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9 18:59:09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碍…盛衰岂无凭碍… 一夜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碍…离合总关情碍… 担当生前事碍…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
罗 贯 中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下面红色的字你能读准确吗?
屯兵    庖官    夏侯惇    禀请    主簿    心恶之
恃才放旷  数犯    匙     讫     晌     佯     簏     伺     谮害    
邺城    曹丕    麾下     高阜    拈弓搭箭  绰刀                                                                                                                                                                                                                                
用你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
你能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吗?
①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 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数犯曹操之忌
适庖官进鸡汤
人皆不晓其意
丕如其言
植然其言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你能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杨修为什么事被杀?
道破“鸡肋”含义,“造言乱军”
人才难得,为这么一件小事杀人,是否过于小题大做?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如何恃才放旷?
犯了曹操的什么忌讳?
自读课文,各用一句话概括杨修的所为事件,要求寓意明确,语言简练,并注意其间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反应
改建园门

分食酥饼

语破奸心
愈恶
轻视吴质
愈恶
教植斩吏

巧作答教
有杀心
臆测军令
推出斩之
探讨:以此看来杨修是个怎样的人?
这样的他是否一定得死?
巧作答教
事件
杨修其人
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目中无主 自作聪明
伺察敏锐 轻率大意
轻率大意 毫无心机
果敢大胆 魄力不凡
谋略不凡 料事如神
自作聪明 大胆妄为
改建园门
分食酥饼
语破奸心
轻视吴质
教植斩吏
臆测军令
这样的他碰上了曹操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探究曹操的性格(小组合作)
曹操的反应 相关表现 曹操其人
不置褒贬,只取笔
恐人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切勿近前  
佯惊问
佯怒 
随将修尸收回厚葬
阴险狡诈 城府很深 表里不一 虚伪多疑 刚愎自用
残忍歹毒
暗藏祸心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
这样的他碰上了这样的政治局势: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植过于纵酒放任,操决定由丕继承帝位。但袁绍与
刘表在处理继承权问题上留下致命的祸患。曹操为避免
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决定铲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
接班人曹丕的统治。
小结
内因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自作聪明,扰乱军心,因此被杀。 外因一:碰上了奸诈多疑的曹操,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最终如愿。
外因二: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不得不死!
知识巩固
一:基础锤练
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4分)
数犯曹操之忌( )心恶之( )绰刀( )拈弓( )
2.改正下边句中的错别字。
(1)适疱官进鸡汤。( )
(2)修知其事,胫来告操。( )
(3)魏延诈败而走,操方挥军回战马超。(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对:
(2)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讫:
(3)半晌而起,佯惊问。 佯:
(4)植然其言。 然:
4.本文选自《 》,作者是 。表现曹操
阴险虚伪的故事很多,请再列举一个(除课文外):

5.翻译下边的句子。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6.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
耻笑。
二、精读并解答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
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
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
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
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
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
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
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曹操为什么要试曹丕、曹植的才干?
    
2.杨修指点曹植出城门,结果被人告密,表现出杨修怎样的性格?
    
3. “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表现出曹丕怎样的为人?
    
4.你知道曹丕逼迫曹植写诗的那个故事吗?请写出诗题及全诗。
易中天说“杨修这样的人只适合搞文学,不适合搞政治”.那么像杨修这样聪明的人会不知道这样做会遭杀身之祸吗?
探究人生
杨修的父亲杨彪健在时,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
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
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
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
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 当然不会的。不久,
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
感触吗 当然不可能没有。
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
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
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这样时间长了,曹操
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杨修对于自己的命
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探究: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
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那么杨修之死给我
们当代青少年什么启示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
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
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
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
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
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毕竟曹操后来命人厚葬杨修,请你为杨修撰写墓志铭.
范例:
聪明杨德修,时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教师示范:
(一) 耍小聪明,一个阔字埋下杀身祸根;
施大谋略,几度扶植终上绝路黄泉。
(二)山高水长人才出,只因张扬而无福。
三十四上黄泉路,哪堪鸡肋把命付。
纵有诗书满胸腹,却被生性高傲误。
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呢?
辩论擂台(分组辩论、面向群体)
正方观点:曹操是一个英雄!
反方观点:曹操是一个奸人!
曹操阴险奸诈,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用人唯才,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他抑制豪强。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歌。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矫正印象
曹操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倍加喜爱。陈琳本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写文章,骂了曹操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更委以重任。
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据记载:“杨修字德祖。丞相(曹操)请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丕)以下,并争与交好。
《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背诵积累:
作业: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
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
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③兴趣作业:从心理细节描写或语言特色来探究曹丕、曹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