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相关读物
童 心 说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认定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论”。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著有《焚书》《藏书》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
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是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夫童心者,真心也(判断句)
(2)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介词结构后置)
(3)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被动句)
(4)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语后置)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作者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译文: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真心,也就失去了保持本真之心的人。
点评:文章第一段重在解释“童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然后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什么叫童心”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译文: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从外边(耳目)进入的闻见,成了他内心的主宰,童心也就失落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住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这样童心就失落了。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文章的第二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这样,李贽就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了。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化,而是细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过程和特点。他采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宋明理学潜移默化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且形象生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译文: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点评:李贽认为,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并把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文学样式奉为“古今至文”。文中连用大量的排比句,文势沛然,一泻到底,与上一层次的假言、假文等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重要论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为什么文中说孔孟义理的道理闻见会障泯童心?
参考答案:由于孔孟的学说已经变成了假道学的道理闻见,而假道学的道理闻见的影响,致使人们从小开始就被外界的假人假言假事所左右,不断地掩饰自己的本真,从而逐渐地丧失童心。李贽指出:一旦以闻见道理为心,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而不是童心自出之言,“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李贽讽刺当时社会上满场尽是矮人,盲目崇拜孔孟,犹如矮子观场,随人言说,“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进而明确地揭示了假人假言假事的来源,一针见血地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无疑成为一颗重磅炸弹,轰塌了儒家经典及其义理神圣的殿堂,从而把“异端”的思想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童心说》呈现出李贽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愤而为文,童心毕现
——《童心说》赏析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文章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闻见道理以后便丧失了,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李贽批评假道学,还源于道学所依据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他认为,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并非皆出于圣人之口,其实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所记;即便出于圣人之口,也不能作为万世不变的至论,不能成为行之于万世的信条。这些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当时虽然也有一些批评假道学的文章,但直接批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认为这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实绝无仅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一个文学的观念。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李贽一生,愤世嫉俗,孤寂傲世,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是一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难容的文人。(共23张PPT)
第六单元
读书明理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2.学习《童心说》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准确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经典原文
6 《朱子语类》三则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判断句)
(2)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3)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介词结构后置)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介词结构后置)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朱熹还认为读书要虚心品味,沉浸其中,周密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朱熹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译文: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之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点评: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认为,书须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因为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只有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点评:朱熹在此引用曾子的话,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串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译文: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
点评:“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做了阐释。他郑重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为“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朱子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继承朱熹的“天理人欲”和“义利”观?
参考答案: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的本意。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不过,朱熹是理论化了孔子的这种赞誉。一些人宁可物质生活简陋和低下,也会努力兴办和发展教育,热心公益事业,再穷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这正是天理胜过人欲的写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文字简约,意蕴丰富
——《<朱子语类>三则》语言特点简析
汉语的传统在表情达意时以简约为美。所谓简约,即简洁扼要,辞少意多。在一定程度上,朱熹的理学著作《朱子语类》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具体来说,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篇幅短小精悍
简约在篇幅上的表现,就是短小,古文往往言简意赅,很少长篇大论。作为说理的文字,篇幅更是不宜过长。《朱子语类》和《论语》类似,采用的是语录体,每一则常常是有感而发,篇幅短小(所选的三则文字具有这些特点),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用词精当准确。
简约表现在词语上,就是要精当,要精心锤炼,以少胜多,能用一个字表达得明白生动的,就不用两个字。如《朱子语类》第一则谈读书:“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这里只“须”“方”二字,便道出精读之重要性。更为难得的是,《朱子语类》记录的是朱熹和弟子的对话,因此总体来看语言风格近乎口语,所以文中用了大量口语词语,如“着意”“多少”“只是”“这样”“大路”“小路”“商量”这些词语表意直白,和文言单音词语交互在一起,使得整体的语言质朴而不失雅致,直白而不失意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句式简短有力
简约表现在句式上,就是多短句,多非主谓句、省略句。朱熹说理,善用短句,如“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这些语句句式简短,斩截有力。细细来看,其中很多语句又是主谓句,且为四字短语句,不仅形式美观,而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说话者的鲜明态度。
后人评价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词往往言简而意赅,汉语的行文也讲究辞约而意丰”《朱子语类》,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