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8 09:59:59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判断句)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介词结构后置)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介词结构后置)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判断句)
(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至德。文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显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点评: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中庸论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都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
点评: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坚持实行。
点评:应该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然属于“择善”的方法,但也属于学习过程理论。程颐曾经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之序”。作为学习过程理论,五步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明确、具体、深刻、全面、系统的。《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功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坚强。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精神的认识。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中庸》提出了“五步”学习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所谓“五步”学习法,就是指《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学习的步骤。它们的具体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履行”。古代著名学者多次对这种学习过程论给予高度的评价与赞赏。其中程颐曾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之序”。它们五者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功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坚强。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学者的治学产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这“五步”学习法,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仍是可资借鉴的。在这个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中学生更应广泛地学习。即使以后我们参加了工作,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研究的狭小领域,更不能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拓宽研究的视野,引入源头活水,不断地从新鲜的知识与信息中获取有益的东西,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真理本朴素,咏叹亦华章
——浅析《中庸》的语言特色
《中庸》一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中透露着练达,咏叹中彰显着智慧。它具体表现为:
其一,多用判断,旗帜鲜明。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既简练明快,又旗帜鲜明,极具磁性和张力。
其二,鞭辟入里,一语中的。选文中语句多数不加藻饰,仅凭数语,就切中问题的本质,显示出洞悉万物事理的睿智及深刻。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既指明道路,给人方向,又态度明确,毫不含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一语点破君子、小人之别,慧眼识人,又警戒意味十足,凝练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三,善用排偶,斩截有力。文中不少句子在说理时采用排比,句式整齐而又鲜明有力。如“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语句多用排偶句式,点缀在对话之中,使得语言灵变中见工整,格外具有感染力。
其三,善于捕捉寻常物象,稍作指点咏叹,不多著一言,而道行自现。如“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只用人之饮食作一指点,便道出贤与不肖在中庸之道面前的愚钝。
朴素是真理的常态,精练是语言的生命。《中庸》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卓越的语言艺术无论是对于我们的阅读还是写作无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和《中庸》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更是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过程,在论述中,阐释了“诚意”“慎独”“推己及人”等主张。《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遵循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中庸》中对“好学”“力行”“知耻”进行了论证,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总结。这些见解和主张至今仍然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这两篇课文,在形式上也是很美的。《大学》层层推进的严密逻辑性显示了思维的严谨和篇章展开的严整。《中庸》中大量地使用了排比句,表现了雄辩的论证力量和语言的形式美。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自主梳理文言词句,在此基础上梳理文脉,把握文章中概念的内涵,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写读后感、小论文宣讲等活动,调动自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认真思考分析《大学》《中庸》中所论述的思想,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论述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经典原文
4 《大学》节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由此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2)毋自欺也(宾语前置)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
(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
(5)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
(6)桀、纣帅天下以暴(介词结构后置)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唯利是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进而使自己的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使人去旧更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点评:文章开宗明义。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后世的学者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文: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点评:《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君子慎独”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参考答案:《大学》中,将“君子慎独”作为意念真诚的发端。只有意念真诚,表里如一,襟怀坦荡,才会走得正,行得直。这一点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慎独”就是要求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们也许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但独自一人时,却不一定能够遵守规则。其实,“慎独”的核心是诚信和道德自律。我们要在有无人知晓、有无人监督时都同样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绝不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能因为有人知晓而做表面文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本文语言方面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
但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还是层层递进的说理方式,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这些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