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53岁时助编《续资治通鉴》,并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仍孜孜于著述,口授他人代书。章学诚终其一生,从事于古今学术的总结批判工作。由于生活动荡,他在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几乎全部撰写于车尘马足之间,死后,才由其子汇刻成《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1920年,他的全部著述被合刻为《章氏遗书》。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继《史通》之后的重要史学理论著作,重在阐发史学的本质意义、论述史学的作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阐述修志体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被动句)
(2)我欲托之空言(省略句)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介词结构后置)
(4)亦且无以持门户矣(固定句式)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浙东学术
入题
→论点
→论题
天人性
不可以空
1.探讨天与人的关系
命之学
言讲也
2.性命之学
2.主旨归纳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译文:因此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儒者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题。至于性命之学,也其来久远。汉代的董仲舒将周代以来儒家的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杂以法家、道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天限皇权。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司马迁不能不受他的影响。但司马迁主要吸收了董仲舒关于历史演变、儒学兴起等论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所以章学诚称之为“经世之书”。而后世儒者弃实务虚,妄图以“空言义理”来“尊德性”,流于空泛,为世所讥。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这里所说的“儒者”及下文所说的“近儒”,都是指朱、陆学派的后学末流。对于朱、陆,章学诚还是很推崇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译文:明了史学本于《春秋》,明了《春秋》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就应该知道性与命的学问不能空说,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实事可做,不但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而且没有渠道持门户之见啊。
点评: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然后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明确提出“史学之本于《春秋》”,《春秋》是千古史学之祖。著史是用以“经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学之人能依傍实事,不为空言,就不会有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切中流弊、经世致用的典范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第一,作者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治学态度:“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天人性命之学是我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与研究的一个命题。它主要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问题。对天人性命之学的研究,作者的治学态度是“不可以空言讲”。这主要是针对清代流行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风及一些理学的末流空谈天人性命的做法而言。这观点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精神。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第二,体现在作者在文中反复申述的“切人事”这一观点上。所谓“切人事”,就是指研究学问要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要关注社会现实。对此作者既有正面的阐述,也有反面的举证。比如,“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就是作者对崇尚空谈的宋学进行的批评。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正面阐述中对孔子话语的引用,既表达了作者对孔子话语的钟爱,也表达了对孔子治学之风的赞赏。同时,也有力地传达了作者对“空言”之风的批评。
第三,体现在对浙东学术的推崇上。作者在阐述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观点的过程中,对浙东学术大加赞赏,这既是出于对浙东学术研究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浙东学术“切人事”重务实的学风的肯定。这肯定的背后,也就是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第四,体现在对“六经皆史”的观点的重申上。“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治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本质是还经学以本来面目,揭开了长期披在经学身上的神秘外衣。它本身也体现了作者治学是以“致用”为目的的观点。
第五,体现在对朱、陆理学末流的批评,也就是对现实社会中影响恶劣的治学风气的批评。这种批评虽然不免有点偏激,但却是切中时弊的。这也体现了作者为学及治学的目的。(共25张PPT)
第八单元
经世致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大型学术札记,节选的三则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作者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之学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参照“单元介绍”“阅读指南”“知识链接”等提供的说明或资料,了解顾炎武的生平事迹和浙东学术的演变过程,联系时代背景、学术背景等理解“经世致用”“切于人事”的思想。
3.悉心体会文章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思考问题,做到古为今用。
经典原文
8 《日知录》三则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书中的经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因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在《周室班爵禄》条中,他说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务,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介词结构后置)
(2)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介词结构后置)
(3)有损于己,无益于人(介词结构后置)
(4)此子书之一变也(判断句)
(5)然则以文人名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日知录》三则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无益之文(反面申述)
第二则“著书之难”
“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
著书原则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2.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点评: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译文: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点评:在此作者举出了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因为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对两位作者的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译文: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本来就有不懂经学,不通晓古今,而自认为是文人的啊。
点评:《文人之多》是顾炎武议论“文人”的著名篇章,作者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所选的三篇文章体现的经世致用精神。
参考答案:课文节选的三则札记,在《日知录》中编次相近,是顾炎武论文章及文人的经典段落。《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写文章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他的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两则在立论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小议《文人之多》中的引用
《文人之多》篇幅不长,却大量引用古人论述,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的话虽不多,却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开篇阐发感慨:“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者的厌弃之情。显然,在作者心目中,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不识经术,不通古今”便不可以以文人自居。议论过后,作者便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借韩文公之口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则如秋水池塘,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可以说,韩愈这样的论调是颇合顾炎武思想的。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刘挚为北宋中后期人物,历仕仁宗、神宗、哲宗诸朝,曾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他为官清廉,颇有政绩。顾炎武引用其训诫子孙的话语,用意正在强调作为有志之士便当有器量、有见识。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向高潮。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以草木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直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明朝乃至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再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话,再次表明崇尚实用的思想。
大量诗文训词材料的引用,不仅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