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拉德斯基进行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音乐欣赏,感受《拉德茨基进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想象乐曲描绘的场景;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二、能够专注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体验、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展开想像、理解音乐形象。
三、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乐曲的ABA的曲式结构,进一步感受管弦乐队丰富的音色。
教学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的分辨、划分乐曲的段落。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
课本、电子琴、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节奏热身,感受力度的强弱与表现音乐形象的关系。
教师:(出示f、p;< 、>这四个力度记号),请同学们说出这四个力度记号所表达的意思,再用拍手、跺脚的形式表现一下。最后请同学们用身边的打击乐器表现一支队伍从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力度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并按老师要求操作。
教师小结:力度记号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能使音乐更形象、丰满、立体。相信在以下的欣赏中大家会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
欣赏伊始进行力度练习,意在让学生体会力度记号的作用,为更好的欣赏做铺垫。
2、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图片)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谁知道这里是举行什么活动的地方?
学生: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开音乐会的地方
教师:维也纳金色大厅是国际著名的音乐厅,是世界各国音乐家向往的地方,每年的新年维也纳爱乐乐团都要在这里举行新年音乐会,这个音乐会有个传统,就是在音乐会的最后总要加演一首乐曲,你们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
学生: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叫《拉德斯基进行曲》(如果学生答出就直接进入课题,如果猜不出就弹一段旋律给大家听。)
教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
【设计意图】
观看图片引出课题,给学生以神秘之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乐曲欣赏的兴趣。
3、交流信息,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教师: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与这首乐曲有关的资料,在课上共同分享,不知大家任务完成的怎么样?谁先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拉德斯基进行曲》简介、管弦乐曲相关知识、老约翰.施特劳斯生平及乐曲的创作背景等等。
【设计意图】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利用网络或其它途径让学生了解《拉德斯基进行曲》简介、管弦乐曲相关知识、老约翰.施特劳斯生平及乐曲的创作背景等等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欣赏乐曲、实践探究
(一)整体聆听,初步感知。(课件播放录音)
⑴、媒体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教师:关于这首乐曲的相关资料,我们先了解到这里,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乐曲。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多媒体出示)这首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是否有变化?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要求学生用身体律动感受乐曲的力度和速度)
学生1:这首乐曲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
学生2:这首乐曲给我的感觉是有的地方威武雄壮,有的地方轻快、抒情。
教师小结:这首乐曲是典型的进行曲,速度前后没有变化,而力度和节奏是有变化的,并且乐曲力度的对比是比较鲜明的:强的地方铿锵有力、威武雄壮,弱的地方又轻快活泼、优美抒情,那么到底那些地方铿锵有力、威武雄壮,那些地方又轻快活泼、优美抒情呢?让我们在分段欣赏中找到答案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聆听,并用身体律动感受乐曲的力度和速度,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是否有变化。
(二)分段聆听,了解两个乐段的主题(分段播放)
1、欣赏第一部分
⑴聆听旋律,教师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学生倾听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板书:第一部分),请大家思考(课件出示)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音乐力度的变化又使你产生怎样联想?(要求大家边听边动头感受情绪。)
学生1:情绪是辉煌、热烈、奔放。
学生2:在引子之后,音乐是由弱逐渐加强,然后再弱再强,使我联想到拉德斯基的队伍由远及近。
教师:乐曲开始用雄壮有力的四小节引子,把人们带入欢乐的场面。第一部分音乐的情绪是辉煌、热烈、奔放的。音乐紧凑的节奏好似战马在奔腾。描写了拉德斯基骑马奔驰、威风凛凛的形象。音乐时强、时弱的力度的变化,仿佛让人们看到拉德斯基将军的部队轻快的走过大街。(课件展示:第一部分:情绪、力度、节奏的特点)
⑵学唱旋律,教师出示第一部分片段曲谱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乐曲的引子和第一部分的旋律片段,这段音乐运用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并且使用了大量的顿音记号,大家演唱时要唱轻快、活泼的情绪不拖泥带水,并努力记住这段旋律。(教师可先领学生唱谱,然后再跟琴唱)
学生:用la完整演唱曲谱,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聆听、用la模唱的方法,意在让学生体会乐曲第一部分的情绪,以及音乐力度的变化会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2、欣赏第二部分
⑴聆听旋律
教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板书:第二部分),边聆听边感受: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又使你联想到什么?音乐力度与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律动感受情绪。)
教师:播放第二主题音乐,学生倾听。
学生1:轻柔、优美动听,演奏力度与第一主题相比稍弱
学生2:使我联想到拉德斯基将军在马上漫步的情景。
教师: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有一段简短的引子,主题比较轻柔活泼,增加了抒情的色彩,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乐队演奏力度稍弱,描写了拉德斯基将军骑在马上检阅部队,严肃而轻快。(课件展示:第二部分:情绪、力度、节奏的特点)
⑵学唱旋律,教师出示第二部分片段曲谱
教师: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引子和主题,来和老师一起唱一唱。
学生:用lu轻声演唱第二部分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聆听、用lu模唱的方法,意在让学生体会乐曲第二部分的情绪变化,以及音乐力度的变化又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3、完成表格(课件出示)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乐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部分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好,我们来看这两部分的对照表:
对照表
音乐表现
段 落 情 绪 力 度 节 奏 速 度
第一部分 辉煌、热烈 较 强 紧 凑 中 速
第二部分 活泼、轻柔 稍 弱 舒 展 中 速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完成表格的方法,意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情绪、力度、节奏、速度的对比,从而达到对乐曲的理解。
(三)再次欣赏全曲,感受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乐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演唱了两部分的主题旋律。下面,再来完整欣赏乐曲,请大家仔细聆听乐曲共分几部分?(点课件)。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图形谱,小组合作完成,或用手指法表示。看看那位同学听得仔细,做的及时准确。在欣赏的过程中,当第一部分的主题出现时,请大家举一个手指表示,第二部分的主题出现时举两个手指表示,(这个环节也可用图形谱完成)
学生:这首乐曲共分三部分,因为第一部分出现了两次。
教师:在哪里重复的
学生:第二部分结束后,又重复了乐曲的第一部分,所以这首乐曲共分三部分。
教师:大家说的很对。这首乐曲共分三部分,乐曲在第二部分结束后又重复了乐曲的第一部分,这就是主题的再现(展示大屏幕)。主题再现有两种方式,即完全再现和变化再现。完全再现时,再现旋律与主题旋律完全一样。而变化再现时,再现旋律在主题旋律基础上有一定变化。同学们判断《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乐曲运用了哪种再现方式?
学生:完全再现。
教师:对了,如果用A表示第一部分,B表示第二部分,那么,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板书:A、B、A),
全曲在辉煌、热烈的高潮中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整体聆听,运用图形谱,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为以后的欣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音乐会版欣赏,感受现场氛围?
教师:(课件展示)下面,我们就走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感受一下音乐会现场的氛围。请大家注意台上的指挥家、演奏家是如何与台下的观众互动的?并记住其中一件自己喜欢的乐器。(教师边放视频辩解说)今天我们欣赏的视频是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片段,这场音乐会是由奥地利指挥家莫斯特指挥的。
学生:观众随着音乐的节奏击拍、鼓掌。
教师: 观众击拍、鼓掌的力度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按指挥的示意由弱到强的。
教师: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后,当欢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家都会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形成的惯例,这种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场景是多么令人激动呀!
【设计意图】这个版本还是交响乐版,只不过多了听众的拍手伴奏。但因教学活动形式跟前面完全不一样,所以作为独立的一个环节来安排。而且这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拍手实践,让学生了解曲式结构,提升节奏感觉,加深乐曲印象。
四、参与演奏、拓展实践
教师:大家现在一定是意犹未尽,是的,老师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现在,这首乐曲已被改成各种版本,有民乐版、合唱版、电子琴版等等,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电子琴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正好我们班的胡金明会弹奏这首乐曲,有请胡金明同学。也请大家拿起身边的打击乐参与到演奏中来,老师给大家指挥,喜欢乐器的同学也可以模仿演奏家的演奏。
学生:教师指挥,全体学生一起演奏的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推向高潮
五、拓展延伸 链接相关文化
教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棒!有关这节课的知识要了解更多,请同学们登陆咱实小网站。网站上有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来历、历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演奏视频等等。好,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祝愿同学们天天有个好心情,永远快乐!同学们再见。(在合唱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登陆实小网站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乐曲和作曲家,这无疑是对音乐课堂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给学生一个充分感悟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空间,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做到了让学生主动欣赏音乐,而且做到了课外也让学生主动欣赏音乐,这无疑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感觉成功的地方:
1、深入挖掘了教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如:乐曲简介、了解作曲家、介绍管弦乐曲、了解创作背景等等。
2、注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用拍手、拍退、打击乐器等表现力度的强弱的变化,演唱、演奏时让学生关注教师的指挥动作等等。
3、运用多种形式,变欣赏课枯燥为有趣。如:利用图形谱表现段落结构、利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等等。
本节课感觉不足的地方:
1、由于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学生表现的时间不够充分。
2、由于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当学生提到乐曲速度有变化时,教师只是硬性的告诉了学生速度没有变化,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再欣赏一遍感受速度,或是在演唱第二段旋律时给学生适当的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