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8 15:5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课练
一、单选题
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
2.猪狗鸡的饲养,与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关系密切;马牛羊的驯化,与游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到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具备。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A.原始农业起源
B.农牧业交融发展
C.养蚕缫丝出现
D.畜牧业占据主导
3.西周时期,依照宗法制的原则,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森严的分封体系。可见,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
A.先后继承
B.相互矛盾
C.互为表里
D.毫无关联
4.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敲下小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来自现场具有投票权的21个委员国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良渚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价值,提名地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可为长江流域出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提供特殊的见证。下列项中关于该材料表述正确的有
①良渚古城遗址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②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文本提交应在2018年3月
③符合标准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特殊的见证
④符合标准4: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截至2020年5月,我国已有55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一位。北京人遗址是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下列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的史实是(

A.使用天然火
B.住干栏式
C.挖水井
D.制彩陶
6.如图考古发现是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7.西周以镐京为都城,除此之外在王畿区广设都邑宫馆,在王畿区以外的交通要道沿线及族群关系复杂的边疆地区设置王帐,供周王“巡狩”时驻跸。此举
(  )
A.实现周王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以监察异姓功臣为首要目的
C.适应管控地方强化王权之需
D.建立起沟通全国的交通网络
8.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
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B.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C.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D.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
9.西周大孟鼎(如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孟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据此可知,它可以成为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史料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中外朝制
10.“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文化遗存时期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
A.半坡文化时期
B.仰韶文化时期
C.龙山文化时期
D.河姆渡文化时期
11.“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陪葬品确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材料反映的史学信息有
①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
③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
④私有制已经产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里头文化确定是夏文化遗存
B.商王朝始终定都在殷被称为殷商
C.周灭商是在周武王时期完成的
D.“国人暴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13.如图是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最能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大汶口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
半坡文化陶器
A.历史悠久
B.世界领先
C.分布广泛
D.多元一体
14.传说黄帝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昆仑山”往来于天地之间。之后颛顼时代发生了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绝地天通”事件。这一变化
A.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
B.适应了政治权威萌芽的需要
C.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提高
D.意味着社会产生了阶级对立
15.据文献传说记载,“少皞氏以鸟名官,凤鸟氏为历正,玄鸟氏为司分,伯赵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司事。”该记载反映出少皞部落
A.国家形态基本形成
B.官员职责较为明确
C.官僚体制十分健全
D.官制等级界限分明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周公教姬诵(周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制度?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3)材料三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诸侯对周王还有哪些义务?
(4)材料四体现了这个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
160
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
40
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
遗存。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三、论述题
18.有人认为: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土地制度的取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滕文公上》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汉书?食货志》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唐会要?租税》
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又称永业),余以为口分。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2.B3.C4.C5.A6.B7.C8.B9.C10.C11.D12.C13.D14.B15.B
16.(1)分封制,维护周王统治。
(2)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
(3)纳贡。其他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服从周王命令并随从作战。
(4)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王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17.(1)表现:农业生产上,耒、耜出现和普遍使用,拥有了粮食储备。社会组织上,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成员之间平等,共享成果。
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用途广;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保留一些原始部落色彩;军事生活和娱乐生活。
18.示例
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奴隶主使用奴隶集体劳作,促进了奴隶社会经济发展,为分封制提供了物质基础,维护了奴隶社会统治的稳定,井田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需要。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迅速恢复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唐朝继续实行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总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要求推行与之适应的制度和政策,否则会破坏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4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