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相关读物
直 书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接触大量的史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的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撰修《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直书》选自《史通》。“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中国史学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唐以前。尤其是从东汉至隋末,史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总结前代史书,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在当时皇权专制“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直书精神一直顽强地承担着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传统叙事史学因为直书精神的保持,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过去的文明留下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见证,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诸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记载。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1)励其匪躬之节(“匪”同“非”,不)
(2)私存《嘿记》之文(“嘿”同“默”,沉默,闭口不言)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邪正有别,曲直不同(判断句)
(2)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介词结构后置)
(3)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被动句)
(4)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被动句)
(5)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动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用介词“于”字引进主动者。如“不拘于时”(《师说》),在这种句子中,并不是“于”字本身表示被动,而是由于“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进一步明确或改变了主语和宾语的施受关系,从而使全句具有了被动意义。
2.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有的加“见”后再用“于”引进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也有的“为”直接加在动词前面,形同助动词,有的后面再加“所”。如“不为酒困”(《论语·子罕》)。“为……所……”,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用“被”字的被动句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也可以和“所”合起来使用,构成“被……所……”式被动式,“被”后引进主动者,“所”则加在谓语动词前。如“吴县顾士端……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艺》)。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刘知儿→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观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2.主旨归纳
本文以丰富的史实材料对中国史学中“直书”这一优良传统作了深入论述。作者认为,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是史学家的最高境界,“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在具体叙述中,要避免个人好恶。他称赞历史上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家,认为正是他们敢于彰善贬恶的精神,才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而对那些“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人,作者则持批评态度。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译文:俗话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死在路边;不正直的谄佞奸徒,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持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戒,树立好的风气。
点评:作者首先引用俗语,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然后指出世人为了生存,大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态度,由此明确了修史“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重要意义——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至此,作者亮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张本。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译文: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
点评: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历代很多史家的例子。这里都是正面人物,都是秉笔直书的典型,但其命运却各有不同——董狐生前身后独擅令名;齐太史及其两个弟弟记载“崔杼弑其君”而被杀害;司马迁善恶皆书,结果《史记》被诬为“谤书”;崔浩监修国史,因内容详备,且据事直书,遭到怨恨,最终惨至灭族。这些史官,都秉笔直书,最终多数却因书获罪。因此,作者说世事如此,要求史臣刚直不屈、秉笔直书,实在是太难了。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说明了直书之难,从而突出了史家直书精神之可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译文:历代的欺骗蒙蔽,到了这个时候才得以洗雪。考究习凿齿记载的历史,大概就是近代遗存下来的直录精神吧?
点评:六朝是我国史学的发达期,史家用曲笔或隐讳事实真相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也许因为六朝时政权更迭太过频繁,史学家也有些无所适从,乱世中只能苟全性命了。对“死诸葛气走活仲达”、司马昭派成济杀死魏帝曹髦这些事情,陈寿、王隐、陆机、虞预等人都是三缄其口,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三国志》《晋史》《晋纪》《晋书》中都没有记载。到了东晋的习凿齿,才在自己的著作《汉晋春秋》中如实地记载了这些事情,使后人得见历史真相。在这里,作者一方面用各种事例说明直书之难,另一方面也用丑行最终都会大白于天下的史实来晓谕那些用曲笔写作的史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
参考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直书和曲笔的认识。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互文用典,语言俭省
这篇文章是骈文,骈文的两大特点互文和用典在本篇表现得都很突出。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共同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的意思。《直书》一文中便多处使用了互文,如“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这些语句,内容上互为补充,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作为骈文,本文用典的特色也相当突出。所谓用典,即写诗作文时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本篇不仅用了大量事典,还有很多语典。比如第一段的童谣出自《后汉书·五行志》,第二段的“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出自扬雄《解嘲》,第三段的“刚亦不吐”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第四段的“宁为兰摧玉折”出自《世说新语·语言》等。用典的好处,是用极省俭的语言表述极丰富的内容。从本篇的大量用典,不难看出刘知几对前代书籍特别是史书的熟悉。可以说,正是由于博览各种史书,再加上独立思考,刘知几才最终写出了《史通》这部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也因此成为后世的美谈。西汉的司马迁广泛搜求,据实记录,更是为后世的史书创制了写作范例。
本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晋灵公不君》比较富于故事性,学习时可在梳理词句、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董狐的“书法不隐”和赵盾的“为法受恶”。同时,深入体会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并与学过的《史记》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加以对照。
2.《直书》一文用典较多,学习时注意利用注释读懂文章。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思考自己对史书中直书与曲笔这两种不同写法的认识,写出心得,然后同学之间交流。
经典原文
3 晋灵公不君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64)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1)而观其辟丸也(“辟”同“避”,躲避)
(2)杀之,寘诸畚(“寘”同“置”,放置)
(3)三进及溜(“溜”通“霤”,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
(4)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通“缺”,过失)
(5)亡不越竟(“竟”通“境”,边境)
(6)反不讨贼(“反”通“返”,返回)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
(2)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判断句)
(3)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介词结构后置)
(4)其我之谓矣(宾语前置)
(5)董狐,古之良史也(判断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对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的道理作了形象化的说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晋灵公不君。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
点评:开篇一句,统领全文。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体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文章接着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然后再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最终结局为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点评: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尊敬国君,直言敢谏;恪尽职守,宵衣旰食;赠人以食,养民也惠……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但另一面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作“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什么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在本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参考答案: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文章开篇便是“晋灵公不君”,“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在叙述晋灵公的劣迹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事件的评价。如“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晋灵公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面对不行君道的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着,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钅且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写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饮”在古代汉语中意为“给……喝”,“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快步走上堂去,以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从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赘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晋灵公不君》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笔法摇曳,繁简得当
情节曲折、跌宕多姿是本文的第一个特点。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钅且麑行刺一段对钅且麑矛盾心理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
繁简得当、对比突出是本文的第二个特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这里,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这是繁笔。
用简笔写的是赵盾。作者只写了一句“宣子骤谏”,就是说赵盾多次进谏。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灵公是不是又使出了假装没看见之类的伎俩,作者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作者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