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红楼梦>评论》是一篇以叔本华悲剧哲学贯串其中的红学研究之作。在节选的部分中,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喜剧结尾。而《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解脱之道,在于出世。
《<人境庐诗草?自序》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作的序。在序言中诗人谈到了自己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主张“我手写我口”,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要多变化,熔铸新鲜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事件,熔炼出自己的风格。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判断句)
(2)始于悲者终于欢(介词结构后置)
(3)投缧绁之中(被动句)
(4)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介词结构后置)
(5)行于其间哉(介词结构后置)
(6)士生(于)古人之后(省略句)
(7)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被动句)
(8)今之世异于古(介词结构后置)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
《<红楼梦>评论》是一篇叔本华悲剧哲学贯串其中的红学研究之作。在节选的部分中,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戏剧小说都是以喜剧结尾;而《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解脱之道又在于出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红学研究思想。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人境庐诗草>自序》是诗人自己为自己的诗集作的序。在序言中谈到了自己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不为古人所束缚,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主张“我手写吾口”,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熔炼出自己的风格。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序中也透露出他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人境庐诗草>自序》还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点评: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作者认为,悲剧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第三种是由于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以宝黛爱情为例,《红楼梦》中没有一人是“蛇蝎之人”,也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导致宝黛的爱情悲剧,因而可说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总的说来,《红楼梦》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人生悲剧:贾宝玉连同一群身份、地位、性格不同的少女的下场,展示了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社会悲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损与共,封建政治的腐败,穷奢极欲的生活,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
道德文化悲剧:更多的悲剧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己”,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译文: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天的世界与古代不同,今天的人又何必与古人相同呢?
点评:作者开篇首先交代了自己的经历,表明了自己对诗歌的“笃好深嗜”,介绍了成书之由。随后,在承认诗歌创作难有新意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认为时代变迁,作者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诗歌创作也不必与古人相同而应有全新的内容,从而表现了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力求革新的主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我们应怎样看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现出来的“悲剧观”?
参考答案:在中国,对悲剧的美学价值的探索,王国维是第一人。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的理论影响,他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提出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精神”和“美学价值”的思考,有着自己独特的创建,为后来的“红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关于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有其消极的成分,也未必完全符合小说的本意,但重要的是,他从《红楼梦》一书中找到了这种解释世界的中国式方式。在他看来,代表中国传统精神的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而《红楼梦》正相反,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他显然是想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来反对传统的乐天精神和趣味,建设一种新的美学精神,一种悲观主义的、悲剧的美学精神。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从《<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你可以看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对比举例,说理透彻
《<红楼梦>评论(节选)》主要阐明了《红楼梦》的精神实质是悲剧,论述了悲剧之中悲剧的惨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譬如第一段,作者先从国人的精神入手,指出传统的戏曲、小说多“乐天”色彩,多大团圆结局,如《牡丹亭》《长生殿》。进而对比指出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只有《桃花扇》《红楼梦》。随后对比分析《桃花扇》《红楼梦》,指出《桃花扇》的解脱,“非真解脱”,是“他律”;《红楼梦》的解脱,是“自律”。《桃花扇》重在写“故国之戚”,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这样,便得出结论:《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悲剧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再如第二段,文章在第一段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作者援引了叔本华的观点,把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类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第三类是由于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随后,对三种悲剧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种悲剧因为罕见,对于我们而言或可避免,而第三种悲剧却非偶然之事,时时会出现于眼前,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却无处鸣不平,因而是“天下之至惨也”。随后,作者又对《红楼梦》的悲剧缘由做了具体阐释,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善用对比,举例得当,使得文章说理透彻。(共28张PPT)
第九单元
人文心声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涉及的是近代文艺经典。所选的三篇课文《<人间词话>十则》《<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都是晚清末期的文艺学作品。它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的同时,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黄遵宪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梳理文中词句,在此基础上参考“阅读指南”和“知识链接”部分,了解各篇的文化背景、内容要点、学术成就及影响,初步感知文意。
2.同学之间合作探究,抓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了解王国维和黄遵宪的文艺思想。
3.注意弄清二人思想发展的渊源,并结合现代哲学眼光加以审视,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增加相应的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文学研究能力。
经典原文
9 《人间词话》十则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方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办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王国维的学术著作,以史学为最多,文学为最深,文字学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许多方面。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戏曲史、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的。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力作,也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之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他脱弃西方理论之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在体例和格式上,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在以往词论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它从形式到内容,纯然是中国化的。词论、词品、词史,以“句”品词,就“格”论人,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其论无不立足于“宏大处”而着力于“精微处”,于最精练的文字中融“胸罗万卷”之大学问,其立意之高、论说之精,皆胜出前人,后人难及。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判断句)
(2)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被动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主要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文中事例典型,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特别是关于人生追求三境界的论说,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作者在此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阐述“造境”与“写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另一方面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这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译文: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点评:从作者所举例子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绘的是落花飘零之景,在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的眼中,外物被浸染上无可奈何的伤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描绘的是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眼里,外物呈现出孤独凄婉的色彩。可见,当主体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出来的境界,是“有我之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描绘出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可见,当诗人为外物所吸引而达到宁静忘我的状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时,所营造出来的与物俱化的境界,是“无我之境”。
从观物方式及审美感觉看,“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给人“宏壮”的美感。“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给人“优美”的感觉。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而达到静穆的状态。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宏壮”与“优美”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译文: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
点评:在此,作者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超脱出来,“胸中无物”,从一定的高度观察生活,摆脱生活之欲,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静观,写出深刻独到的内容。可见王国维注意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诗人的修养之途。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国维借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三种境界。分析这些诗句,说一说你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
参考答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一种孤独寂寞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在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文中八次提到“境界”,其内涵是否一致?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参考答案: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现。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造诣程度等。但崇尚真切、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说理形象,清新雅致
《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问题,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者。同时,《人间词话》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形式,说理形象,清新雅致,也值得借鉴。其形象化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比如以欧阳修、秦观的词诠释“有我之境”,以陶渊明、元好问的词诠释“无我之境”;以宋祁、张先的名句表现言辞表达在营造境界中的效果……这些诗句作者信手拈来,形象生动,让人读来饶有趣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人间词话》在阐释概念、明确观点时,往往列举古今著名的作家作品,如以东坡、稼轩论胸襟,以美成、白石论“出”“入”。“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权威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善于对比说理,如“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作者在阐释概念时,将这些概念两两对举,“造”对“写”、“有我”对“无我”、“入”对“出”、“内”对“外”,这些词语形成鲜明对比,即便不加解释,也似乎不难理解。
四是语言含蓄生动,浸透着诗人的真感情真性情,自有含蓄幽微之美,真切感人。如作者在表现人生以及学问探索的“三境界”时,分别以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作比,赋以新解,清新雅致又别有情趣。在“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之后,再加一句“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幽默诙谐,让人读后会悟其意而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