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8 18:08: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4 河中石兽
第六单元 探索未知
新课导入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重点)
  纪昀清代(1724年6月-- 1805年2月),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走近作者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鬼狐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他还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走近作者
字词梳理
河干( ) 圮于河( ) 棹( )
曳( ) 湮于沙上(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铁钯( ) 木杮( ) 欤( )
ɡān

zhào

yān
niè
kǎn



fèi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河岸。
经过,经历。
年。
一起。
字词释义
字词释义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终了,最后。
划(船)。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寻找。
踪迹。
字词释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
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这。
削下来的木片。
埋没。
颠倒,错乱。
凶猛的河水。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巡河、护河的士兵。
落入河中的石头。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坑洞。
字词释义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不停止。
于是。
逆流。
字词释义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字词释义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写老河兵关于应到河流上游找寻石兽的分析和结果,引申出判断天下事的深刻道理。
写石兽沉入河中,寺僧两次寻找石兽失败。
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经 过
人 物
寻找地点
原 因
结 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1.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怎样寻找石兽的?
水冲物
石重沙松
实际经验
主观想法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2.在寻找石兽这件事上,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僧、讲学家
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精读细研
在内容上,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在结构上,由事入理,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疑难探究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河中石兽
寺僧
实践出真知

求之下游

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上游

成功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写作特色
逐层深入,叙议结合。
本文脉络分明,逐层深入。文章分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和尚在石兽沉落处没有找到石兽,又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兽已被冲走,驾船往下游寻觅,结果也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讲学家以博学自夸,嘲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叙述老河兵的分析,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分析了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课文图解
请完成对应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