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9 19: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堂检测
1.下列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一位知识女青年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穿着中西合璧的新式旗袍逛街 B.看着报纸了解全国发生的新闻
C.和西装革履的男朋友看电影《歌女红牡丹》 D.披着婚纱举行了婚礼
【答案】C
【解析】A B D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有声电影《歌手红牡丹》拍摄于1931年,C项不可能发生,故选C项。
2.电视剧《闯关东》曾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剧中格格那文和鲜儿从王府逃出,路上正遇到军队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那一事件有关(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法令》,剪辫成为国家意志,才会出现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故选D项。
3.1909年,有人撰文指出某一媒介的功能时指出:“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
他赞美的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答案】C
【解析】当时电视还没有出现。从“时常看看 ”推断,不可能是广播。从“如同身临其境”推断,不可能是电影,故选C项。
4.在教材中引用了一段关于中国近代文明婚礼的材料:“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五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
①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②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④新文化运动等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③的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真正结束是新中国成立后,把含③的选项排除,故选C项。
5.在中国近代,阅读报纸成为了一股历史潮流,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作用包括( )
①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②引导了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家大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报刊虽然作用很大,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而不可能大大降低了中国的文盲人数,把含③的选项排除,故选C项。
6.在民国时期,有人改变了一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长辫反被短发替,婚纱成为新时尚。”这反映了( )
A.新服饰开始走向大众 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社会抛弃 D.社会风俗改革蓬勃兴起
【答案】D
【解析】该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整体解读,A B C三项都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材料的信息,D项从整体上概括了材料信息,故选D项。
7.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承载着许多当时的历史信息,如中山装就蕴含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思维:礼、义、廉、耻
②袋盖为倒笔架形,含义为以文治国
③前襟的五粒扣子代表五权分立
④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
⑤封闭的衣领昭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尤其是学生对孙中山先生政治理想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说法都是正确的,故选A项。
8.中国近代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洋装基本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服饰
B.中国的“断发”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C.婚姻风俗的变革在近代普及到全国各地
D.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革都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多是中西合璧而不是洋装取代传统服饰;服饰和习俗的变化更多的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发生的;当然各种习俗变化大多发生在通商口岸的城市,农村则变化不大。“断发”运动与当时是否革命联系在一起,故选B项。
9.1920年《新妇女》发表文章指出:“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对上述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当时的婚姻观是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当时的婚姻观是追求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
C.当时许多人仍然固守传统观念
D.表明近代的知识女性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的主旨是说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表明已经接受了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当然也就从反面说明当时大多数人还是固守传统观念的,B C D解读正确,故选A项。
10.在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变化却呈现出不平衡性,尤其是农村变化不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当时的农村闭塞、贫穷。
B.农民的文化素质低,非常传统保守。
C.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近代农村没有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答案】C
【解析】D项是错误的;A B两项表面看是原因,但从根本上说,都是有C项决定的,故选C项。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
材料三:辛亥年间,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辫子。但是,也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 ——编者改编自《上海资料》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当时剪辫必要性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结论。
参考答案:
(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2)当时剪辫不仅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的需要。
(3)说明深受清朝统治者压迫的下层人民对于剪辫还是非常支持的但是还有很多人对于清王朝还心怀眷恋。结论:要想彻底地移风易俗,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二: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还有部分先进分子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1)材料一、二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在移风易俗方面呈现出什么特点?
(2)材料三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心态有哪些主要变化?
(3)你如何评价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社会心态?
参考答案:
(1)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新旧观念激烈碰撞;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2) 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的生活习俗,否定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3)不完全正确:一方面,这些心态的变化,表明中国逐步向近代文明迈进,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况且社会上还有一些人怀念过去。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完全肯定和否定也是不正确的。