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新版九年级全册《第3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2020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3分)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从而使食盐结晶析出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从而使食盐结晶析出
C.利用阳光与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2.(3分)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有下列仪器,其中一定需要的是(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玻璃棒
④长颈漏斗
⑤蒸发皿
⑥酒精灯.
A.①④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3.(3分)关于“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是纯净物
B.“可燃冰”能燃烧,所以水也有可燃性
C.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
D.可燃冰就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
4.(3分)如图,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5.(3分)下列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开的是( )
A.酒精和水
B.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C.氯化钠和硝酸钾
D.铁粉和铜粉
6.(3分)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
A.纯碱NaOH
B.小苏打NaHCO3
C.大理石CaCO3
D.食盐NaCl
7.(3分)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 )
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滴加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8.(3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均正确的是( )
A.KNO3(NaCl):加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除去Na2SO4溶液中的Na2CO3: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C.CO2(HCl、水蒸气):依次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D.NaOH溶液(Na2CO3):加入适量氯化钙、过滤
9.(3分)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Na+、SO42﹣、Cl﹣
B.Na+、H+、NO3﹣、HCO3﹣
C.NH4+、K+、OH﹣、SO42﹣
D.Ag+、Mg2+、NO3﹣、Cl﹣
10.(3分)不用任何外加试剂,就可以将①KCl②NaOH
③CuSO4④MgSO4四种溶液依次鉴别出来,则其鉴别顺序为( )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11.(3分)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Mg(OH)2、MgCl2、Mg(NO3)2三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加入氯化铜溶液或稀盐酸可实现①的转化
B.通过一步反应无法实现②的转化
C.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
D.通过一步反应可实现Mg(NO3)2向MgCl2的转化
12.(3分)要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盐酸,使溶液变为中性,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应选的试剂是( )
A.氢氧化钙
B.氢氧化钠
C.碳酸钙
D.硝酸银溶液
13.(3分)下列化学变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K2CO3→CaCO3
B.NaNO3→NaCl
C.BaCl2→Ba(NO3)2
D.CO2→H2CO3
14.(3分)某溶液里滴入氯化钡溶液后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此白色沉淀( )
A.一定是硫酸钡
B.一定是碳酸钡
C.一定氯化银
D.是硫酸钡或氯化银
15.(3分)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化学推理中,正确的是( )
A.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所以盐中一定有金属元素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C.中和反应都要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各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16.(3分)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O2、Ba(OH)2、CuSO4
B.Mg(OH)2、HNO3、K2CO3
C.KOH、FeCl3、CaCO3
D.NaOH、BaCl2、H2SO4
二、填空题(共23分)
17.(5分)酸、碱、盐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合物。
(1)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有
(填离子符号)。
(2)常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溶质硫酸钠,可能含有溶质
。若要验证这种可能含有的溶质,不宜使用
(填字母)。
A.酚酞试液
B.pH试纸
C.硫酸铵
D.氯化钠。
18.(12分)某粗盐样品中除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外,还含有少量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
探究二:从滤液1中提取氯化钠固体(该探究中,微溶物不沉淀)。可按照下列实验步骤进行:
①加过量NaOH溶液;②加过量试剂甲;③加过量Na2CO3溶液;④过滤;⑤加入过量稀盐酸。
(1)其中试剂甲是
,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③中,加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
(3)滤液4中的溶质一定有
,往滤液4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方程式为
。
(4)若向探究二所得的白色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
溶解(选填“能”或“不能”或“能部分”)。
19.(6分)A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钙盐,由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1)用化学式表示:A
,B
。
(2)写出A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18分)
20.(5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做粗盐提纯实验,如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操作④中用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操作⑤中的一处错误
。
(3)操作⑥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
时,停止加热。
(4)本题中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5)造成NaCl的产率比实际值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称量时,少量晶体仍粘在蒸发皿上
D.溶解粗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21.(13分)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填空:
[猜想假设]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三:
。
[查阅资料]
①BaCl2溶液显中性
②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用小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再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不正确
Ⅱ.取Ⅰ中的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猜想二正确,猜想三不正确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样品已部分变质,其化学成分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引起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交流]
(1)步骤(1)中,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
(2)某同学认为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另一位同学认为不可以,理由是:CaCl2溶液和NaOH溶液相混合也会出现
。因为Ca(OH)2是
。
(3)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的BaCl2溶液的原因是
。
(4)除去变质后产生的杂质应用
,其化学方程式是
。
(5)实验室应
保存氢氧化钠。
四、计算题(共11分)
22.(11分)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通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含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4g,完全溶解在70g水中。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102.2g,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干燥得沉淀的质量为3g。
(1)原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最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鲁教五四新版九年级全册《第3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2020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解:A、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而不是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使食盐结晶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而不是利用海风降温析出使食盐结晶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C、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故选项说法正确。
D、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而不是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解:粗盐提纯实验中操作步骤分别是:溶解、过滤、蒸发;溶解需要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过滤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蒸发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
故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有下列仪器,其中一定需要的是②③⑤⑥。
故选:C。
3.解: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可燃冰”能燃烧,但是水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可燃冰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可燃冰不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可燃冰与天然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解:由图示知,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到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故尽管右侧海水中的离子个数不变,但水分子却在减少,因此浓度会越来越大,即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故选:B。
5.解:A、酒精和水互溶,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不会把它们分离,故A错;
B、氯化钾能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会把它们分离,故B正确;
C、氯化钠和硝酸钾均能溶于水,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不会把它们分离,故C错;
D、铁粉和铜粉都不溶于水,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不会把它们分离,故D错。
故选:B。
6.解: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其俗名与化学式不相符。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其俗名与化学式相符。
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其俗名与化学式相符。
D、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其俗名与化学式相符。
故选:A。
7.解: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是滴加盐酸检验是否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产生;
A、因为使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不正确;
B、滴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的出碳酸盐外还有硫酸盐,故不正确;
C、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不一定只有碳酸盐。
故选:D。
8.解:A、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采用加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CO3能与适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2CO3能与适量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9.解: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H+、HCO3﹣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OH﹣、NH4+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Ag+、Cl﹣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解: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SO4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钾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的顺序为③②④①或③②①④。
故选:B。
11.解:A、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镁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镁,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②的转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镁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Mg(NO3)2转化为MgCl2,假设能行,对应的生成物是氯化镁和硝酸盐,氯化镁和硝酸盐均易溶于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解:A、Ca(OH)2粉末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若不用指示剂,不好判断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容易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碳酸钙能与稀HCl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时会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不溶于水,生成的氯化钙溶液显中性,能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和至中性,故选项正确。
D、盐酸、氯化钙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13.解:A、碳酸钾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转化能由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
B、NaNO3转化为NaCl,假设能反应,对应的是硝酸盐和钠盐,硝酸盐和钠盐均易溶于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不能发生反应,转化不能一步完成,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钡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钡,转化能由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转化能由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解:氯化钡会电离出Cl﹣和Ba2+。
若向其中加入含有Ag+的溶液,则会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
若向其中加入含SO42﹣的溶液,也会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
所以,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即该白色沉淀是硫酸钡或氯化银。
故选:D。
15.解:A、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但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硝酸铵,故选项推理错误。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正确。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D、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但各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16.解:A.CO2属于氧化物,但不与HCl反应,Ba(OH)2属于碱,HCl不能生成Ba(OH)2,CuSO4属于盐,不与HCl反应,故A错误;
B.Mg(OH)2属于碱,能与HCl反应,HNO3属于酸,HCl与硝酸银反应能生成HNO3,K2CO3属于盐,能与HCl反应,并且HNO3分别能与Mg(OH)2和K2CO3反应,故B正确;
C.KOH属于碱,能与HCl反应,FeCl3属于盐,HCl与氧化铁反应能生成FeCl3,CaCO3属于盐,能与HCl反应,但FeCl3只能与KOH反应,不与CaCO3反应,且CaCO3和FeCl3都属于盐,故C错误;
D.NaOH属于碱,能与HCl反应,BaCl2属于盐,HCl与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BaCl2,H2SO4属于酸,不与HCl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23分)
17.解:(1)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有OH﹣.
故填:OH﹣.
(2)常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这是因为碳酸氢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填:NaHCO3+HCl═NaCl+H2O+CO2↑.
(3)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说明硫酸铜已经完全反应,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溶质硫酸钠,可能含有溶质氢氧化钠;
若要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不宜使用氯化钠,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可以用酚酞试液检验,pH大于7,可以用pH试纸测定,能和硫酸铵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可以用硫酸铵检验.
故选:D.
18.解:(1)其中试剂甲是氯化钡溶液,步骤②中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故填:氯化钡溶液;BaCl2+Na2SO4═BaSO4↓+2NaCl。
(2)步骤③中,加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故填: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3)滤液4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往滤液4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发生的中和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故填: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NaOH+HCl═NaCl+H2O。
(4)若向探究二所得的白色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能部分溶解,这是因为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反应,不能和硫酸钡反应。
故填:能部分。
19.解:(1)A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钙盐,由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所以A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会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C是二氧化碳,B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无色溶液是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A是CaCO3,B是CaO;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3)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可能含有碳酸钠或是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1)CaCO3;CaO;
(2)CaCO3+2HCl=CaCl2+CO2↑+H2O;
(3)NaOH;Na2CO3或Ca(OH)2。
三、实验探究题(共18分)
20.解:(1)操作④是溶解过程,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故填: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
(2)在操作⑤中没有用玻璃棒进行引流;故填:没有用玻璃棒进行引流;
(3)操作⑥是蒸发结晶操作,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剩余的水分蒸干;故填:较多晶体;
(4)据图可以看出,粗盐提纯的步骤为从瓶内取出粗盐样品、称取粗盐样品、加入量取好的水、溶解、过滤、蒸发;故填:②①③④⑤⑥;
(5)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会造成一部分杂质进入滤液,会造成NaCl的产率比实际值偏高,故A错误;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有损失,会造成NaCl的产率比实际值偏低,故B正确;
C.称量时,少量晶体仍粘在蒸发皿上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有损失,会造成NaCl的产率比实际值偏低,故C正确;
D.溶解粗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低,会导致部分粗盐不能溶解,过滤会损失一部分粗盐,导致氯化钠的质量有损失,会造成NaCl的产率比实际值偏低,故D正确。
故选:BCD。
21.解:[猜想假设]
猜想一:没有变质时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部分变质时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变质时只有碳酸钠。
故填:只有碳酸钠。
[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用小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再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不正确
Ⅱ.取Ⅰ中的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猜想二正确,猜想三不正确
故填:一;溶液变红色。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反思交流]
(1)步骤(1)中,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故填: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2)某同学认为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另一位同学认为不可以,理由是:CaCl2溶液和NaOH溶液相混合也会出现白色沉淀,因为Ca(OH)2是微溶于水的物质。
故填:白色沉淀;微溶于水的物质。
(3)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的BaCl2溶液的原因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故填: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4)除去变质后产生的杂质应用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其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填: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Na2CO3+Ca(OH)2═CaCO3↓+2NaOH。
(5)实验室应密封保存氢氧化钠。
故填:密封。
四、计算题(共11分)
22.解:(1)设原样品中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117
x
3g
y
解之得:x=3.18g,y=3.51g;
(2)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0%=2.5%.
答:(1)原样品中的碳酸钠的质量为3.18g;
(2)最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