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学生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功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普通中学学生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导,让学生逐步的进行定量分析和简单的推理,在知识构建上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
(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
(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1)以学定教,以课前发送预习微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并结合投票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本节课授课教学设计
(2)根据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事例再设疑,分层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总结,,同时教学中注重于课本知识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获取和掌握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时间安排:1节课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层面
课前学生习反馈
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情况及相关作业的反馈情况,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理解层面
课堂引入:
举例:
1. 货物被起重机举高
2. 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之下,速度增大
3. 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
一、功的概念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对实例中能量发生变化的同时理解功的概念
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入,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
学生结合实例分析
认知层面
理解层面
理解层面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层面
新 课 教 学
二、功的计算
三、功的正负
学生结合实例2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力做了功)
学生结合实例2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力对物体不做功)
一般情况下功的计算;
有特殊到一半
学生学习功的一般表达式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
学生结合功的一般表达式,进一步理解正功和负功
理解层面
理解层面
认知层面
理解层面
理解层面
教 学 流 程
师生活动
活动层面
新 课 教 学
四、功的计算
教师讲解,学生学习,重点理解什么是负功及负功的意义
功的表达式中夹角的意义
学生完成思考1、思考2
(1)恒力功的正负判断
(2)变力做功正负的判断
(结合动态展示,学生观察,教师引导,指导学生掌握判断功的正负判断方法)
学生通过对实例中各个力的计算,再结合对比合力功的计算,教师引导分析合力做功的方法
认知层面
理解层面
理解层面
理解层面
理解层面
巩固提高
总结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学生交流所做答案,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理解层面
认知层面
布置作业
完成QQ师生群布置的进阶练习研究性学习:
完成《同步作业》第七章第二节
观看微课,预习和学习《功率》完成进阶练习
学生课后研究,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发起学生学习调查
认知层面
板 书 设 计
7.2功
1、功的概念
做功的两个条件:(1)力(2)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2、功的一般表达式:W = F l cosα
3、正功与负功
4、合力(总功)的做功:
W总 = W1 + W2 + W3 +······Wn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