走向消亡”与现存史实不相符,宗教始终存在,排除C项。
27.【答案】C【解析】根据“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这是他从来不停止的想法”可知,达尔文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坚持用科学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雷洛伊意在说明达尔文有善于观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故选C项;材料论述的是对达尔文的评价,没有反映进化论的创立以及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达尔文进化论创立的途径和方式,排除B项;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是通过不断地科学观察和实践创立的,而不是从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排除D项。
28.【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19世纪初”和漫画中“他究竟能跑多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蒸汽机发明后应用于交通领域,说明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发展,故选A项;电气时代重化工业兴起是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信息技术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排除D项。
2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故选C项;摇滚乐节奏强烈、通俗易懂,迎合了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反传统叛逆心理的需要,不能反映青少年精神颓废,严重脱离现实,排除A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1933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摇滚乐在青少年中受到疯狂追崇是因为摇滚乐迎合了青少年反叛表现自我的需要,不是美国青少年勇于进取,富于创新的表现,排除D项。
30.【答案】D【解析】略
二、材料阅读
31.【答案】(1)特点: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充满爱国情怀;贯穿变革意识。
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需求;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戌戌变法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
(2)影响: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共同民族认同的形成。
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可得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根据材料一“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思想”可得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充满爱国情怀;结合所学可得梁启超的变革意识等。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梁启超于世纪之交”可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大大加深,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需求;根据材料一“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可得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一“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可得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戌戌变法的失败等;结合所学还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等因素。
(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可得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根据材料三“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可得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根据材料三“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可得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得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促进了欧洲共同民族认同的形成等影响。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三“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可得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等。
32.【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阐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理论成果。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的新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持续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问题的论述,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提出明确的论题。如根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可以提炼出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论题,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合理引用史实,对论题进行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可以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然后依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等;最后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最后,可以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进行总结。
33.【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人文主义萌芽;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智者学派的思想造成个人私欲膨胀。
(2)评述:丰富了人文精神内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等。
(3)特点:按理性行事;侧重于反专制、反教会。
【解析】(1)结合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可得商品经济发展;结合雅典的人文精神可得人文主义萌芽;结合雅典的民主政治可得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结合智者学派思想中个人主义的弊端可得智者学派的思想造成个人私欲膨胀。
(2)据材料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结合萌芽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可得丰富了人文精神内涵;据材料二“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可得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结合鼓励探索的幸福观对自然科学的作用可得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结合追求财富的幸福观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可得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结合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幸福观的局限性可得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等。
(3)据材料三“必须要按理性行事”可得按理性行事;据材料三“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可得侧重于反专制、反教会。
历史试题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