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节音乐课以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为基石,以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为主线,于体验、感受、演唱为一体的欣赏教学课。课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利用图片和音响资料,使学生了解京剧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在听、唱、动的教学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京调》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1960年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编曲,乐曲根据京剧音乐中的典型音调如西皮原板和流水板等音调连缀而成。乐曲情绪活泼,构思别具一格。
由乐队合奏的引子,运用京剧中胡琴过门的音调,从而造成京剧音乐的气氛。接着出现第一部分主题的音调,这是由曲笛吹出的清脆明亮的京剧曲牌,模拟大家熟悉的京剧唱腔,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中间部分先奏出过门的乐句,随后再由曲笛奏出第二主题,这个舒展的旋律与第一个活泼的主题旋律形成对比。乐曲的最后,突然放慢速度,并由曲笛用散板的京剧唱腔结束全曲。
全曲的结构为:引子—A—B—A—B—A—尾声。
学情分析:
掌握学生特点是学习的关键,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过度期,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对我国的国粹京剧却不是那么了解,所以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采用了体验、想象、模仿、讨论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聆听乐曲的不同主题,了解乐曲完整的曲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
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简单的动作表达两个不同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京调》,感受京剧唱腔在器乐曲中的韵味,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京剧艺术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1. 感受乐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准确区分两个不同的主题。
2. 模仿旦角的手势动作以及唱腔。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分辨京剧与歌曲。
老师放两段录音,你们听听哪个是京剧?(歌曲《唱脸谱》、京剧《苏三起解》)
第二首是京剧。
师:第一首是具有京剧唱腔特点的歌曲,这是一个新的歌曲品种,叫京歌,它把京剧和歌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我们更容易接受京剧艺术。
(模仿旦角唱腔,师表演,生模唱)
师:你们知道京剧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京剧是我国的戏曲艺术的一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的国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有独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外国人也非常喜欢我们的京剧。把它称为peking“北京的歌剧”。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作曲家顾冠仁先生创作的民乐合奏《京调》。
(二)、欣赏乐曲
1. 分段复听。
(1)聆听《京调》引子部分,描绘了什么样的音乐氛围?
师:这段引子运用了京剧过门的音调,(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为了渲染京剧音乐的气氛。
(2)聆听《京调》第一主题。
师:在聆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①第一主题的节奏是什么样的?情绪是什么样?(节奏紧凑,情绪欢快、活泼)
曲式结构是什么?(引子+A)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竹笛)
(3)聆听《京调》第二主题。
①师:下面我们欣赏第二主题,听一听它和第一主题在节奏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节奏舒展,情绪变得优美。)
曲式结构:引子+A+B
2. 认识《京调》分辨结构。
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听一段音乐,思考一下,这段音乐是否还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呢?这两个主题是怎样进行的呢?请拿出卡片,A表示第一主题,B表示第二主题,然后按音乐的顺序排列出来(分组讨论)。A+B+A
3.师:还有一段音乐我们一起听一听,它应该是这首乐曲的什么部分呢?(尾声)
4.学生再次欣赏完整乐曲《京调》,用图形表示并讨论乐曲的结构。
师:乐曲的结构应该是引子——A——B——A——B——A——尾声。
总结: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引子+A+B是第一部分;A+B+A是第二部分,也是再现部分;结尾是第三部分。
(三) 认识京剧文场的伴奏乐器
1.师:这首乐曲是由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但是在京剧中是有专门的乐器伴奏的,你们知道京剧有哪些伴奏乐器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师:京剧伴奏有文场和武场,管弦乐队的伴奏称为文场,一般是以唱为主的文戏,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被称为四大件。(出示京胡、二胡、月琴、小三弦图片。)
(四)、模仿表演
1.师:老师没有以上四种乐器,但我有竖笛。
教师吹,学生学。
2.师:京剧艺术不仅音乐好听,而且表演动作很有意思。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下面老师来做,你们来猜。(采花)
3.辅导学生表演。(个人展示)
七、课堂小结
京剧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课下了解更多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欣赏课教学设计
《京调》
赵菲
谢屯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