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400010833100重庆市巴川国际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定时测试(13)
地 理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686175468630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米~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盐度 D.海陆位置
32575505543552016年俄罗斯利用卫星图像在北极Vylki冰川附近的新地群岛海面发现了5座新岛屿。2015~2018年,俄罗斯运用新技术已确认新地岛和弗朗茨约瑟夫岛两个群岛内30多个新岛屿、海角和海湾。据此完下面小题。
3.推测北极新群岛出现的条件是( )
A.冰川沉积 B.海平面下降
C.地壳隆起 D.冰川融化
4.6月22日-7月1日.由甲地沿虚线经乙、丙两地到丁地考察沿途现象可信的是( )
A.甲地,连续的白昼 B.乙地,温和的暖流
C.丙地,强强劲的西风 D.丁地,猛烈的暴雨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如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6.风化壳厚度( )
A.丁小于甲是因为降水少、蒸发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降水量大、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小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下图①是“我国北方某小镇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图”。该镇中学课外实践小组对路灯的能源装置——太阳能集热板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下表为“该小组观测记录简表”, (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集热板倾角如图②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夏至日日出时间:
4:43
夏至日日落时间:
19:33
夏至日集热板倾角:
16°34′
秋分日集热板倾角:
40°
7.该小镇的位置在( )
A.124°E,40°N B.118°E,40°N C.116°E,36°34′N D.4°E,36°34′N
8.该小组拟设计一自动调控装置,通过电脑调控使集热板每天正午正对太阳(和太阳光垂直),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则该集热板一年中调整角度为( )
A.90° B.180° C.23°26′ D.46°52′
3305175401955鱼鳞坑是在山坡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鳞状品字形排列。下图示意鱼鳞坑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建鱼鳞坑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
A.拦截坡面径流
B.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提高植被存活率
10.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鱼鳞坑的是( )
366712540640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此时,③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2.与①地相比,②地( )
A.气温年较差较小 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 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2020年5月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北坡顺利登顶。在行进过程中,登山队员欣赏到了一种罕见的冰川景观——冰塔林。冰塔林是在冰川消融季节时,在适当地形、太阳辐射和太阳高度角(70°~80°)下,因冰川差别消融所形成。左图为此次珠峰测量攀登路线示意图,右图为冰塔林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登山基本沿山谷前行,该地山谷成因为( )
A.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14.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地区中可能出现冰塔林景观的是( )
A.冰岛 B.云南玉龙雪山 C.乌拉尔山 D.南极大陆
15.对于登山者而言,冰塔林意味着危险,主要原因是冰塔林( )
A.银光闪烁,干扰视线 B.易造成雪崩滑坡等灾害
C.结构不稳定,易崩塌 D.坡度较陡,攀登困难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第 16~18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9~20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47 分。
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
材料二 春归草长,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牧民赶着牲畜、向位于山区的春季牧场进发。在这条短则数十公里、长则百余公里的古牧道上,牧民转场要过的第一道关并不是涉河翻山,而是数清自家的“羊单位”。“羊单位”是近年牧区清点牲畜的常用单位,指放养一只羊所需的草场面积。当地政府根据不同牲畜对草料需求量和对草场破坏程度的不同,以羊为单位换算出骆驼、牛、马等大型牲畜所需的草场面积。牛吃得草多,踩死的草也多,养一头牛的草场能养5只羊,一头牛就等于5个“羊单位”。
材料三 道路和交管部门对牛羊实行集中转场,还专门将高速公路的上行车道辟为转场道路,并在警示牌上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
(1)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为转场提供了优越条件,试分析山天然草场资源优越原因。(8分)
(2)牧民数清自家的“羊单位”体现的当地转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哪些?(4分)
(3)当地牛羊转场会沿着天山老路蜿蜒行进,用时较长。缓解此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
17.(16分)阅读以下图文信息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预计将在2018年7月1日前正式通车,大桥建成后将缩短珠海、澳门及香港之间的交通时间,对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周边简图
材料三:下表为香港2006年与2016年人口统计表
性别比重
总人口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男性
女性
2006年
47.6%
52.4%
690万
12%
2016年
46%
54%
734万
16%
(1)简要概括图中珠江口两岸主要地貌的形成原因。(4分)
(2)根据材料说明香港2006年至2016年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2分)
(3)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夏秋季节对其施工产生主要影响的气象气候灾害是?对于这类灾害可采取何种防灾措施。(6分)
(4)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对于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是?(4分)
18.(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暑假,某高二学生团队到四川峨眉山进行研学实践。团队分若干小组,下表为某6人小组申领的任务清单。
任务类型
自然地理类项目
任务区域
峨眉山金顶景区冷杉林区域,海拔范围约3000~3077米
调查内容
冷杉林林下自然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数量及优势物种)、垂直结构(垂直分层)、水平结构〔植株大小、覆盖度)等,为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调查方法
样方法: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进行植物群落特征调查时,通常从研究区域内实地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其平均值来表征该研究区域内整个群落
调查时间调查分工
时间:半天
分工:每2人负责一个样方内全部植棘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群落特征数据采集表
植株编号
物种名称
……
1
2
……
(1)如果你是小组长,请从天气角度,为成员个人携带装备提出建议。(6分)
(2)为保证样方取样的科学性,并按时完成调查工作,你认为样方选址、面积大小、数量上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
(3)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你认为还要采集哪些信息,请简要列出。(3分)
(二)选考题:共8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9.[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8分)
交通是影响旅游流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高铁又是当今世界交通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对区域旅 游流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示意京沪高铁开通前后北京客源地旅游流时间分布情况(S/M/I.分别为近程/中程/远程旅游;2/3/7/x/9分别为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其他时间/寒暑假旅游)。
指出京沪高铁开通后北京客源地旅游流时间分布变化及原因。
20.[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8分)
垃圾填埋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和进入填埋场的雨水等水分经历垃圾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废水。未经处理的渗滤液可污染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土壤,并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垃圾填埋场的剖面。
为防止垃圾渗滤液的危害,请分析说明图示垃圾填埋场设计的合理性。
命题:崔永辉 审核编辑:崔永辉
地理 参考答案
1.B 2.A
【分析】1.从图可以看出,上下层海水温度差异最大是在夏季,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结合材料中温跃层的概念可知,此季节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相比于夏季而言,其他季节温跃层表现并不明显,B正确,ACD错,故选B。
2.读图可知,自冬季到夏季,黄海海域表层水温升高,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体北移,黄河海域太阳辐射增强,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增多,水温升高;自夏季到冬季,黄海海域表层水温降低,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体南移,黄河海域太阳辐射减弱,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减少,水温降低;同时,图中信息显示,黄海海域水温总体底层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在于随着深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底层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相对于表层较小,水温季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综上分析可知,太阳辐射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而洋流、盐度、海陆位置等均不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抓住材料信息“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同时注意图中上层水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将该变化规律与黄海海域太阳辐射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3.D 4.A
【分析】3.本题考查海岛出现的原因,2015-2018年俄罗斯在北极发现了多个新群岛,主要是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岛屿表面的冰川融化,使得小岛外露,因此D正确;冰川沉积会使得小岛被淹没,不会被发现,A错误;目前全球海平面呈上升趋势,B错误,地壳隆起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而小岛在2015-2018年三年间被发现,说明不是地壳隆起的结果,C错误,故选D。
4.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分析,6月22日-7月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期间时间间隔较短,太阳直射点依然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北极附近及其高纬度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甲地位于北纬70°以北的地区,此时会出现极昼现象,A正确;乙地位于北极附近,受绕极环流(寒流)的影响,B错误;西风位于40°-60°之间,丙地纬度在75°附近,位于北极腹地,受极地东风的影响,C错误;丁地位于北极地区,天气以暴风雪为主,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以北极自然背景为列,考查学生解读和提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目整体难度较大。
5.B 6.A
【分析】5.最中间的自然带为热带森林带,向两侧依次是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气温从中间向两侧递减,所以,Ⅲ代表气温;左侧为森林带,右侧为草原和荒漠带,所以,左侧降水多,右侧降水少,Ⅰ为降水;气温高,降水少的地区蒸发较强,Ⅱ为蒸发,故B正确,自然排除ACD。故选B。
6.据图可知,丁小于甲是因为降水少、蒸发量大,故A正确;乙地比丙地降水多,蒸发弱,植被茂盛,B错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带,雨热充足,植被茂盛,而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气温低,降水少,风化壳薄,C错;恒河平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总降水量较多,而伊朗高原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风化壳较薄,D错误。故选A。
7.B 8.D
【分析】7.根据夏至日日出时间4:43,日落时间19:33,可知该地昼长14小时50分,正午的北京时间为12:08,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即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8分钟,经度相差2°,且该地位于北京以西,故当地经度为120°E-2°=118°E;秋分日集热板倾角为40°,可计算出秋分日该地太阳高度为50°,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可求得当地纬度为40°N。故选B。
8.若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要使集热板与阳光垂直,集热板一年中调整角度等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角度,40°N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点睛详解),故选D。
【点睛】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90°-(φ-23°26′)φ表示某地的地理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90°-(φ+23°26′),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90°-(φ-23°26′)]-[90°-(φ+23°26′)]=46°52′。因此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等于46°52′,不随纬度变化。
9.B 10.C
【分析】本题组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9.据图可知,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建鱼鳞坑是坡面水土保持的一项工程治理措施,坑内可以植树种草。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最终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提高植被存活率,促进林木生长,ABC均为其作用,而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方面作用较小。据此分析本题选B。
10.据上题分析可知,鱼鳞坑主要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应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立。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故本题选C。
【点睛】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危害: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主要措施:
1、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11.A 12.D
【分析】本题涉及到风向的判定、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日期的变更等众多知识难点,试题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
11.从图中海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北半球部分区域俯视图,其中心为北极点。在图中过③做出等压线的切线,并过③作该切线的垂线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从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做出风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再结合经纬网上方向的判定方向的方法,可以确定③处的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据此分析本题选A。
12.图中①②两地都是大陆性气候,纬度接近,因此很难比较二者的气温年较差的大小;①与②相比,虽然都在高纬度地区,但②的纬度略高,因此其正午太阳高度比①小,昼夜的长短变化幅度比①大,A、 B、C错误。①在国际日界线的东侧,②在国际日界线的西侧;按照越过国际日界线向东日期减一天的国际惯例可知,与①地相比,②地较早进入新的一天,D正确,据此分析本题选D。
【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布与变更:
1、人为界线: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180°经线)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是稍有曲折。
2、自然界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即自然界线,它是由地球的自转而形成的日期的起点或终点,随着地球的自转自东向西移动。
3、昨天与今天的划分:0时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今天,0时经线以西至180°经线为昨天。180°经线的地方时恰好是“今天”所在时间。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同属一个日期。特别提醒:日期的变更关键在于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的区分,其区分的方法为:(1)自转法:自西向东或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日期减去一天的为人为日界线,加上一天的为自然日界线。(2)时间法:根据时间计算结果为0时的经线为自然日界线。(3)光照图法:在光照图上,地方时为0时,或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即为自然日界线。
13.C 14.B 15.C
【分析】13.形成山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冰川、风力等侵蚀而成。珠峰大本营附近海拔高,冰川广布,冰川地貌发育,冰川侵蚀作用较强,而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较弱,故C对,BD错。断裂下陷形成的山谷地形起伏大,岩层不稳定,对登山队队员的安全不利,A错。故选C。
14.根据材料“冰塔林是在冰川消融季节时,在适当地形、太阳辐射和太阳高度角(70°~80°)下,因冰川差别消融所形成”。冰岛、乌拉尔山、南极大陆纬度太高,太阳高度角不可能达到70°~80°,只有云南玉龙雪山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70°~80°。故选B。
15.由于冰塔林是在冰川消融季节时,因冰川差别消融所形成。所以冰塔林结构不稳定,易崩塌,C对。冰塔林银光闪烁,干扰视,但可以用护眼镜排除干扰;冰塔林是冰川消融后残存的冰雪,积雪量不大,不易造成雪崩滑坡等灾害;登山者不是攀登冰塔林,坡度大小影响不大;ABD错。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材料信息和图片信息,对选项仔细分析,进行试题解答。
16.(1)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8分)
(2)当地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工作,引导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4分)
(3)将高速公路的上行车道辟为转场道路,“借用”当地高速公路实现快速转场;实施机械化转场;警示牌上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保障转场安全、防止交通事故;大力修复牧道,保证转场道路通畅。(4分)
【分析】
试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发展方向
【详解】
(1)本题解答时应注意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多。“地广”可以从天山分布的空间范围来说明,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草场分布区域广。质优是因为天山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光照充足。种类多是因为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多。
(2)由材料可知,“羊单位”是近年牧区清点牲畜的常用单位,指放养一只羊所需的草场面积。当地政府根据不同牲畜对草料需求量和对草场破坏程度的不同,以羊为单位换算出骆驼、牛、马等大型牲畜所需的草场面积。牧民数清自家的“羊单位”体现的当地转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是当地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工作,引导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
(3)牛羊转场会沿着天山老路蜿蜒行进,用时较长,为及时、安全转场,应该保证道路通畅、快速通行。由材料三可知,当地道路和交管部门利用当地高速公路的上行车道辟为转场道路,“借用”当地高速公路实现快速转场;通过设立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保障转场安全、防止交通事故。利用大型运输、高速运输工具,实施机械化转场,可加快转场速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修复牧道,保证转场道路通畅,可缓解老路用时较长的问题。
17.(1)该处地势低平,河流堆积作用强盛,形成三角洲地貌。(4分)
(2)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2分)
(3)台风或者暴雨。(2分)利用各类技术,加强对对台风移动路径的监测及预报;(2分)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教育。(2分)
(4)完善了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促进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优化;提升港、珠、澳三地的运输效率;加速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城市群的高速发展。(4分)
【分析】本题考查了香港的人口问题、港珠澳大桥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分析,珠江口两岸地势地平,水流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珠江携带的泥沙在两岸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
(2)读“香港2006年与2016年人口统计表”可知,香港2006年至2016年香港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12%上升到16%,说明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桥处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带,位于台风经过的重要路径上,该区域多台风和暴雨天气,因此可知每年夏秋季节对其施工产生主要影响的气象气候灾害是台风或暴雨天气。防范措施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当地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以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分布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营造沿海防护林等。
(4)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完善了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港、珠、澳三地的交通运输效率;促进香港、澳门以及珠海三地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从而形成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加深了三地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建设,促进了该区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促进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
18.(1)调查季节为夏季且山地气候多变,降雨可能性较大,应携带防雨物品(雨衣/雨披);研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应携带防风、保暖衣物;山区户外紫外线强(非降雨时段),应携带防晒物品。(6分)
(2)选址:应位于景区内人类活动干扰少的自然林区;位置应随机抽样选取;(2分)面积:样方内应包含该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单个样方面积尽量最小,以减小工作量;(2分)数量:应多个样方(可选取3个样方),统计其平均值。(2分)
(3)数据表还应采集:植株的数量、高度、直径(或粗细)、覆盖度(覆盖面积)等。
【分析】本题以峨眉山研学实践为背景,考查植物的分布取样,主要考查地理实践力,属于创新题。
【详解】(1)天气角度应从气温、降水、光照等角度进行分析。峨眉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山区天气多变,要准备防雨雨具;所研究的区域海拔较高,气温低,风速大,要准备防寒和防风衣物;山顶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要准备防晒用品。
(2)为保证抽取样方的代表性、准确性,在选址、面积、数量方面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全面。选址:应选择人为干扰少的区域,这样能最大限度保证植物群落的原始状态,增加数据的准确性,位置可随机抽取;面积:样方内应包括大多数的植物群落,提高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尽量小,减少工作量,以保证完成取样;数量:样方数量不能太多,太多会增加工作量,但也不能太少,太少会降低准确性和代表性,为保证样方的代表性,应选多个样方(可选取3个样方),统计其平均值。
(3)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为保证样方的数据全面性,准确性,还应采集植株的高度、数量、粗细、覆盖度、生长状况等。这样对于植物群落特征更科学全面。
19.变化:近程旅游集中在双休日,但高铁开通后比例下降;小长假期间近程旅游流更是明显下降,而“其他时间”旅游流明显上升。中程旅游流时间由以小长假出游为主导变为以双休日为主。远程旅游流由主要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变为主要发生在小长假和“其他时间”。
原因:高铁时空压缩效应极大地缩短了旅途时问,使旅游者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更远程的旅游,出行时机把握更加灵活。
【解析】游客出行距离受交通通达度和闲暇时间制约,闲暇时间越少、路途耗费时间越多,出行距离越近。根据题中显示,北京客源地旅游流时间分布在京沪高铁开通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程旅游主要在双休日,后有所下降;小长假期间近程旅游下降明显。中程旅游时间由原来的集中在小长假变为以双休日为主。远程旅游流由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变为集中在小长假和其它时间。总之,人们出行时间更加灵活,出行距离变远。其原因主要是高铁的发展压缩了时空距离,使人们出行的距离变远,时间上也更加灵活。
20.弧形覆盖层并植树种草:减少地表水下渗,同时植物蒸腾消耗水分,减少渗滤液产量。四周设计截洪沟:避免场外地表径流进入。渗滤液导流层底部设置导流管:导出渗滤液集中处理。防渗层和防渗膜:阻断渗滤液与地下水交换而污染地下水。地下水导流层和导流管:防止地下水位过高破坏防渗层,导致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垃圾填埋的措施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垃圾渗滤液是指来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由图可知,该垃圾填埋场设计合理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弧形覆盖层并植树种草:减少地表水下渗,同时植物蒸腾消耗水分,减少渗滤液产量。四周设计截洪沟:避免场外地表径流进入。渗滤液导流层底部设置导流管:导出渗滤液集中处理。防渗层和防渗膜:阻断渗滤液与地下水交换而污染地下水。地下水导流层和导流管:防止地下水位过高破坏防渗层,导致渗滤液污染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