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8 10:04:20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他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作品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社会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对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在这方面,黄宗羲是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在明朝时,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原其本,“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判断句)
(2)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省略句)
(3)曾不异夫腐鼠(省略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原  君
2.主旨归纳
本文对君主制度产生的历史做了追寻,指斥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流弊,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文章大胆地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残暴的君主,将他们斥之为“寇雠”“独夫”“天下之大害”,更难得的是把批判的锋芒直逼当时君主,使其批判更具现实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译文: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
点评:文章题目为“原君”,第一段则从本原上考察君主的产生。在此,作者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就需要有人处理一些公共的事情,凝聚天下人心,执掌正义公正,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那么这种顺应时势而生的君主的天然职责就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职责,所以做君主理应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作者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做铺垫的,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译文: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
点评:“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在前文阐明君主产生的原因和应有的作用后,指出“后之为人君者”对待君位的观点态度与古人截然相反:他们以为天下的权和利“尽归于己”,他们“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他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接着进一步指出,由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必然是残暴的:“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奉我”“一人之产业”,并“视为当然”,进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原君》作为一篇声讨封建帝王专制独裁统治的檄文,它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层层对比,以史实立论
《原君》在阐明君主职分的基础上,着重抨击了后世君主的专制独裁,表现出可贵的民主主义思想。全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见解透辟。这除了由于作者的思想先进外,还得力于托古论今、层层对比的论证方法和充分而典型的史实论据。
作者颂扬三代以前的君主是“托古”。托古不是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参照物,为论今提供了立论的依据,意在用托古之箭来射论今之的。这样,“古之人君”与“今之人君”的反复对照,就成为全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并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通过古之人君为天下“兴利”“除害”与今之人君“利己”“害人”的对比,更清晰地辨明了君主的真正职分;通过古之人君“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与今之人君“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对比,更充分地揭露出后世君主专制独裁的本质;通过古人把君主“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与今人把君主“视如寇雠,名之为独夫”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显示出后世君主狰狞贪暴的面目……
这些对比,意理绾联,又汇集于“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私”的根本对立,从而使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的中心思想得到了集中而充分的阐发。显然,托古论今、层层对比的论证方法,不仅通过对比双方的相互反衬,使文章的总论点和分论点都十分鲜明,而且通过对比双方的相反相成,将全文凝聚成一个内在逻辑十分严密、中心旨意十分突出的艺术整体。
(选自《古文鉴赏大辞典》,有删改)(共28张PPT)
第五单元
家国天下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作的清醒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两篇课文,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对帝王专制的批判,相互对照,可以使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既要认识到君主专制存在的合理性,又要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自主梳理基础知识,通晓词句,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意,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2.搜集文章写作的背景知识,深入探究文中的道理的进步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作用。
3.学习《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节选)》中的对比方法,提高自己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经典原文
5 求 谏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吴兢(约669—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武后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著作。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
(2)言而不用(被动句)
(3)则相继以死(谏)(省略句)
(4)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5)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反问句)
(6)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
(7)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类型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句意: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句中的中心词是“马”,后置定语是“千里”,标志词是“之……者”,其中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句意: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句中的中心词是“人马”,后置定语是“烧溺死”,“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句意:(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使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大略的治世贤君。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译文: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
点评: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译文:我现在早晚没有不把这当成心事的,一直想让你们尽心进谏。而你们也需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呢?如果不能接受谏言,又怎么能劝谏别人呢?
点评:唐太宗从帝王“任情喜怒”导致“天下丧乱”的现象中汲取教训,号召大臣们“尽情极谏”。同时,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皇帝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译文: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忤逆犯上。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点评:唐太宗见到许多前来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说话语无伦次。由此想到“寻常奏事,情犹如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行。因此,他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4.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译文: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点评:唐太宗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要求: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局面。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丰富多彩的论证方法
《贞观政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书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书中所记虽多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的问答,但叙事详赡,文字明畅,特别是论证方法丰富多变,对于我们的写作而言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譬如选文中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就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将君臣比喻成鱼水,将谏臣比喻成明镜,化抽象为具体,将艰深、枯燥的道理讲得浅显生动。这是比喻论证。又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类比推理“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一语破的,准确地揭示出忠臣在帮助君主察知自我过失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类比论证。又如“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国君只有察知过失才不致覆亡,唐太宗先从反面假设“臣不匡正”,进而指出“欲不危败”实不可得,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这一中心论点。这是假设论证。再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像这样自己的缺点一定发现不了;但是一些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却不同,他们“商略诋诃”,互相探讨,互相品评,那些自己看不到的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乃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唐太宗由此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是对比论证。其他如“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这样的事实论证在文中更是不胜枚举。
正是论证方法的丰富多变,使得唐太宗阐述的道理虽深,却浅近易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